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大老教授王澤霖:畢生勤儉不舍粒米,近億身家揮手全捐

2020-12-27 澎湃新聞

王澤霖。   光明日報 資料圖

在河南農業大學家屬院39號樓的一個老房子裡,舉目看不到一點現代化的陳設。當房子主人出現時,你也絲毫看不出這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人竟有億萬身家!但你更想不到的是,就在不久前,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

他就是77歲的河南農大老教授王澤霖。

1.給雞寶寶當「保護傘」,科研成果轉化出億萬身家

「王澤霖能賺錢!」這說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要問王澤霖賺錢的秘訣是什麼,有個生動的比喻——他給雞寶寶當了「保護傘」!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禽大國,疫病一直是我國養禽業和食品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集約化養殖業興起,雞瘟等老病頻繁暴發,禽流感、法氏囊病等新病相繼傳入,嚴重危及我國養禽業發展。由於技術瓶頸,我國種雞場、蛋雞場使用的疫苗主要依賴進口,每年大量的外匯流入國際禽病防疫巨頭的口袋。

誰能打破這一狀況,誰就能為我國家禽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很多人為此孜孜不倦。1984年初,王澤霖來到河南農大,科研方向便指向了禽病防疫。和很多人不同的是,王澤霖很早就創新性開展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採取和企業合作的形式實現了滾動發展,走出了一條以服務生產促教學、科研,以教學和科研提升服務能力的良性循環道路。

35年來,在沒有向國家申請經費的情況下,王澤霖科研創新卻凱歌高奏。先後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12個新獸藥證書,其主持創建了重大禽病病毒種質資源庫,創立了濃縮滅活聯苗研發平臺,打破了國外壟斷,徹底攻克了新型高效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種重大禽病防疫難題,被譽為「給中國雞寶寶撐起了國產保護傘」,個人和團隊也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一時間,「禽病防疫就找河南農大王澤霖」成為業界共識。

與此同時,科研轉化效益也與日俱增。1985年至1995年期間,當「萬元戶」都了不起的時候,王澤霖就通過辦班、禽病診療、化驗、為農村養殖戶服務等形式,逐步積累資金400多萬元。

2005年,王澤霖研發的5個獸藥證書一次性獲企業轉讓經費500萬元,在校內外引起了轟動。

2014年初,得知王澤霖教授團隊要進行新疫苗的研發,4家企業立即出資1950萬元進行資助,條件只有一個——成果優先使用。

王澤霖每一項研究都緊跟生產需要,也因此他的科研成果先後在全國20多家著名生物製品廠規模化生產,成果轉化率100%,平均每年為社會增加10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讓全國數以億計的雞寶寶得以健康成長,成為百姓的餐桌上的放心肉。

大河水漲小河滿。作為雞寶寶的「保護傘」,王澤霖和其創辦的禽病研究所累計獲成果轉化費近億元,目前還有兩家上市公司因為使用王澤霖專利技術,需要將每年8%市場銷售額作為專利使用費,連續12年支付給王澤霖和河南農業大學。

2.公益事業「揮金如土」,8208萬元全部捐贈

王澤霖的科研成果成為「搖錢樹」,但他卻將錢花在了他所堅持的刀刃上——科研和公益。

在賺到第一個400萬元的時候,王澤霖用這些錢逐步為學校蓋起了兩座實驗樓,購買了當時省內高校最先進的高速離心機、低速大容量離心機、濃縮機、凍幹機等先進儀器設備。為了學科發展需要,如今他已經全部捐給了所在的牧醫工程學院。

2008年汶川地震後,出差回來的王澤霖徑直來到學院,掏出身上僅剩的2000元現金交給學院領導。回到家,又立即讓愛人設法籌措20萬元現金捐給學校,這也是當年河南高校個人最大的一筆捐款。

王澤霖尤為鼓勵青年科學家投身禽病防疫事業,捐款230萬元改善禽病所科研條件,捐款100萬元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禽病學分會設立創新基金,捐出兩家企業連續12年的專利使用分成款設立學院科研創新基金。

就在前不久,王澤霖又一次找到學校,堅持要將畢生科研轉化所得結餘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希望用來建設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即業界俗稱的P3實驗室。

王澤霖表示:「P3實驗室對於河南農大有關學科的發展將具有劃時代的性質,我希望儘快將這筆資金用到它需要的地方去,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就這樣,王澤霖幹了一輩子,取得了很多科學家無法企及的成就,收穫了多少人無法企及的財富,但他只是揮一揮衣袖,毫不猶豫地「裸捐」。

3.一生簡樸,幾十塊錢也要較真

「老先生對待金錢讓我感覺兩極分化,他合法拿到的數千萬元眼都不眨就捐出去,但是出差在外住宿吃飯,差幾十塊錢他要較真!」

這是河南農大牧醫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明的感受,也是所有接觸過王澤霖老師的人的共識——「王老師對自己太苛刻了!」

菅復春老師曾跟著王澤霖工作多年,據她回憶,當年王澤霖應邀到全國禽病大會上做報告去,依舊穿著舊衣服,「秋衣的兩個袖子都磨得破邊了,領子也松松垮垮的」。

好多人勸王澤霖:「王老師,你是大專家,也是學校的形象,得弄套好西裝穿穿。」

王澤霖回答:「我一輩子當馬醫生,豬大夫,這幾十年是給小雞看病的,你讓我穿那麼好給誰看?關鍵是耽誤幹活啊!」

在王澤霖的字典裡沒有「享受」這個詞。已經77歲的他至今還堅持著出行的原則——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車絕不打計程車。

「摳門」這個詞也經常傳到王澤霖耳朵裡,他總是一笑了之。當人談起他當年坐火車出差隨身還要帶小馬扎時,他笑眯眯地說:「那是創業的時候,現在我也坐飛機的!」

追問之下,才知道王澤霖為什麼這麼「摳」。

王澤霖1942年出生在蘇州,從小生活十分困苦,一直靠著姐夫趙福仁周濟。趙福仁14歲參加紅軍,是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的老革命,也是王澤霖心中的英雄和榜樣。王澤霖說,「當年,姐夫顧著一大家子,生活很不容易,但他嚴格要求自己、艱苦奮鬥的作風讓我深受教育。」

王澤霖的困境隨著考入當年的北京農學院以後才略有改善,但是節儉的習慣卻烙進記憶深處。據愛人王五梅回憶說:當年結婚沒幾天,就發現王澤霖穿的棉褲上居然「打著十幾個補丁!」

因為有著艱難時期的深刻體會,王澤霖自小就養成了一粒米都不能浪費的觀念,同時也立下了「達則兼濟天下」的共享理念。

4.一生付出,他說得最多的話是「感恩」

國慶節前夕,王澤霖以其對中國禽病防疫的卓越貢獻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在座談會上,他說得最多的是對共產黨、對新中國、對學校、對他人的感恩之情。

王澤霖特別提起一個細節,1949年4月蘇州解放,當時7歲的王澤霖早上打開家門,發現「很多解放軍就睡在馬路邊、屋簷下」。

打那時起,共產黨、解放軍的形象在他的心中巍然高大,崇敬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王澤霖見證著國家的翻天覆地,感受著民族的煥然新生。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每當看到國家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總感到無比喜悅和歡暢!」

對於成就,王澤霖謙虛地說:「我的成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取得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學校和學院支持,沒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至於這些新技術打破了國外疫苗的市場壟斷,降低了我們國家相關產業的生產成本,這算是為國家發展作出了自己的一點貢獻吧。」

對於近億元的科研轉化資金「裸捐」一事,王澤霖的理由非常簡單:「我已經老了,但是科研事業一定得後繼有人,這些錢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價值。」

說這些話時,王澤霖依然是那種讓人舒服的笑眯眯的表情,沒有抑揚頓挫,乾淨得沒有一絲雜質。

這就是王澤霖,一輩子為了我國家禽事業不懈奮鬥至今不休,一輩子科研建功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卻總是說「做得還不夠」,一輩子科研轉化的巨額財富全部捐出,一輩子「苦行」卻說工作是他最大的快樂、公益是他最大的滿足。

(原題為:《畢生勤儉不舍粒米 近億身家揮手全捐 老教授王澤霖「兩個極端」的金錢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河南老教授捐畢生積蓄8208萬,他卻說:我沒大家說的那麼好
    一生勤儉不舍粒米,近億身家全部捐出。這兩天,河南農業大學78歲教授王澤霖捐出8208萬元畢生積蓄的故事,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位攻克了國內多種重大禽病防疫難題的老教授,把大部分專利轉讓報酬全部捐給學校,幫助學校建設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只為科研事業能夠後繼有人。
  • 近億元科研轉化資金,這位老教授揮手捐了!
    在河南農業大學家屬院39號樓的一個老房子裡,舉目看不到一點現代化的陳設。當房子主人出現時,你也絲毫看不出這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人竟有億萬身家!但你更想不到的是,就在不久前,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他就是77歲的河南農大老教授王澤霖。
  • 河南農大教授充當雞的保護傘,身家上億,揮金如土卻被稱很摳門
    河南農大教授充當雞的保護傘,身家上億,揮金如土卻被稱很摳門!在河南農大家屬院39號樓的一個老房子裡,房子的主人是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人,若不了解他的人,很難想像他竟有近億身家!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了他所在的學校。
  • 一生儉樸摳門,河南這位老教授,卻將畢生科研所得8000萬全部捐獻
    所以經費和捐款對於河南高校來說,顯得彌足珍貴,而今天我們要介紹一位河南的老教授,這位老教授年齡已經達到78歲,是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他一生儉樸,大半輩子沉迷於科研,雖然一心只想學術科研,但是由於學術成果突出,所以在科研過程中,通過產學研結合模式,還是積累了8000多萬元的結餘。
  • 8208萬一下全捐了,這就是一位普通教授的人生
    在河南農業大學家屬院39號樓的一個老房子裡,舉目看不到一點現代化的陳設。當房子主人出現時,你也絲毫看不出這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人竟有億萬身家!但你更想不到的是,就在不久前,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他,就是77歲的河南農大老教授王澤霖。
  • 捐近億身家的老教授火了,比起捐款更應該關注這件事
    捐近億身家的老教授王澤霖火了比起捐款我們更應該關注科研成果轉化這件事這兩天《光明日報》科教版首發報導的母校老教授王澤霖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火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及省內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報導,刷爆農大人的朋友圈。
  • 先生之名——王澤霖
    先生之名:王澤霖 今年初,有則新聞引起了轟動:河南農業大學77歲老教授王澤霖將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學校。 身家近億的先生,就是這位!
  • 河南這個大學的教授裸捐8208萬,有三個國家重點學科含錄取分數線
    就在不久前,這位老人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了他所在的學校。——他,就是77歲的河南農大教授王澤霖。河南農業大學,簡稱河南農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以下是河南農業大學近三錄取分數線
  • 兩位大學教授,一個開燒雞店,一個捐款8千萬,真有天坑專業嗎?
    一王澤霖教授,住在河南農業大學家屬院39號樓的一個老房子裡,衣著樸素,年逾古稀,身價上億。就是這樣一位老教授,把畢生科研轉化結餘的8208萬元全部捐給河南農業大學。1985年至1995年期間,王澤霖就通過辦班、禽病診療、化驗、為農村養殖戶服務等形式,逐步積累資金400多萬元。2005年,王澤霖研發的5個獸藥證書一次性獲企業轉讓經費500萬元。
  • 「股神」巴菲特豪捐價值31.7億美元股票 身家仍排世界第4
    中國日報網7月12日電 綜合外媒7月11日報導,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繼續履行他的捐款承諾,10日他將價值31.7億美元(約合215.6億元人民幣)的股票慷慨捐出,贈予好友比爾·蓋茨夫婦創立的慈善基金以及另外4個家族慈善基金會。據悉,這是巴菲特十多年來「捐身家計劃」中,捐贈數額最大的一筆。
  • 「破爛教授」走了 林甘為何說「能捐的全部捐完了,就剩下自己了」?
    內衣是10年前的,坎肩是20年前的,生前捐出全部家產,家具也是撿來的……「破爛教授」林甘走了!10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退休幹部、研究員林甘同志的遺體捐贈儀式舉行。「父親生前說,自己能捐的已全部捐完了,就剩下自己了。現在把自己也捐出去,不管是器官還是遺體,希望能對國家和社會有用。」林甘的兒子林松說。網友評論延伸閱讀林甘林甘是福建福州人,1933年出生。世代中醫,1952考入東北農大獸醫系,畢業後從事人與動物臨床工作。
  • 乘風破浪的農大校友幹了件大事!河南農業大學校友企業家聯盟成立
    他指出,河南農業大學辦學近120載,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近20萬各類人才。一代一代農大校友秉承「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校訓,活躍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特別是「三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骨幹中堅。農大校友用卓越的成績擦亮了「河南農業大學」這張名片,成為農大精神最好的繼承者、傳播者和踐行者。
  • 讓小學生「數1億粒米」,老師能一粒粒查收嗎
    原標題:讓小學生「數1億粒米」,老師能「一粒一粒」查收嗎? | 新京報快評文| 胡欣紅「今晚數學作業有一項是數1億顆米粒,辛苦家長們督促孩子們完成。」這兩日,一份作業火了。1億粒大米是一個概念,希望孩子們發揮想像,並不是真要拿出1億粒米。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奇葩作業」可謂層出不窮,但要求小學生數1億粒米卻刷出了新高度,套用《倚天屠龍記》裡的一句話:「此題一出,誰與爭鋒」!面對這樣一道「挑戰不可能」的作業,傻眼了的家長請教老師「怎麼數」時,老師明確要求「一粒一粒地數」。
  • 新生手冊No.2 | 原來你是這樣的農大
    十餘年寒窗苦讀從收到河南農大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刻起我們便與這所學校結下了深深的緣分20級的小萌新們看了上面的宣傳視頻官方抖音:@河南農業大學學校地址:文化路校區:鄭州市文化路95號龍子湖校區: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平安大道與東四環交叉口西北角許昌校區:許昌新區新元大道與勞動北路交叉口向北1200米路東農大之歷史沿革
  • 流浪漢向寧波民警捐1000元,抖音百萬網友點讚:他捐的是自己的身家
    民警接過錢,有些於心不忍,好意提醒道:「錢你可以少捐一點麼,冬天了,你是捐了,你自己呢,那你自己不需要一點麼?」  「我自己有,能照顧好自己,這個沒問題。」流浪漢打著包票。  民警一數,這疊鈔票總共1000元。在繁華的城市,流浪漢能攢下這筆錢太不容易了,可能他要遭受無數白眼,可能他要穿街走巷賣垃圾,可能他要省吃儉用地飢一頓飽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