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一段交往

2021-02-13 團結報文史e家

 眾所周知,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無疑是使蘇俄在中國失去了一位最親密的朋友,蘇共首腦集團很快也作出決策,對中國革命投入更大的資本,除了槍炮之外,更亟須創辦一所學校,以孫中山的旗幟,招徠大批中國先進青年到該校學習,其目的在於用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共產主義群眾運動的幹部,培養中國革命的布爾什維克幹部,並成為以後中蘇關係的紐帶,莫斯科中山大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

 當莫斯科中大在中國開始招生的時候,蔣經國還是個15歲的熱血青年,在當時中國政治文化最激烈進步的上海浦東中學就讀。1925年,上海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蔣經國與其他愛國青年一樣,堅決地站在反帝一邊,參加了反英、反日的遊行大示威,事後,學校當局以「行為越軌」開除了蔣經國。6月間,其父蔣介石又介紹他去北京進入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所辦的「海外補習學校」學習俄文。不久,蔣經國又因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示威遊行被警察局關押了二個星期。出獄後,蔣經國於當年8月8日從北京趕到廣州面見蔣介石。當時的蔣介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叫得比誰都響,耳濡目染、使蔣經國產生了追求社會主義的思想,因而迫切要求去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至於說蔣介石拿兒子去投機革命,現在看來未必能說清這件事,大凡做父親的,誰不為兒女的學業、前程操心,按照當時蔣介石的處境也不至於拿兒子的命運去冒險,來為表明自己親蘇添一塊砝碼。蔣介石之所以同意兒子留蘇,主要還是希望兒子學有成就,蔣介石對兒子的學業一直抓得很緊,他把蔣經國送到上海、北京讀書,其目的就是給兒子找最好的學校。蔣經國二次鬧學潮都出了事,使蔣介石更加不安。蔣介石在廣州國民政府身居要職,他不但戎馬倥傯軍事繁忙又要與各種政敵角逐,幾乎佔據了他的整個身心,如何安排他的這個「大公子」,一時真想不出一個妥善辦法來,蔣介石也曾赴俄考察過,也親眼見過俄國的許多先進東西,現在有蘇聯顧問鮑羅廷推薦,又順了兒子的意願,加上國共合作正值高潮,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就更離不開蘇聯的幫助了。


 1925年10月19日,正當蔣介石在東徵前線作戰,徵得其父支持的蔣經國和第一批22名同學從廣州搭一艘蘇聯輪船赴蘇留學去了。

1926年,中共20名黨團員從巴黎轉道來到莫斯科大學,其中就有當時22歲的鄧小平。


  就在蔣經國到達中山大學之後一個多月,鄧小平也從千裡之外的法國巴黎轉道來到莫斯科中山大學,他來中山大學的原因與蔣經國有許多相似之處。1925年5月30日,帝國主義分子在上海南京路屠殺中國同胞的「五卅」慘案傳到國外,引起海外僑胞的無比憤慨和抗議。時在法國巴黎勤工儉學並擔任中共旅歐黨團負責人之一的鄧小平(時用名鄧希賢)是這些活動的積極組織者與參加者,由於他多次成功地組織了旅法留學生、華工、各界華人舉行集會、遊行,聲討帝國主義者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因而在巴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受到巴黎警察當局的跟蹤和監視,正當巴黎當局準備把鄧小平驅逐出境之際,中共旅歐支部決定鄧小平、傅鍾、李卓然等20餘人於1926年1月初秘密離開巴黎來到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就讀於中山大學。


  當時的蘇俄,內戰和帝國主義武裝幹涉的創傷尚未恢復,各項經濟建設還沒有走向正規,但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為莫斯科中山大學卻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據蘇聯檔案記載:莫斯科中山大學年預算為一千多萬盧布,還動用了當時十分緊缺的外匯。蘇聯政府盡一切可能保證學校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生活,中國留學生享有優於蘇聯教師的待遇。


  在法國,鄧小平他們是社會最低層的外國勞工和留學生,是受到法國警方追捕的秘密共產主義組織的成員,而到了莫斯科,他們則是受到熱烈歡迎的貴賓,成為共產主義幹部學校的學員。這一切使鄧小平感到激動。他在自己日記裡寫道:「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上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地受黨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奮鬥。」


  中山大學名義上是為國共兩黨培養幹部,其實質是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培養幹部的,因而中共旅歐支部來莫的同志格外受到青睞,本來他們在法國就開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因而這些人都分別擔任學校及各班、組的黨團幹部,如傅鍾就擔任學校的黨支部書記,鄧小平也擔任黨小組長。到中山大學不久就加入共青團的蔣經國就在鄧小平為組長的團小組裡。


  在學校裡,鄧小平性格爽朗、活潑、說話幽默、富於組織才華和表達能力,蔣經國特別喜歡這個與自己一樣矮個子的鄧小平,每次蔣經國約鄧小平出去郊遊或散步時,除了討論問題,就是請鄧小平講法國勤工儉學和那些驚天動地,帶有傳奇色彩的革命鬥爭故事。


  有一次,當左權、傅鍾、鄧小平、蔣經國等在一起散步的時候,蔣經國突然問:「你們幹麼老圍著一條大圍脖?」鄧小平告訴蔣經國,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常去當清潔工,尤其是撿馬糞,因為在法國撿馬糞掙錢多,幹一次,足夠一個星期的花銷,最划得來。法國的清潔工都圍著那麼一條圍巾,這樣既擋風也避灰塵,因此,他們每人也有一條。原來他們是以曾當過清潔工人而感到自豪。


  中山大學第一任校長拉狄克是波蘭人,早年曾在波蘭、德國、俄國從事革命活動,是第三國際著名的領導者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他能講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好幾種語言。他對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關心,時常到寢室、班組、食堂與學生們親切交談,也頗受中大學生的歡迎。尤其是他講授的《中國革命運動史》是最叫座的一門課,只有這門課,才能把不同班級的學生吸引到一個教室裡來。


  拉狄克校長喜歡晨練,而鄧小平、蔣經國卻喜歡晨讀,拉狄克校長每次早上鍛鍊身體,總是看到這麼二個青年人在林子裡讀俄語,有一次他跑過去問:「年輕人,你們俄語學得可好?」蔣經國說:「俄語很難學,也學得很累。」鄧小平說:「俄語是很難學,但我要下決心把他學好。」聽了二人的回答,拉狄克校長狡黠地笑了一下說:「俄語確是很難學,唯一沒有困難的是上帝,我和你們都一樣。」接著說:「我非常欣賞多佐羅夫(鄧小平的俄文名字)的話,要下決心把他學好,你們中國不是有這樣的寓言,叫鐵棒磨成針,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年輕人,把鐵棒磨成針吧。」在拉狄克校長的激勵下,鄧小平、蔣經國的俄語進步很快,成為全校同學的佼佼者。


  儘管後來拉狄克校長被打成「託派」頭子,而大多數中大學生認為他是個好校長。

相關焦點

  • 蔣經國去世後鄧小平感慨: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蔣經國死後,臺灣局勢日益演變,鄧小平曾感慨地說:「如果蔣經國還健在,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鄧小平和蔣經國相識較早,彼此有一定了解。1926年1月,鄧小平從法國巴黎到蘇聯,與蔣經國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但兩人不在一個班。
  • 卓琳稱鄧小平「老兄」:他非常純粹 要求很簡單
    據鄧小平女兒鄧楠回憶說,父親第二次被打倒,下放到江西,一下放就三年多,這算是父親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最清苦的一段歲月,母親也一直陪著他。母親那時候血壓高,心臟也不好,一上樓就有點費勁。這時候,她就會對父親說:「老兄,拉我一把。」然後父親就會拉著她上樓。在這樣清苦孤獨的日子裡,兩人相濡以沫,互相愛護。  生活中的鄧小平寡言少語,跟妻子卓琳愛說愛笑的性格完全不同。
  • 青年抒壯志歲久情愈深--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期間,22歲的鄧小平曾在《自傳》中寫道:「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的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爭鬥。」鄧小平寫這兩句話,時間相隔半個多世紀,始終如一的是他對祖國、對人民、對黨的真誠而深厚的感情。
  • 1927年的蔣經國:加入共產黨,高呼打倒蔣介石
    在莫斯科,蔣經國有了一個俄國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雖然是國民黨員,蔣經國對共產黨員的印象卻比對國民黨員好得多,他曾回憶說:「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有部分國民黨黨員學生,因為行為不端,頗惹人反感。一般人有時覺得共產黨員行為比較檢點,作為也較有出息。」
  • 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鄧小平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和臺灣方面建立溝通的渠道。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為第六任「總統」,成為臺灣當局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和蔣經國是老同學。1926年,22歲的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主動要求出國深造的蔣經國也在這裡學習,這一年蔣經國才16歲。鄧小平和蔣經國二人來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同學情誼。鄧小平1926年底回國,蔣經國則直到1937年才回國。蘇聯一別,二人從此沒再見過面。
  • 讓我們來看一下蔣經國與章亞若之間的愛情故事吧
    蔣經國與章亞若之間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一段悽婉的愛情故事,一個是當時的「太子」,一個是剛剛守寡的寡婦。這兩人之間的故事,可謂是一個傳奇。章亞若,生於1913年,死於1942年,只活了29年,可謂是紅顏薄命。
  • 黃埔軍校選送學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學
    原標題:黃埔軍校選送學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學 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國共兩黨對幹部的需求量激增,蘇聯政府在莫斯科成立的東方大學中國班及黃埔軍官學校已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於是,蘇聯方面另外再單獨創辦一所培養國共兩黨幹部學校的計劃便應運而生。
  • 從「葉九條」到「鄧六條」: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粉碎「四人幫」後一段時期,仍然延續了「文革」中的一些提法。1977年2月28日首都各界紀念 「二.二八」起義30周年大會的報告中提出:「『四人幫』既是資產階級在我們黨內的典型代表,又是蔣介石國民黨在我們黨內的典型代表。」「粉碎了『四人幫』,對盤踞在臺灣的蔣經國的反動統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更加鼓舞了包括臺灣省人民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解放臺灣、統一祖國的鬥志。」
  • 黃埔軍校選送學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待遇如何?
    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後,為紀念他的功績,蘇聯專門成立了一所院校為國民黨培養革命骨幹,這就是後來的莫斯科中山大學。當時中山大學的首次招生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就連黃埔軍校的學生也吵嚷著要上中山大學。其中包括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馮玉祥之子馮洪國、女兒馮弗能,于右任的女兒於芝秀、女婿屈武及親信王陸一,葉楚傖之子葉南,邵力子之子邵子綱,李宗仁的弟弟李宗義、內弟韋永成等。另外,蘇聯也確定了一些留蘇人員,絕大部分都是共產黨員。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學正式開學。蘇聯「紅軍之父」託洛茨基主持了開學典禮,並作了精彩的演講。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
    同窗私誼,民族大義之所以由廖承志出面給蔣經國寫信,這裡面還有些由來。1982年7月,身為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鄧穎超看到了蔣經國在臺灣發表的一篇悼念父親蔣介石的文章,文中思鄉之情濃濃,鄧穎超立即召集對臺小組開會研究,建議由副組長廖承志給當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窗蔣經國先生寫公開信。
  • 蔣經國在蘇聯的紅色生活
    蔣經國夫婦中山大學於1925年11月在蘇聯莫斯科正式開學,專門招收國共兩黨推薦的中國學生,培養國共兩黨的政治幹部。當時正是國內革命運動高漲時期,年僅15歲的蔣經國受國內環境影響,積極要求赴蘇留學。標榜革命左派的蔣介石打心眼裡反對蔣經國去蘇聯,但又擔心他的阻止行為會引起人們非議,所以勉強同意。蔣經國如願以償踏上了赴蘇之路,而他這一去就是12載。
  • 飛虎隊老兵與蔣介石、鄧小平的交往
    蔣經國助他求學  1922年,舒壽祺出生在杭州一個普通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後,舒壽祺隨學校四處遷移,流亡到江西贛州。為了學習他熱愛的英文和航天專業,他計劃經韶關前往重慶。  當時贛南專區最高長官是蔣經國,他剛從蘇聯歸來,學來一種親民作風,每周都會用半天時間接待求助的普通百姓。舒壽祺得知後找到蔣經國,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解決到韶關的汽車。
  • 蔣經國:從"漢賊不兩立"到"統一中國"
    一方面,1972年到1988年把臺灣整個基礎建設提高到歷史上空前地位;另一方面,蔣經國也從事政治建設,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與開啟兩岸交往的大門。  從「漢賊不兩立」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去世,繼而臺灣正式進入「蔣經國時代」。
  • 少年蔣經國:寫公開信,斷絕父子關係
    1、承認爸爸是反革命分子1921年4月18日,17歲的蔣經國,走上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某個講臺。他個頭不高,看上去有幾分農民的粗獷和質樸。他的俄文名,叫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他的頭銜是「同志」。面向憤怒不已的學生同志,蔣經國通知首先聲明: 我現在發言的身份,不是蔣介石的兒子,而是一名共青團員。
  • 1926年鄧小平撰寫的《自傳》第4部分——「來俄的志願」(中央檔案...
    這是1926年鄧小平同志撰寫的《自傳》第4部分——「來俄的志願」。1926年1月中旬,鄧小平抵達莫斯科,先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不久轉入新開辦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按照莫斯科中山大學黨組織要求,鄧小平撰寫了自傳。這份檔案是自傳的第四部分,即「來俄的志願」。
  • 莫斯科留學時期的沈澤民*
    但作為年輕的革命者,沈澤民夫婦又為女兒的出生而發愁,張琴秋只好休學,專門帶孩子,過了一段時間後,轉到第二期的一年級三班就讀,與秦邦憲、楊尚昆、李伯釗等同班。當時,已婚學生有住中山大學家屬樓的待遇,沈澤民、張琴秋夫婦也享此種優待。1926年暑假後沈澤民入中山大學學習,但因沈澤民革命經驗豐富,文化理論和外語水平較高,進校便被編入第七班。
  • 中央檔案館官員揭秘鄧小平1926年自傳發現經過
    當時的綱領、制度等文件,大都報送到莫斯科共產國際總部。黨向莫斯科派出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大批到蘇聯學習、工作的黨團幹部也在那裡形成了大量檔案文獻。  《自傳》翔實記述了鄧小平到莫斯科之前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和在黨團組織內工作等情況,為研究鄧小平早期活動與思想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問:還記得發現《自傳》時的情景嗎?
  • 關於鄧小平檔案文獻的回顧: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他的思想理論和不朽功勳指引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宏偉目標勝利前進。我這裡主要回顧有關鄧小平同志檔案文獻的一些重要情況,緬懷這位世紀偉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
  • 鄧小平一個鮮為人知的自我評價
    1926年1月,根據組織安排,年方22歲的鄧小平和十幾名同齡青年由法國趕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年6月,在填寫該校一份《黨員批評計劃案》時,他在「做什麼工作最適合」一欄中這樣寫道:「能作宣傳及組織工作。」鄧小平一生戎馬倥傯、治國理政。這個中肯的評價,在鄧小平後來的革命生涯中得到了印證。
  • 鄧小平婚戀的「三起三落」
    1925年到北京,認識了李大釗、趙世炎等黨的領導人,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約於1925年下半年,被黨組織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結識了鄧小平。張錫媛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寫道:「父親和張錫瑗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只是同學,只是戰友,還未發展到戀愛的程度。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畢竟是起於斯時,始於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