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檢,原本就是一件隨時牽動著孕媽心情的事。
結果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結果不好,孕媽可能一下子整個人就down了下來。
甚至還有可能做出傻事。
大家越來越重視產檢,是件好事
它可以讓我們知道,胎兒在宮內是否健康安全。
也可以讓對孕媽和胎兒有影響的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預防、早治療。
所以,孕媽也確實應該重視每一次的產檢。
但對於有些產檢結果,也要辯證看待——
一次結果不是「判決書」,還有轉機
產檢時,這幾個結果暫時「不過關」很常見,而且有很大的轉機,孕媽不用過度焦慮。
■「臍帶繞頸」還可能繞出來
胎兒在宮內要待十月之久,唯一陪伴TA的玩具,就是臍帶了。
玩著玩著,就有被纏住的可能。有時繞著身體,有時纏住四肢。
有90%是臍帶繞頸,而且只纏繞一圈的情況比較多。
在孕檢的時候,醫生一般不會在意臍帶繞頸。
因為在沒有證據表明,臍帶繞頸會顯著增加胎兒生存風險的情況下。
過於在意臍帶繞頸,可能只會讓孕媽過度焦慮。
如果孕媽在檢查中問到胎兒臍帶繞頸的話,我們醫生也會再三安撫孕媽。
告訴孕媽這比較常見,通常情況下,臍帶繞頸都會鬆懈,不會威脅到胎兒生命。
胎兒有時自己玩著玩著,又會繞出來。
■「前置胎盤」可能會「長」回去
正常位置的胎盤附著在宮腔內,不會靠近宮頸。
前置胎盤,就是指胎盤覆蓋在了宮頸口。
然而,前置的胎盤,並不是從檢查出來就一成不變的。
胎盤位置和宮頸內口的關係,會隨著孕期時間的不斷推移,而不斷發生改變。
這就好比在一個還有沒吹大的氣球上,畫了一個點。
吹大後,你會發現那個點,可能就會有所「偏移」。
有數據顯示,孕20周超聲檢查發現的前置胎盤中,約90%在分娩前消失。
所以在孕28周之前,如果檢查出「胎盤位置低」,沒有必要太擔心。
因為它還有很大可能性會「長」回去。
■「臀位」也有可能轉過來變「頭位」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概念:
胎兒的頭朝下叫頭位,屁股朝下就叫臀位。
胎兒以頭位分娩的概率為95.75%-97.75%,以臀位分娩的概率為3%-4%。
本來臀位分娩的概率就比較低。
再加上臀位在分娩前的任何時候,胎兒都有可能會自行轉為頭位。
一項採用連續性超聲檢查的研究發現:在36周之後,有25%的可能會自行轉為頭位。
因此在30周之前檢查結果是「臀位」,孕媽不用太擔心。
如果在30周後檢查出「臀位」,孕媽可以採取「胸膝臥位」(見下圖)的辦法。
每天2~3次,每次15分鐘來改善。
■ 單純「心室強回聲」問題也不大
很多孕媽去做B超,都會被胎兒「心室強回聲」給嚇到,擔心是胎兒的心臟出了問題。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心室強回聲」其實與胎兒出現先天性心臟病,沒有明確的相關性。
真正跟它有關係的是染色體,這時有兩種情況:
1.如果是單純的「心室強回聲」,產檢時其他檢測結果沒有異常,就以「唐氏篩查」結果為準。
唐篩結果是好的,那麼結果就是好的。
孕媽還是比較擔心,而且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再做一個「無創DNA」檢查。
2.如果「心室強回聲」為多發強回聲,或者伴有其他檢查的異常,這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胎兒心室結構沒有異常,染色體也沒有異常,那就不用擔心。
對孕媽和胎兒來說,按時產檢確實很重要!這點毋庸置疑。
定期產檢能持續監測,各個階段胎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
預先排查一些遺傳性、先天性疾病和畸形,對實現優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寶寶,將來背負別人異樣的目光。
通過產檢,能儘可能預防各種孕期併發症,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傷害。
產檢結果還能為決定準媽媽最終分娩方式,提供的重要依據。
醫生會根據產檢結果,結合孕媽整個孕期的情況,給出合理的分娩建議,最大限度地保證母嬰安全。
但是,產檢就像是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一點點接近真相,但不代表一次初步的產檢結果就是真相。
孕媽們能做的,就是按時產檢,用最好的心態,期待最好的結果。
如果結果不好,就積極配合醫生進一步檢查或者治療,將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