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是概論式、泛化式的研究,亦不是思想史、學術史的簡單梳理和再現,而是將程門後學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活的歷史存在,一個思想分化與問題爭論相互交織的學術共同體進行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研究。以是時程門後學關注和探討的學術問題為線索,依據歷史和邏輯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淵源—推闡—建構—轉化」的思想演進脈絡,對程門後學思想的衍化與發展展開系統的考察,揭示出程門後學思想衍化的內在邏輯、整體面貌,主導問題、義理內涵和演變脈絡。
李敬峰,河南洛陽人,哲學博士、博士後,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關學、洛學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社科規劃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項目、陝西省博士後基金項目、陝西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十餘項,先後在《哲學與文化》(AHCI)、《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自然辨證法研究》等雜誌發表文章三十餘篇。
宋代新儒學的興起是儒學傳統在批判借鑑佛、老尤其是佛學基礎上實現的一個創造性發展,在北宋中後期的新儒學各派中,程顥、程頤的思想最符合儒家整體主義、倫理本位、君父夫中心主義的思想傳統,也最符合中國傳統家庭、家族本位基礎上的君主專制主義社會的國情。
二程思想的核心特徵可以從天人、心性、修養三個方面來概括。在天人論上,強調天人本一,把傳統儒學的天命、天道等論述發展為生生不息、道德創造的有機整體宇宙論,賦予宇宙以生命、道德創造的本性,並且從整體論的視閾出發,把人性與天理直接同一,達到了儒學整體主義信念的頂峰。
在心性論上同樣強調心、性的合一,或側重以整體性的性理縱貫統攝具體存在的心,或側重以具體存在的心融通整體性的性理,把天然自在的宇宙生命與實然自覺的個體生命融合為一。在修養論上,以復性明心、希賢希聖為目標,或側重明體達用的本體呈現,或側重下學上達的豁然貫通,交相輝映出一幅道德理想主義畫卷。
二程洛學是宋代新儒學興起各派中最符合儒學傳統精神,同時又最具有思想原創性的學派,但一種學術思想能夠成為社會主導思想,這不僅需要學術思想上的內因,同樣也離不開後世學者、統治者以至整個社會的傳承、弘揚、接受、踐行等諸種因緣。二程是宋代新儒學的中堅人物,不僅是儒家思想的創新者,同時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以自身的學術思想和社會聲望引領當時的學術風氣,吸引了一大批從學者,形成洛學一派。
在北宋後期的學術界,不僅有傳統的三教論爭,更有新儒學內部王安石新學、蘇氏蜀學、張載關學、二程洛學的學派論爭,王安石新學佔據官學地位盛行一時,但北宋亡國也標誌著王學的沒落,蘇氏蜀學主要成就在文章之學,惟有二程洛學在北宋後期由小到大、由隱到顯、由在野到在朝,逐漸成為最有影響的學派,最終佔據了北宋以後儒家學說的主導地位,這其中離不開二程後學對二程學術思想的創承、弘揚,尤其離不開二程後學對其他學派特別是王安石新學的批判,從而在兩宋之際的社會政治、學術思想的大變局中,使二程思想逐漸豐富、盛行。如果沒有二程後學在兩宋之際在學術、政治上的努力,宋代學術思想史的面貌就不見得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二程後學是一個持續數代、數量眾多的學者群體,其學術演進、社會影響主要顯現在從二程到朱熹的時段,而到朱熹理學成熟之後,二程後學的影響逐漸衰落,所以二程後學研究的主要階段就在程朱之間,程頤於1107年去世,朱熹生於1130年,其間大約150年左右。二程後學主要是傳承二程學術思想,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學術新創,如謝良佐「以覺論仁」是對程顥相關思想的推進,呂大臨與程頤就「未發之中」反覆辯難。
二程後學在傳承、弘揚二程學術思想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各具思想特色、地域特色的學術派別,楊時開創的道南學派,四傳之後有朱熹這樣集大成的大儒,胡安國、胡寅、胡宏父子為代表的湖湘學派在當時的學術界和社會政治上都有廣泛影響。但我們也要看到,二程後學在傳承、弘揚二程學術思想時,自覺不自覺地發生了對二程思想的偏離,尤其是在儒、佛之辯問題上難以接續二程對佛學的批判、超越。
二程本身在學術思想上對佛、老有深入研究,而又能消化漢唐儒家經學、回歸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學真精神,在理論思維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二程後學很難有二程在儒、佛之辨上的堅定立場和理論高度,所以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在理論上倒向佛學的空寂本體和廢棄人倫物理的人生取向。而在另一方面,二程後學在發展二程的社會倫理政治思想時,又容易走向忽視儒學核心價值觀念的功利之路。
南宋時期的大儒朱熹作為二程的四傳弟子,對二程後學從學術淵源到思想傾向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並站在自覺維護二程學術思想正統的立場上予以批判整合,從而形成了統治中國傳統社會近千年的程朱理學。二程後學對於二程學術思想的傳承、弘揚意義重大,但朱子學盛行後,程朱理學一體,把二程後學掩蓋了,從而使學術思想史上這一重要歷史階段得不到清晰的梳理。
從學術思想上看,朱熹對二程後學的批評有正本清源、推動儒學發展的重要意義,但也遮蔽了二程後學以至二程本身學術思想的多維發展態勢,因此,梳理二程後學自身的學術思想內涵及其演進趨勢,對於深入理解二程洛學、程朱理學以至儒家學術思想總體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關於二程後學研究,近現代的研究者已經作了一些探索,李敬峰博士的這本著作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一本新作,也是一本成功之作。李敬峰博士的這本著作側重從學術傳承與思想演進的維度展開論述,以二程學術思想為邏輯基點,對二程後學的人員、地域分布、學術源流關係、學術派別形成、學術思想演進等都作了較為細緻的梳理,使我們對二程之後洛學發展源流演變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該論著在二程後學的源流演變上打破靜態分析,注重從對二程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中把握各學派、各人物的思想發展脈絡,在二程弟子的搜羅和學派分化的梳理上更完備,把二程後學演進概括為及門大弟子和學派分化兩個階段,首先論述謝良佐、楊時、呂大臨、遊酢、尹淳等及門大弟子的思想,而在其後則論述二程後學的分派,這符合二程之後洛學思想演進的實際,結構方式是合理的,對於傳統上缺乏研究的金代洛學等的發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把二程洛學以至整個儒學的時代面貌勾勒出來了。
該論著在材料的搜集、整理上擴大範圍,從原始材料的解讀入手,在二程後學學派的分析上比前人更完備。該論著注重學術思想與社會現實的互動,對二程後學維護師門學術思想所作的種種努力作了較為細緻的發掘,既有內在學術思想的傳承、弘揚,也有對外在其他學派的批判,既有學術思想本身的維護,又有社會政治領域的拓展,相關研究細緻深入。
該論著在二程後學思想的論述上也多有新意。在論述謝良佐的仁論時,認為其在仁與覺的關係上,繼承程顥的觀點,多強調兩者合的一面,而在仁與愛的關係上,又繼承程頤的觀點,多強調兩者離的一面,這樣的論述把二程後學與二程思想本身在傳承、演進過程中的變化深入、細緻地抉發出來了。
在論述楊時的性論時,揭示其在解釋孟子性善論和化解現實善惡現象存在的人性論中存在的兩性說,而這一思想傾向又對湖湘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對於理解二程洛學思想演進很有意義。在考察永嘉學派時,將其前期注重性理學與後期注重事功作了區別,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有所深化、細化,而在關於永嘉學派前期諸人的思想討論時突出其中關於「格物致知」的論述,既肯定對朱熹等後來學者的影響,又突顯其突破人倫而注重事物之理的認識,這對於理清宋代新儒學內部思想演進是細緻深入的。
該論著在細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二程後學在心的認識上比前人以至比二程本人都有更清晰的認識,成為後來朱熹心性論思想的前驅,這樣深入、細緻的論述對於深化二程後學以至整個程朱理學的研究都是極有意義的。
該論著在二程後學與二程思想本身的關係上作了深入細緻的辨析,同時又把二程後學的思想演進與南宋時期盛行的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永嘉事功學等的關係作了深入細緻的探索,把二程後學對於南宋哲學思潮的影響清晰地勾勒出來了,對於深化宋代新儒學的思想流變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朱熹本身是二程後學,但他不僅是二程思想與二程後學思想的傳承者,同時又是宋代新儒學思想上的集大成者,該論著注重揭示二程後學與朱熹之間的學術交流、學術碰撞,如湖湘學派的論性、論仁,兼山學派的黎立武的《大學》研究等,都和朱熹思想的形成、成熟關係密切,不僅有朱熹對二程後學的批評,也有二程後學對朱熹的批評,這樣的論述更加全面,相關義理的討論更加深入細緻,給後人的啟發也更大。
李敬峰博士致力於二程後學研究十餘年,博士論文即以此為題,博士畢業後就職於關學研究、儒學研究的重鎮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繼續從事相關的博士後研究工作,今將學思所得整理成此系統著述,對於二程後學作了一個歷史發生學意義上的深度闡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李敬峰博士年富力強,學思並進,在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希望持之以恆,猛晉不已,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李祥俊
2020年3月3日
英國哲學家艾耶爾說:「哲學的進步不在於任何古老問題的消失,也不在於那些有衝突的派別中的一方或另一方的優勢增長,而是在於提出各種古老問題的方式變化,以及對解決問題的特點不斷增長的一致性程度。」[1]艾耶爾之意是清晰明白的,那就是哲學的進步不在於問題的新舊,而在於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洛學是地域學派全國化的典範之一,它是由程顥、程頤共同開創的理學學派,因其長期居住並講學在洛陽,故而得名。在近千年的理學史上,學派林立,而洛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箇中原因也是顯著明白的,那就是洛學奠基者二程本人在理學建構中的開拓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和地位。
南宋學者黃震言:「本朝之治,永追唐虞,以理學為根抵也。義理之學獨盛本朝,以程先生為之宗師也」,[2]當代學人馮友蘭先生說:「濂溪、康節、橫渠雖俱為道學家中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學之確定成立則當斷自程氏兄弟」[3],陳來先生更進一步指出:「沒有二程,周敦頤、張載、邵雍的影響就建立不起來,沒有二程,朱熹的出現也就不可能,沒有二程,就沒有兩宋道學。」[4]
古今學者之論並非虛言,準確道出二程的學術貢獻和歷史地位。切實而論,洛學一方面所標示的「天理」,為傳統儒學確立形上依據,彌補傳統儒學的短板,為新的學術形態的建構確立根本依據;另一方面將此後理學的基本話語、範疇揭示出來,奠定了理學思想的基本格局。換而言之,追溯理學的緣起,探究理學的發生,二程洛學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逾越和忽視的。
正是緣於二程洛學在宋明理學史上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學界歷來不乏對二程後學的研究,出現了諸多研究紮實、新見紛呈的學術成果。這些成果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二程的思想體系和脈絡格局提供豐富而有益的史料。然相對於當下朱子後學、陽明後學研究的火熱和興盛,程門後學[5]研究總體上顯得過於沉寂和冷清。
雖然這一領域已經引起現、當代學者牟宗三、何炳松、潘富恩、徐遠和、陳來、向世陵、陸敏珍、劉京菊、王巧生、王宇等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然而截止到目前的研究,或失於寬泛,或不夠全面,以致我們只能粗線條和輪廓式地把握二程洛學的流變,無法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二程洛學的傳承、演變和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研究特質:
一是以個體研究為主,缺乏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學術界當前的研究聚焦在「四大弟子」以及胡安國和胡宏等二程後學身上,忽視了其他弟子在詮釋和發展二程思想方面的貢獻。也缺乏從整體的角度對程門後學進行考察,沒有注意到程門後學理論旨趣的總體趨向。
二是集中在較有影響力的學派研究上。學界對程門學派的研究集中在道南學派和湖湘學派兩大顯學派上,而對其它學派如兼山、金代郝經學派等則基本忽略不計,且對這些同源異流的學派缺乏必要的比較,不能全面彰顯二程思想的走向和差別,正如有的學者所言:
「地域學派研究對於釐清派別學術史主線及對時代精神的提煉有著無可比擬的優點。不過,它面臨著橫向比較的問題:對需要將不同學派間相似的學說加以分析比較的研究法而言,學派分類法顯得不夠直觀,且由於敘述各學派主脈的需要,一些非正統的、在本學派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而未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的,但對於整個中國哲學史而言卻意義非凡的觀點很容易被縱向性的學術目光草草帶過。與此相比較,基於邏輯的分類雖然抽象性強,較為晦澀,但卻較能理清學術史的脈絡。」[6]
三是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鑑不夠。程門後學的思想在朱子、葉適、真德秀、黃震、黃宗羲、劉宗周等學者那裡已有反思和評判。同時,現代新儒家如牟宗三等借鑑西方哲學,對程門後學的思想有較為新穎的詮釋和解讀。當前學界的研究對他們的成果雖有所借鑑,但仍顯不足。
基於上述研究現狀,且在學術研究日益精細和深入的當下,程門後學研究仍存相當大的發揮和研究空間,這就需要我們轉換研究視角,擴大考察範圍,利用新輯史料,從思想的角度切入,擴大程門後學研究的範圍,對程門後學展開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同時對古人及現代學者的觀點進行充分研讀,借鑑研究成果,突出問題在傳承過程中的紛爭和實質,以期更為厚重、更為深入、更為貼近歷史原貌地展現程門後學思想的演進與發展,從而進一步充實和拓展洛學史乃至宋明理學史。
在研究思路上,本書不是概論式、泛化式的研究,亦不是思想史、學術史的簡單梳理和再現,而是將程門後學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活的歷史存在,一個思想分化與問題爭論相互交織的學術共同體進行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研究。
以是時程門後學關注和探討的學術問題為線索,依據歷史和邏輯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淵源—推闡—建構—轉化」的思想演進脈絡,對程門後學思想的衍化與發展展開系統的考察,並著重借鑑以學術史、思想史為依託的研究視角,注重以原始史料為基礎,既有宏觀的整體考察,又有微觀的具體比較,既有動態的審視,又有靜態的提煉,充分利用文獻考釋、義理解讀、思想演繹等方法,從中把握程門後學在傳承與建構洛學中相關哲學問題的理論演進,揭示出程門後學思想衍化的內在邏輯、整體面貌,主導問題、義理內涵和演變脈絡。
在研究方法上,臺灣學者鍾彩鈞先生曾指出:「研究二程的思想,歷來的做法,是將有關各個概念的資料加以歸納分析,更進而重構思想體系。」[7]也就是說,以往學界針對洛學的研究多採用靜止的哲學史進路,借用西學的範疇論模式、框架去重新編排、組織相關史料,利用現代學術語言解讀、詮釋古人思想,且將思想抽離於所處的時代環境,雖有削足適履之嫌,但卻便於我們最為直接簡明地了解和掌握學者的思想內涵,也便於與西方哲學進行交流、融通和對話,成為時下學界廣泛應用的研究範式。而這種方法的弊端亦是明顯的,那就是千人一面,難以有深度、有脈絡、立體而全面地展現程門後學錯綜複雜、多線交織的學術原貌。
有鑑於此,本書在寫作中,則有意嘗試避免和突破時下這種較為普遍的研究方法,深入原始文本史料,尋找程門後學思想演進歷程中的脈絡主線和問題意識。尤其借鑑當前學界關注的話語研究方法,進一步提煉和確定是時洛學所關注的核心道學話語,注重考察洛學學派話語的變遷,著眼於學術傳承與思想演進,學派鬥爭與問題論辯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從而有理有據、有史有論地準確把握程門後學思想的差異與分化。
在史料擇取上,本書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是二程後學資料佚失很多,大多數重要的資料都已不存,已存的版本錯亂,多無點校,如何進行正確的取捨,如何對材料加以分辨,是本文的研究難點。
本書除了和既往學界研究一樣,廣泛使用二程後學學者的文集以及《宋元學案》《宋元學案補遺》《伊洛淵源錄》《洛學編》等常見的學術史著作外,亦針對程門後學較多學者文獻散軼的特殊情況,如謝良佐的《論語解》、侯仲良的《論語說》等,廣泛搜集分布在各類文獻中的史料,以期充實和完善程門後學的研究史料,如分布在朱子《論孟精義》中的謝良佐的《論語解》、侯仲良的《論語說》、《孟子解》的部分史料,分布在衛湜《禮記集說》中的侯仲良的《中庸解》的部分史料等,這些史料的輯錄極大地豐富和推進程門後學的研究。
更為重要的是,在具體研究中,亦突破學科壁壘,廣泛採用文、史材料,通過文、史來補充和佐證哲學,力求在更為厚實的史料中尋繹出程門後學的思想體系以及理論蘊涵。很顯然,這種方法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助於我們獲得新知,得出新論。除此之外,也積極吸收和利用現當代學界的研究成果,爭取在前人既有的積澱上,循著前人的足跡,將程門後學的研究打開一個新的視界,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激活程門後學的研究。
在研究旨趣上,本書試圖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上,以問題和話語的方式,細化、深化乃至具體化程門後學思想的研究,力求客觀的探索和回答二程洛學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門人和後學是如何傳承與發展洛學的,他們的思想又是如何分化,這種分化又在學術史上產生了什麼影響等具體問題,進而從更為寬廣的視角尋溯早期道學話語的起源和形成。我們力圖在這種具體而微的探索中,做到更為細緻和深入,更為豐富和立體,更為接近學術真相,而這亦是本書突破前賢所必須努力的方向。
總體而言,本書主要從思想演進的角度,以個案與學派相結合的方式來探討程門後學思想的衍化與發展。首先從作為程門後學思想邏輯起點的二程開始,再梳理和歸納程門後學對二程洛學思想的推闡、傳播和發展,最後揭示程門後學的學術走向和思想轉化。藉以這樣貫穿始終的邏輯結構,勾勒出程門後學思想的演進脈絡,揭示出程門後學思想傳衍的真實面貌,展現程門後學的思想特質。尤其是本書的研究業已表明程門後學思想的衍化絕非如已有的研究成果所顯示的那樣簡單,而是呈現出多線並進,但明道一脈獨盛[8]的學術局面。
李敬峰
[1]艾耶爾:《20世紀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
[2]黃震:《跋尹和靖家傳》,《黃氏日鈔》卷九十二,元後至元三年刻本,第5972頁。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三松堂全集》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頁。
[4]陳來:《二程與宋代道學的文化意義》,《人民政協報》,2017年4月10日。
[5]一般而言,弟子主要指與學派宗師有直接授受關係的一代弟子,而後學則包含一代弟子、二代弟子、三代弟子等,就本文而言的程門後學,主要指的是二程之後,朱熹之前的程門後學,也就是所謂的從二程到朱熹之間,這樣擇取的原因是洛學經過朱子的整合,狹義的洛學已經很難說存在了。
[6]王向清:《性之發端與盡心之始:先秦「心性之辨」的邏輯發展》,《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7]鍾彩鈞:《二程心性說析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1年3月第1期。
[8]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編:《中國古代哲學史》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37頁。
序言
導 論
第一章 邏輯起點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二程洛學創立的時代背景
一、「性即理」與「心是理」
二、性(心)、情二分與心、性、情分設
三、明體而達用與下學而上達
第二節 二程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學脈接續與思想推闡
第一節、二程門人概況及其特質
第二節、程門後學與洛學復振
一、編纂《二程語錄》
二、批判荊公新學
三、排佛與闢佛
四、積極參政
第三節、謝良佐的思想
一、「天理者,自然的道理」
二、性體心用
三、「以覺言仁」與「離愛言仁」
四、以知仁、求仁為要
第四節、楊時的思想
一、「蓋天下只是一理」
二、「心不可無、性不假修」
三、「君子之學,求仁而已」
四、「未發體中」與「反身格物」
第五節、呂大臨的思想
一、以「中」為大本之體
二、以「中」統攝性、心
三、克己求仁
四、以「求中」為工夫
第六節、遊酢的思想
一、道足以統天
二、即氣論性
三、本心即仁
第七節、尹焞的思想
一、動靜一理
二、對心性的闡釋
三、誠敬為綱
四、尹焞思想的定位和影響
第三章 學派譜系與思想旨趣
第一節 程門後學的學派譜系
第二節、道南學派
一、凸顯「心」與強化「氣質之性」
二、靜坐體中
三、「君子之學,求仁而已」
第三節、湖湘學派
一、確立性體
二、心以成性
三、識仁求仁
四、先察識後涵養
第四節、前期永嘉學派
一、明性存心
二、兢省御欲
三、格物致知
第五節、兼山學派
一、以「乾道」建構形上本體
二、以易洗心
三、黎立武的思想
第六節、涪陵學派
一、明心見性
二、靜默體悟
第七節、金代郝氏學派
一、洛學在金代的傳承背景
二、郝經的學術思想
第四章 思想轉化與學術走向
第一節、轉向閩學
一、對「不重視『氣質之性』傾向」的反思和批判
二、對工夫論的反思和批判
三、對仁學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節、轉向心學
一、王蘋的心學思想
二、張九成的心學思想
第三節、轉向事功
一、道器不離
二、崇義以養利
三、從經制言事功
結 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