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
9月5日,在第36個教師節前夕,人民教育家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於漪老師親臨現場見證揭牌儀式,並向見習教師贈書。
人民教育家於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於漪老師與時俱進,一輩子奮鬥和實踐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前沿,實踐「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她是語文教改的先行者、素質教育的堅守者、青年教師思想的引領者、先進教育思想的傳播者,她忠誠乾淨的品格和無限奮鬥的教育精神具有鮮明的引領和示範意義,她深邃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和現實價值。
此次揭牌成立的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將落成在楊浦高級中學,在學校主入口左側沿四平路的兩棟老建築位置上,新建一棟佔地面積約82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100平方米的五層建築作為「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分為於漪教育思想展示館、於漪教育思想研究基地、於漪教育思想培訓基地三個功能區。
建成後的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要具備研究、展示、培訓三方面功能:研究傳播於漪老師教育思想,不斷豐富新時代教育思想的內涵與價值;展現於漪老師光輝的教育歷程,和她「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高貴品質、所取得的教育成果;開展師資教育培訓,服務全市乃至全國的教師隊伍建設,將中心打造成為新時代教師培養的高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表示,建設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是堅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打造民生幸福標杆,讓上海市民「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的重要舉措,運用好於漪教育思想研究成果,培育出更多的「於漪式」老師,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要深入研究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弘揚高尚師德,全面提振新時代教師的良好形象;要充分發揮研究中心的研究、培訓及展示功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升新時代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教育部將加強對研究中心的總體指導,引導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發揮示範輻射引領作用。
════ 【於漪老師寄語】════
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
揭牌儀式上,90多歲高齡的於漪老師向見習教師贈書,並對現場青年教師發表寄語。「感謝各界對我這位老教師的厚愛,成立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幾十年來,黨和國家教育我、培養我、引領我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報效祖國,真是恩重如山。」於漪老師說,回顧往昔,自己只是堅守了一名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祖國的教育事業需要千千萬萬的優秀教師。新中國的教育,從體量而言,從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言,從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和高遠目標而言,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因此,需要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的優秀教師,胸懷壯志、立德樹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譜寫新時代教育的新篇章。」於漪老師引用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表達自己的求賢若渴,「我這名老教師,對我們教師隊伍中的優秀者、傑出者,一直是心懷感激、不斷思念和無盡崇拜的。」
於漪老師認為,今天不只是求賢若渴,而是要造就賢才。「我綿綿不斷思考、日夜期盼的,就是我們的中青年教師要能抓住時代機遇,要傾心、醉心教育事業,快快成長,成為教師隊伍中的仁人、賢人、智者,成為真正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勇擔新時代的教育責任,創造新時代的教育輝煌,恩澤莘莘學子。」
在於漪老師看來,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這個平臺對她的研究只是影子和原點,搭建這個平臺是為了廣大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能夠交流先進思想、傳播育人經驗,「我們要團結一致,群策群力、攻堅克難,共同研究新中國教師成長的規律,並付之於實踐,讓基礎教育隊伍湧現大量的卓越老師,不愧對於偉大的時代。」
「人是要有點氣象的,教育質量說到底是人的質量,從事教育的人就必須要有點氣象。」於漪老師認為,在當今紛繁複雜的形勢下,教師更要有氣象,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情懷博大,躬身踐行,當老師身上正氣凜然、德才全面提高時,學生將終身受益,我們培養的人才就是最了不起的戰略財富。「我的從教準則是: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要鍥而不捨、堅韌不拔、奮勇前進!願與老師們共勉!」
楊浦高級中學見習思政老師朱詩妤從於漪老師手中接過贈書後非常激動,她表示,於漪老師一直是她學習的榜樣,從上大學開始,於漪老師那句「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就是她的座右銘,「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我也會去落實這句話,盡己之力向於老師靠齊,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朱詩妤說,於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給年輕教師未來的終身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研究平臺。
陸行中學北校語文教師倪瑾誼曾在於漪德育實訓基地接受過於漪老師手把手的指導,此次又一次在現場聽到了於漪老師的講話,內心非常感慨。「於漪老師說的那句『理想就在崗位上,信仰就在行動中』,是對青年教師的一個指引,我們也要將於老師這種對教育教學的熱情轉化為自己工作的力量與智慧,在未來的教育事業中不斷前行。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夠跟更多的語文教師走入這個研究中心,對於老師的教育思想有更深遠的學習。」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
編輯:陸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