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時候,我喜歡魯迅。
「吶喊」這個詞,也從魯迅的作品集《吶喊》才知道的。老師布置作文的時候,還偷偷的自鳴得意地用上這個詞。以此來標榜自己的特殊,少年人的心性總是帶有一絲炫耀的成分。喜歡大段大段的背誦魯迅的作品:「今晚月光很好,我不見他已經是三十多年……我已經出離的憤怒了,我覺得我生活的非人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個盡頭!」
活得很高調,經常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現在看來多是幼稚的可笑。至於港臺明星就知道劉德華,什麼四大天王,根本就不知道誰是誰了?
第一次聽到張國榮這個名字的時候,恰好是那個黑色的愚人節。也是他離去的那一天,同桌無比的陰鬱的臉色色,我至今還記憶猶新。他說,我的偶像張國榮自殺了。我驚訝道,張國榮是誰?同桌嘴唇呈O型十分驚詫了半晌,似乎有一口老血會噴薄而出。他扭頭不再看我。
晚上在寢室,他把聽英語磁帶的隨身聽扔給我,低沉地說道:「你應該知道張國榮,你聽一下他的歌」
這首歌就是《沉默是金》
小時候也總在鄰居家看過一些港臺的盜版影碟。粵語似乎也能到半懂不懂的境地,開頭的一段古箏旋律吸引了我。在印象中,港臺地區多是一些都市的愛情纏綿,似這般古風的旋律開頭,是十分少見的。
「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
眼前仿佛浮現現了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年人在孤獨的回憶往事形象,晚風拂起,帶起發梢,神色沉浸在往日的是是非非中。也許會點燃一根煙,無言的沉默就著晚風靜謐。這會兒,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魯迅點菸寫作的場景。心中也想不明白,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是以往的我充滿怒憤」 也許是這一句所引起的吧。魯迅的雜文中總是充滿著對那個舊時代中國的怒憤,經常情感溢於文字,寫一些為正人君子流所厭惡的東西。
「受了教訓,得了書經的指引,現已看得透不再自困」這一句在當時,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深刻理解的。青少年哪有什麼自困呢?正是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時候,人生也沒有經歷那麼多挫折和失敗。只是書經的指引倒是十分明確,自小愛看書,通常的原則與底線便是自書中獲取。
「冥冥中都早註定你富或貧」 這一句我當時十分不以為然的。年少輕狂,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地球都能踩在腳下。然而現實卻是經常打臉,出來工作了十多年,只是毫無例外地證明了自己平凡。雖然偶爾奮發圖強,但僅僅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做人要有夢想,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區別。沒有實現的想法,就只能夢中想想。也許會實現,但似乎還看不到曙光。這也許是無奈地看清現實吧。
「自信滿心裡,休理會諷刺與質問,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不理會諷刺與質問,是現在的生活狀態吧。年輕人總是血性,受不得半點委屈。掄起拳頭的也是常有事,暴力不好。只是有時候嘴實在是太笨了,都不自覺上演武力吧。如同大媽吵架幾個小時不歇嘴,在少年人的身上是看不見的。現在是臉皮厚了,如何嘲諷,都會只是偽飾一笑。這是生活帶給每個成年人的世故吧。人生不易,各品寒涼。
歌聽完了,同桌認真地抓著我肩膀:「好聽吧,怎麼樣?」
「旋律不錯,好歌,可惜斯人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