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婦女兒童體育研究中心主辦、國際幼兒體育協會協辦的2018北大國際幼兒體育高層論壇近日在北京大學舉辦。來自北京、上海、湖北、廣東等22個地區的400餘人參加了論壇。論壇參與者們聆聽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國內幼兒園、小學一線教育者的多元聲音,針對開展幼兒體育的目標、形式等議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論壇舉辦期間還安排了北京海澱區五一幼兒園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軍訓部機關第三幼兒園現場觀摩活動,以及「立方核」全國幼兒挑戰賽等。
論壇邀請了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的幼兒體育教育經驗與做法。美國耶魯大學腦科學家布魯斯·韋克斯勒在主旨報告中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證案例指出,兒童參加體育活動在提高體質的同時還能促進認知能力的提高,並提出了「富認知型的體育活動」的前沿概念和設計方法。他認為,體育活動不僅是身體的運動,也是一種認知的運動。它可以進一步增強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促進大腦的健康。體育活動還涉及思考策略、遵守規則等,促進了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力、記憶力以及快速處理信息能力等在內的認知功能的發展和發育。而不同的體育運動和認知活動,與身體運動結合可以產生不同的影響。
日本早稻田大學嬰幼兒動作發展專家前橋明認為,幼兒體育是要培養身心健康的兒童,要讓幼兒在身體、人生態度、智力、意志力、情緒和動機五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他建議,不僅要為孩子提供更多走路和跑步的機會,也需要讓孩子做一些倒立、翻滾、轉圈、爬行等平時生活中很少做的動作,以培養孩子的綜合運動能力。
北大婦女兒童體育研究中心主任董進霞表示,幼兒體育是一個跨學科的複雜領域,在實踐幼兒體育的過程中,不光要遵循體育的發展規律,更要懂得幼兒的身體、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規律,讓幼兒體育真正發揮出對幼兒全面成長的獨特價值。本次論壇的舉辦促進了全面發展的幼兒體育觀的形成,人們不再簡單地強調體能或者動作發展,而是要通過身體活動促進孩子情商、語言、智商的全面發展。
董進霞指出,當前幼兒體育領域的國際前沿話題是運用現代技術進行測評,如用加速度計、人臉識別、可穿戴設備等檢驗課程是否真的適合孩子。但目前全球都缺乏足夠的科學研究和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驗證適宜孩子的體育活動時長、強度、密度等。目前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多國都出臺了幼兒身體活動指南,其主要原則包括孩子每天要有1-2小時的累積身體活動時間、不要靜坐太久、需要自由活動和結構性集體活動相結合等。而我國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跟西方有差距,我們大型器材配置太多,而國外幼兒園設施很簡單,都是小型器材,如骰子、沙包、繩子等,但是它跟課程的特徵內容密切關聯。此外,我國過分強調幼兒體育需要男教師的問題,幼兒園90%是女性這點在國內外都是相通的。解決問題的根本是要提升教師的質量,讓更多女教師成為優秀教師,要考慮如何讓女教師動起來,女性對孩子的影響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都比男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