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你了解嗎?我用最淺顯的來講,所謂「韻」就是指的一個字的韻母部分。拿「好」來舉例吧,好(hao)其中的 ao 就是韻,韻不一定包括聲調,只有格律詩詞的韻才包括聲調。「枯木」,「枯」( ku )字的韻就是 「u」,「木」(mu)字的韻也是 「u」,因為韻母都是「u」,所以他們是押韻的——現代漢語普通話「枯」、「木」兩個字就是押韻的字。那麼,同理我們說,「天」(tian) 「ian」就是韻——就是把聲母去除後,後面的部分都是韻母。
那麼我們知道了,一個漢字除了聲母外後面的部分統統叫韻,我們就有了押韻的概念。比如同一組都以an收尾的字放在一起,就可以押韻,安、然、凡、瞞、談等等……以此類推。
然後,我們來講講押韻在詩歌中的概念。現代詩對於押韻的追求是比較隨意的,可能通篇不押韻,也可能句句押韻,也可能隔句押韻。我舉個例子: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這首詩想必大家都知道「睛」、「明」,這兩個字就押韻了,因此我們讀起來才會覺得朗朗上口。而有些現代詩是不押韻的,捨棄了聲律美,那它可能就要更多地在意境上、概念上取勝。
斷章
現代 ·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來說說韻的寬和嚴,以普通話為例,an、ian、uan是不能通押的,因為然、錢、旋讀起來不那麼和諧,但是事實上,它們在99%的現代詩作品裡都是通押的,也就是說,你們要樹立一種概念,就是一個字和另一個字是否押韻,對於現代詩而言,其寬嚴是作者隨性而為的,有的人覺得「in」和「ing」也能押韻,甚至「i」和「in」都押韻;但有的人嚴格到覺得「然」和「錢」都不押韻,就是韻母相同或相似的字 作為一句話的尾字 接連下來成詩 這些句子就算作是押韻。
說到舊體詩詞,押韻的概念就難了。以律詩為例,押韻的規則是:偶句押韻且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
山居秋暝
唐 ·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大家看「秋」、「流」、「舟」、「留」(實際上普通話的「iu」是「iou」的簡寫,所以是押韻的),從普通話也可以感知到《偶句押韻》隔句押韻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再感受這個,「秦」、「津」、「人」 、「鄰」、「巾」。
那我們來說說格律詩的押韻,格律詩的押韻 不像我們現代詩,作者可隨性而為——想寬就寬想嚴就嚴,作格律詩必須依《平水韻》。我不想解釋《平水韻》是怎麼來的了,因為我覺得會講太多廢話,大家可以去查。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和現代漢語普通話差異較大的語音體系。
格律詩的押韻,要求同一首詩的韻腳字,必須來自於《平水韻》平聲部分中的同一韻部,舉個例子,大家看到了平水韻中的「上平」——「一東」、「二冬」,我們要注意「東」和「冬」的讀音今天雖然一樣,但是寫格律詩時,它們不能通押,這就是格律詩押韻的難點,因為要仿古,從唐代開始到清代都不通押,所以今天也不通押,雖然有一派《中華新韻》人士,贊成以普通話入韻,但是我是反對的,原因是千年來語音早已變化,但清代人並沒有因為語音變化而選擇拋棄唐代人的傳統,那我們今天自然也沒有必要拋棄,原來我也說過,舊韻是最大公約數,前可與古人對話 今可與各方言區互通,每個方言區都能從舊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來舉例子,看看我剛才舉例的兩首唐詩 是不是在平水韻裡都屬於同一韻部,以此來驗證。
所謂韻部就是平水韻裡寫在同一小條目下的字。平水韻基本窮盡了所有漢字,大家寫格律詩 必須從上平、下平兩部分的同一小條目下挑選韻腳字,方算作合格,韻腳就是押韻的那個字。
再來解釋何為「上平」、「下平」、「上聲」、「去聲 」、「入聲」、「一東」、「二冬」……
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以現代漢語普通話去對應,「平聲」類似於一聲、二聲,「上聲」類似於三聲,「去聲」類似於四聲,「入聲」不見了,已經混雜進了平、上、去三聲。所以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平水韻體系的漢語字音,是不存在絕對的一一對應關係的。
再來解釋何為「上平」?何為「下平」?這個很好解釋,就是因為平聲字太多了,印書時候一冊印不下,所以平聲分成了上下兩部。
好,那麼再來解釋何為「一東」、「二冬」?剛剛我們講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韻,很簡單,我們用了「an」、「in」之類的字母來表達,然而我們漢語是非字母文字,我們在古代時,只能用一個字去標註另一個字的字音,就是說 我們古代不可能用「dong」去注「東」,因為我們漢字是沒有這種表音字母的(比如「燮」 字,你不認識,古代沒有拼音,就只能告訴你,這個字念「洩」「用今音」,或者是「西夜」;或者說比如「夐」字,沒拼音,又沒同音字,就只能說「習「取聲母,反切上字」用「取韻母和聲調,反切下字」切」,就是xiong4,剛才的舉動就是「反切」,也可以說習用反),所以「上平一東」的意思是:平聲上冊書第一部,和「東」字韻母相同的字,「上平二冬」的意思是:平聲上冊書第二部,和冬字韻母相同的字,以此類推……
古人的反切,就是默認你懂得了個別簡單字的讀音,然後用一個簡單字作「反切上字」取它的聲母部分,用另一個簡單字作「反切下字」取它的韻母和聲調部分,然後上下字一拼,去注音一個你不懂的生字。早年時,反切上下字是很隨意的,後來,隨著音韻學發展 。
其他內容,一方面我沒那麼深研究;另一方面我覺得枯木無需了解這一塊,就無須多講了。而且我怕有專業人士糾正我,因為我有些東西不見得講得完全正確,可是我作為創作者而言是合格的。
(本文系根據2019年2月8日梓蘭、雅樂居士分享內容整理,內容主張系作者觀點,與平臺和運營團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