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社會學概論真題
課程代碼:0003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把社會學的地位置於其他社會科學之上的論點是( )
A.「中心論」
B.「平列論」
C.「特殊論」
D.「層次論」
2.明確了從整體角度研究社會秩序和進步,提出了社會學研究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和四種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會學者是( )
A.奧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賓塞
C.埃米爾•涂爾幹
D.馬克思•韋伯
3.人與人之間依靠某種媒介,通過個體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質、思想和行為交流的有機渠道稱( )
A.社會關係
B.業緣關係
C.結合關係
D.人際關係
4.由於傳播使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觸,其中的一種文化吸收或採納了另一種文化元素,並且使之與主體文化協調起來,最終成為主體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將這個文化變遷過程稱為( )
A.文化衝突
B.文化濡化
C.文化傳播
D.文化移植
5.社會學回答「社會應該怎樣的」問題,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釋性功能
C.規範性功能
D.預測性功能
6.孫本文認為社會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理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經濟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會要素
7.20世紀70年代以前,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變動的基本特徵是( )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8.崗前培訓是( )的重要表現。
A.預期社會化
B.繼續社會化
C.發展社會化
D.再社會化
9.殘疾人群體,在社會學中稱之為( )
A.偶發聚集體
B.社會類屬
C.大眾
D.公眾
10.馬克思主義群體動力觀認為,影響群體行為的內部因素是( )
A.組織環境
B.經濟關係
C.群體利益
D.群體凝聚力
11.普那路亞家庭又稱( )
A.血緣制家庭
B.夥婚制家庭
C.偶婚制家庭
D.專偶婚制家庭
12.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在一切婚姻動機中,只有( )才是自始至終起決定作用的穩定因素。
A.經濟
B.愛情
C.生育
D.道德
13.人際關係理論認為,通常工人是以( )的身份,參與反抗企業組織的制度或待遇條件。
A.個人
B.正式群體成員
C.非正式群體成員
D.組織
14.從社會流動的動因來看,我國目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屬於( )
A.結構性流動
B.自由流動
C.垂直流動
D.水平流動
15.某學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規劃建設商業中心將造成城市發展的不平衡。他主要運用了( )
A.區位探究法
B.社會體系探究法
C.社會衝突探究法
D.社區行動探究法
16.在社區研究中開創了以小市鎮為對象的研究,於1929年以《中等市鎮》為研究成果的學者是( )
A.派克
B.林德
C.林德夫婦
D.滕尼斯
17.根據離軌行為的「標誌論」解釋,產生離軌行為的原因是( )
A.離軌者為了緩解下意識的犯罪感
B.社會的解體
C.離軌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
D.違背了官方社會控制機構制定的離軌準則
18.下列行為中不屬於互惠行為的是( )
A.中國通過談判加入WTO
B.商業活動中的買賣行為
C.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D.大學生參加「科技支農」的志願者活動
19.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範圍最廣的社會行為是( )
A.消費行為
B.經濟行為
C.政治行為
D.文化行為
20.城市有別於鄉村的根本特徵是( )
A.工業化水平高
B.精神生活豐富
C.集中度高
D.全面的有機組合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社會學創立以來,主要的不同意見有( )
A.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的科學
B.社會學是研究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的科學
C.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群體或群體生活的科學
D.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的科學
E.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係的科學
22.社會學創立的條件有( )
A.自然科學的發展潮流
B.社會經驗的研究
C.前社會學的理論
D.社會變革的需要
E.工業革命的推動
23.韋伯把所有權威分為三種理想的類型,它們分別是( )
A.老人型權威
B.傳統型權威
C.個人魅力型權威
D.組織型權威
E.法理型權威
24.社會制度的特徵是( )
A.時空上的普遍性
B.變異性
C.相對穩定性
D.階級性
E.強制性
25.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包括( )
A.導進整合
B.價值整合
C.結構整合
D.規範整合
E.人格整合
26.人口的自然構成包括( )
A.出生地構成
B.性別構成
C.年齡構成
D.婚姻狀況構成
E.殘疾人員狀況構成
27.同輩群體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它的構成條件為( )
A.年齡
B.文化
C.性別
D.職業
E.志趣
28.個人社會化的環境要素有( )
A.家庭
B.學校
C.群體
D.工作單位
E.社區
29.下面哪些群體屬於首屬群體( )
A.家庭
B.社團
C.學校
D.鄰裡
E.遊戲夥伴
30.家庭縱向關係主要包括( )
A.夫妻關係
B.父母與子女關係
C.兄弟姐妹關係
D.婆媳關係
E.祖孫關係
31.偶婚制家庭的特徵是( )
A.同血緣內的同輩和姐妹組成夫妻集體
B.一個男子同時有許多妻子,但其中有一個是主要的,稱主妻
C.一個女子同時有許多丈夫,但其中有一個是主要的,稱主夫
D.同血緣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緣的一群姐妹結成夫妻集團
E.排除了同一血緣內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關係
32.最能直觀地反映組織的主要結構的因素是( )
A.權力層次
B.職能分工
C.人員編制
D.規章制度
E.機構設置
33.改革開放以來,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引起了哪些城鎮階層結構的重大變化( )
A.專業技術人員及一般知識分子的人數增加很快
B.個體工商業和私營企業獲得迅猛發展
C.第三產業的職工隊伍擴大
D.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限制著工人之間收入差距的幅度
E.城鎮中的工人成份趨向複雜
34.下面命題中哪些屬於人文區位學理論創始人R•派克的觀點?( )
A.社區的特徵是成員對本社區具有強烈的認同意識,他們重傳統、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B.競爭是社區生活的主導過程,是影響城市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C.社區體現了人類生物競爭的本性
D.社區人口的各個分子生活於相互依存的關係之中
E.技術、文化和社會組織是當地人口適應環境的關鍵機制
35.集體行為的主要表現方式有( )
A.從眾
B.騷亂
C.商業恐慌
D.離軌
E.時髦
36.社會控制的非強制性手段包括( )
A.說服勸告
B.調解
C.經濟處罰
D.道德反省
E.輿論壓力
37.從社會學角度來理解社會控制,其內容是( )
A.對情感的社會控制
B.對社會行為的控制
C.對社會文化的控制
D.對社會關係的控制
E.對社會價值的控制
38.當代西方進化論者提出社會進化趨勢有( )
A.由於技術發展,社會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增強
B.社會及其單位進一步專門化和分割化
C.社會單位之間越來越多地相互依賴
D.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淡漠
E.社會對周圍環境的控制能力日益增長
39.我國控制大城市規模的主要措施有( )
A.限制
B.截流
C.疏導
D.調整
E.布局
40.丹尼爾•貝爾認為,後工業社會的概念是個廣泛的概括,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A.經濟方面
B.技術方面
C.職業分布
D.制定決策
E.中軸原理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41.社會學
42.生活方式
43.參照群體
44.社區行動
45.社會現代化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6.簡述群體的一般功能。
47.簡述非正式結構的正功能。
48.簡要分析集體行為的形成條件。
49.簡述文化的一般特徵。
50.簡述方法論與方法的不同之處。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51.評述孔德的社會學學說的主要內容。
52.聯繫實際說明我國現階段個人社會流動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