如果《甄嬛傳》中的安陵容沒有跟皇后結成同盟,而是一直以閨蜜身份陪甄嬛在宮鬥爭霸賽中奪冠,那麼安陵容的後半生會不會過得更快樂些?
在推論答案之前,我們通過一個場景來感受一下安陵容的人格特質。
甄嬛盛寵之時,侍女寶娟說甄嬛對安陵容很是不錯,勸說安陵容要多去甄嬛宮裡走動。
安陵容慨嘆道:「那是姐姐客氣,姐妹間的情誼再深,不留意也會生出芥蒂。就說眉姐姐吧,她跟甄姐姐那麼要好,甄姐姐承寵那一晚,她不也一樣睡不著嗎?」
簡單兩句話,看似謙卑謹慎,實則滿是嘲諷意味。
在安陵容心中,她一方面覺得根本不存在姐妹真情,一方面又酸溜溜地評論眉莊和甄嬛的友誼不過如此。
有句話說,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折射。
安陵容的自卑感,讓她無法相信甄嬛會對自己真心以待。由自卑滋生出的敏感和嫉妒,又會讓她放大甄嬛對自己的壞、對別人的好,從而看不慣甄嬛和沈眉莊(包括淳貴人)之間的親密感情。
安陵容的黑化早就在她謹小慎微、自輕自憐的做派中埋下伏筆。
在她的潛意識中,自己出身卑微,是不可能也不配融入甄嬛和眉莊的白富美圈子的。
但是意識告訴她,大家都是同一批選秀入宮的妃嬪,除了皇后是不可撼動的權威,其他人都是同等階層的競爭者。
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強烈衝突,加之要強、敏感、自卑的性格特點,使得安陵容不斷懷疑甄嬛對自己的情誼,並最終投靠皇后,把甄嬛當成了自己的頭號競爭對手。
究其原因,安陵容死前對甄嬛說了一番話,做出了最好的解釋:「我還是最怨恨你的,因為你什麼都有了,而我什麼都沒有。」翻譯過來就是:「你讓我嫉妒。」
嫉妒的人總是想在對方面前找優越感。正如甄嬛母親進宮時,安陵容因為自己賞賜了甄母而異常痛快,稱「向來都是甄家給她東西,現在終於輪到她給甄家賞賜了!」
回到文章開端提出的問題,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對於安陵容來說,與甄嬛雙贏並不能感到快樂,贏過甄嬛才是快樂。
安陵容的心態,可以用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的「快樂層次理論」來解釋。
馬丁納認為,快樂分為三個層次: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顯然,安陵容處於第一種快樂層次——競爭式的快樂: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人們常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這個道理。
在這種心態作用下,人們有時寧願放棄雙贏局面,也要從「對方比我還慘」的雙輸局面中獲得快感。正如下面這則寓言故事所展示的那樣:
兩個商人緊挨著開了商店,經營範圍類似,他們唯一的快樂就是比對方強一點。
一天,一個天使來到一個商人面前說,對我許願吧,你的任何願望都可以實現。不過,你的對手可以得到的會比你多一倍。
這個商人最初很沮喪,但突然間開心起來,他對天使說,請弄瞎我一隻眼睛吧。
這種事情不只存在於寓言故事,現實世界同樣比比皆是。
例如,有人得到一筆獎金,本來很是高興,後來得知同事比自己得到更多,立刻變得委屈、憤怒。再如,父母正為孩子考上人大而振奮,突然得知鄰居家孩子考上了北大,立刻變得失落、不甘......
這種心態,是社會教育體系作用下的結果。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給孩子傳導了太多的競爭壓力,學習成績始終被視作評價孩子優劣的核心標準。
在這種背景下,孩子們你爭我趕的競爭狀態被稱頌為有進取心,殊不知學習的根本動力已經逐漸異化為「贏過別人」,鮮少有人因為熱愛而努力。這種狀態將會一直從學生時期延續下去,大多數人甚至覺得這是常態,無可指摘。
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旦陷入競爭式的快樂層次中,也就陷入了永無止境的攀比、廝殺之中。然而,真正的幸福,向外是求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