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核心區40餘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2020-12-20 騰訊網

從車水馬龍的東四北大街拐入東四九條胡同,仿佛一腳邁入靜美世界。目之所及,不見一輛停靠的小汽車,行人閒庭信步,青磚灰瓦、古樹鳥語一路相隨——老巷幽宅靜樹依,是久違的京韻京味。

「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今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並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

過去三年間,東城區西總布胡同、王府井街區、東四九條,西城區達智橋胡同、鼓樓西大街、槐柏樹街等40餘條核心城區胡同陸續實現不停車。曾經,本是居住區的胡同因車輛隨意穿行、亂停而擁擠喧囂,如今,一條條不停車胡同、一片片交通安寧的無車街區亮相,漸漸繪成宜居之都的生動畫卷。

宜居之都題中之義

來北京,許多人定要去胡同走一走,賞四合院青磚灰瓦、朱門映柳,看胡同居民提籠架鳥、悠然漫步,老北京的味兒便呼之欲出了。

這味兒,是有綠蔭處、有鳥鳴聲的清淨舒適之味兒。這味兒,也是北京老城上百年來的獨特韻味,與風馳電掣、熙來攘往無關,只有步行,才能盡情體味。其實不光是千年古都的北京,遍覽義大利羅馬古城、威尼斯水街、西安回民街、成都錦裡等國內外老城的歷史精華區,在綿延不斷的歷史發展與城市更新中,與文化肌理一樣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最古老的活動方式——步行。

有學者稱,一座宜居城市的空間形態應當十分慷慨地支持步行生活。步行空間少了,城市顯得冷漠;步行空間多了,便令人親近。

近二三十年來,伴隨汽車保有量的逐步增加,作為超大型城市的北京,老城的公共空間不斷縮水。記者曾多次逛老城區的胡同,步行體驗並不佳。五六米寬的胡同,見縫插針停著各色小轎車,留給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不過兩三米,若有汽車開進,行人非得停駐躲閃,老人、小孩更是惶恐不安,若再有「嘀嘀嘀」的喇叭噪音、剮蹭等引發的口角,胡同的清淨韻味便瞬時一掃而光。作為過客尚可忍耐一時,但胡同老住戶只能對此攤攤手,「小時候那清淨舒適的胡同真是一去不復返了」。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曾有一項關於老北京胡同空間的數據調查,調查顯示,在許多胡同,60%以上的公共空間都被停車佔據,若除去公廁、電線桿、變電箱等城市家具,真正留給胡同居民的空間少之又少。

胡同本是居住區,卻因承載了大量的汽車交通而使居住體驗直線下降,「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胡同風貌更是漸行漸遠。近年來,讓汽車呆在本該呆的地兒,在胡同裡重新建立起步行空間,成為老城保護和更新的重要理念之一。

今年8月30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發布,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汽車交通對居住區等的影響,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在街區內部重新建立人性化空間尺度,提升宜居水平,從而實現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的規劃目標。

讓胡同逐漸回歸到有綠蔭、有鳥鳴、有老北京味兒的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劃定無車街區、步行街區,用步行空間將人們邀請進城市、親近街巷肌理,這是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與具體要求,也正是人們對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美好嚮往。

首條不停車胡同誕生

北京現存胡同1300多條,主要集中在核心區東、西城。2018年,東城區誕生了區內首條不停車胡同——西總布胡同。這條長754米、寬5米的胡同,實現不停車足足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長安街往北、金寶街往南,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就是西總布,它擁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桂系將領李宗仁舊居,著名漢學家費正清舊居,李鴻章祠堂均位於此。

儘管地處黃金地段,但西總布仍有著和北京其他胡同一樣的頑疾。「架空線如『蜘蛛網』、開牆打洞、違建密集、機動車亂停亂放,真是鬧哄哄一片。」老住戶秦芳敏回憶。

這些頑疾,犬牙交錯、互為因果,牽一髮而動全身。2017年4月,建國門街道和城管等部門聯手,從這些頑疾著手,對西總布胡同啟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

很快,架空線入地了,頭頂的藍天亮出來了;開牆打洞封了、密集違建拆了,眼前的亂象消失了;可橫七豎八的車往何處去,一時困住了治理者的腳步:胡同寸土寸金,現有空間已十分逼仄,新的停車位如何「無中生有」?

「要讓胡同不停車,就得讓胡同居民的車輛有地可停,我們仔細摸排胡同周邊,挖潛存量,尋找就近停車位。」很快,建國門街道城建科副科長張晶和同事們將目光投到了駐街單位、胡同南側的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博物館旁現有停車場停車不規範、不飽和,經過重新施劃,挖潛出70個停車位,剛好與西總布胡同居民停車需求吻合。依據2018年5月出臺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不論是胡同居民車輛,還是社會車輛,在胡同停車需入位、需收費,「就近停、免費停」成為歷史。

「天藍了、地淨了,眼前豁亮了,靜美的胡同又回來了!」2018年4月12日,西總布開始實行不停車,秦芳敏和街坊們爭相在社交網絡上曬起了胡同美景。可沒想到好景不長,沒過兩天,15日便出現了反彈,此後一周共計80多輛車停在了胡同裡。

是啊,就算開闢了新車位,如何與居民在家門口免費停車的多年習慣做鬥爭、如何清走見縫插針的社會車輛,也是實現不停車的關鍵。

「咱胡同好不容易清淨了,可不能這麼快就被打回原形!」享受到胡同治理成果的居民們自覺行動起來,66歲的居民王鳳如牽頭成立停車自管會,宣傳胡同不停車、製作並張貼「不停車溫馨提示卡」,與轄區交通部門合作,對於勸說無效且屢教不改的車主,通報給交通支隊,給予處罰。

通過建立機制、居民自治,漸漸地,到2018年6月,西總布胡同真正實現了不停車。

居民自治、共建共享,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西城區。前門箭樓奔西,有一條西河沿街,通過鄰近的北京坊提供租金低廉的地下車位,西河沿成為西城區最早實現不停車的胡同之一。剛剛實行不停車那會兒,居民們意見也不小,街坊們擔任的街巷理事、「西城大媽」志願者團隊、各類協管員、平房準物業等齊上陣,建機制、講政策、勸導引導,終於讓不停車成為了常態。

從0到1,首條不停車胡同的誕生雖然歷經波折,但終於成型,這為老城區「安寧交通」提供了樣本。

一一破解停車難題

2015年,東城區曾對全區現有停車資源和停車缺口進行大調查,發現全區停車位缺口達5.6萬個,而這個數字,與東城區可盤活的停車存量基本一致。供需兩端、數量相等,但胡同停車矛盾仍舊突出,問題出在了哪兒?

「出在了布局上,比如說實現不停車的西總布,胡同居民車輛沒地兒停,但駐街單位有車位資源,兩者資源一打通,問題便迎刃而解。」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胡向軍說。類似的矛盾同樣存在於王府井、南鑼鼓巷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這些片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胡同居住區與寫字樓、企業、醫院等單位交錯,雖然胡同居民車輛沒地兒停,但相鄰單位裡有很多的車位存量,且存在很明顯的「潮汐現象」,兩者之間存在資源、價格等壁壘,亟須打通。

西總布胡同不停車,就是街道與駐街單位攜手共建、資源互換的結果。通過黨建引領,街道讓出部分資源,置換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的閒置車位,在價格上,街道補一點、博物館降一點、居民掏一點,優惠價350元/月,比周邊市場化停車場優惠30%左右,實現各方共贏。去年,西總布的不停車經驗還拓展到王府井街區的韶九胡同、錫拉胡同等,同樣獲得成功。

然而,中心城區1300多條胡同,並不能條條都「照著葫蘆畫瓢」。

找準病灶、分類「開藥」,東城區將轄區胡同停車難題分為三大類,並依次確定了共享、盤活、適度建設三條解決路徑,即優先與駐街單位共享停車資源,通過企業降一點、居民掏一點、政府補一點「四兩撥千斤」解決車位缺口;其次在駐區單位較少的胡同,挖潛路側車位、邊角地等停車資源;當前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時,在胡同口、路外因地制宜建設停車設施,將停在胡同裡的車「吸出來」。

謀定而後動,於是,從2018年至今,核心城區近40條胡同的停車難題一一找到破解之道,一批不停車胡同陸續亮相。

2019年初,在平房區蘇州胡同,三座掩映在高大行道樹背後、科技感十足的立體停車場啟用,多年亂停亂放的小汽車紛紛「上樓」。

今年8月,通過將胡同東口的閒置拆遷滯留地改造為路外公共停車場,東四九條成為東四歷史文保區的首個不停車街區。

今年9月,通過盤活挖潛附近的北中軸線博物館停車場等215個車位,眾多文物古蹟坐落的西城區鼓樓西大街實現不停車。

……

「同一類解決路徑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比如蘇州胡同、東四九條,雖然都是新建停車場,但分別根據缺口數量因地制宜,有平面、有立體,可之後根據情況『平改立』,立體停車場也可拆卸、挪動,都具有『小型化、隱形化、埠化』的特點。」胡向軍解釋道。

眼下,通過分類施策、一一破解停車難題,過去五年間,東城區累計增加停車位供給1.87萬個,西城區實現124條道路、近8000個泊位路側電子收費。

雖然大多數胡同的新增車位都是幾十、幾百,但積少成多,將每條胡同的具體問題逐個擊破,解決了居民們最關注的問題。

無車街區 宜居之所

從一條胡同到一個街區,從一脈通到百脈通,一個個無車街區、步行街區亮了出來,居民的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核心區控規提出,應依託濱水空間與綠化空間拓展健步悅騎空間,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功能區劃定步行街區、無車街區,形成活力交往、安寧居住、文化傳承的特色街區環境。

通過胡同不停車,這樣的願景正在變為現實。

午後時分,西城鼓樓西大街,太陽暖烘烘地曬著,人行道上,居民王建新悠閒漫步,孫女小新滑著滑板車一溜煙兒滑得老遠。

擱以前,這樣的悠閒時刻是一種奢望。作為在鼓樓西大街住了幾十年的老住戶,今年胡同尚未禁停時,王建新和居民們曾飽受車輛穿行、亂停的困擾,「大街兩旁人行道上全是車,有街坊因為躲閃轎車而摔跤,有年紀大的人因每天牆根下嘀嘀的喇叭聲而常年失眠,人多、車多、耳根子不得清靜。」今年9月,通過共享車位,全長1.7公裡的鼓樓西大街街區實現禁停,回歸步行。

「全然變了樣!」王建新說,現在的鼓樓西大街終於有小時候胡同的味兒了,清淨、安寧,孩子、老人都能自如地穿行、活動。

胡同正在成為家庭活動空間的延伸,老街坊扎堆聊個天,孩子們湊一起玩「跳房子」,四合院人家的鄰裡情靜靜流淌,老舍筆下散發煙火氣的京味兒胡同重回視野。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王府井。2019年,通過與王府世紀等周邊單位共享車位,韶九胡同、錫拉胡同、北官場胡同、煤渣胡同等王府井周邊15條道路和胡同實現不停車,並連線成片,讓王府井街區成為本市首個「交通安寧、步行友好街區」。

胡同不停車只是王府井街區、鼓樓街區「靜下來、慢下來」的第一步。接下來,東城區將圍繞王府井地區建設18公裡的自行車道慢行系統,引導綠色出行和慢行,打造區域慢行系統示範區。西城區將按照「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將其打造為高品質文化休閒區。

藍圖已然繪就:白天,穿過熙攘的王府井、鼓樓,步入胡同街巷,人們將沿著綠色通道健步悅騎,夜晚,住戶們將在和諧安寧中安然入眠。可以預見,這些歷史文化精華區,將不光是現代時尚與古都風韻交融的文化勝地,也是綠色懷抱、動靜皆宜的宜居之所。

像這樣的宜居之所只是開端。下一步,通過分類施策、逐個擊破、連線成片,國子監、南鑼鼓巷、東四等多處歷史文化精華區也將逐步挖掘胡同周邊停車資源,打造「不停車街區」,讓老城逐漸「慢下來、靜下來」。

一個個無車街區、步行街區,如一塊塊拼圖,正在繪就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壯麗圖景。

聲音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講師石煬:

地上的車、天上的線、院子裡的加建等,是當下影響老北京胡同風貌、居民宜居指數的幾大難題,歸根究底是「傳統空間形式」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較量,尤其是在老城區數十年高密度居住的長期累積下,這些難題像纏繞在一起的毛線團,牽一髮而動全身。然而,解決這樣的複雜問題不能搞一刀切、運動化,最有效的策略是抽絲剝繭、下繡花功夫、精細化治理。

胡同不停車,恰恰就是精細化治理的有益嘗試。通過共享、盤活、適度建設等一系列精準施策,40多條核心區胡同逐一找到了破解停車難的方法,不僅將悠閒快樂的公共空間還給胡同居民,還再現了老北京特有的東方人居之美。

一脈通則百脈通,40多條胡同不停車先行先試取得成功,其他胡同可以「照方抓藥」,也可以繼續探索更多有效路徑,例如大數據技術提高車位使用效率、地下空間和騰退空間統籌利用、歷史街區外圍停車等,值得持續挖掘潛力。

同時,我們還看到,破解胡同停車難題,離不開社會協同力量。在一條條胡同的精細化治理中,屬地街道社區、資源共享的周邊單位、街巷長、小巷管家、居民志願者……擰成一股繩,向不文明停車說不,為共建美好家園出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正在基層治理中不斷深化,來自社會各方的力量正在成為共建美好家園、增強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總布胡同老住戶範鴻娥:

我是西總布的老住戶,也是胡同裡的有車一族。客觀講,以前停車很自由,想停哪兒停哪兒,可常有剮蹭和拌嘴吵架;再一個,胡同窄,開車完全是「龜速」,遇見老人小孩我也緊張。現在不一樣了,車停在胡同口的正規停車場,不用擔心剮蹭,也不用走特遠,五分鐘就到家,最重要的是咱整條胡同敞亮了、安靜了,居住環境好了,大伙兒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

錫拉胡同上班族高書靜:

我最愛下雪天的錫拉胡同,沒有亂停的車、沒有蜘蛛網一樣的架空線,乾乾淨淨、銀裝素裹,瞬間穿越回「北平」。不停車,帶來的不僅是風貌的煥新,更是整個居住工作體驗感的上升。每天八小時工作在院子裡,八小時外我和同事們常在胡同裡散步,拿起手機拍拍美圖、和住戶們聊聊天,或者就單純靜靜走著,仿佛在高速的工作生活中忽然降速,腦袋放空、內心寧靜,是一種不可與他人言說的「小確幸」。

胡同愛好者、遊客默默:

與胡同肌理、街巷水系、四合院風貌一樣,胡同的通行方式也是老城最原生態的部分之一。這兩年奔南鑼鼓巷、王府井逛胡同,我明顯感覺視野寬了、耳畔靜了、騎自行車都有地兒了,記憶中古樸幽靜的老北京胡同又回來了。胡同空間是公共空間,不但居民使用,路人遊客也要使用。讓居民住得更安靜,讓路人遊客行得更友好,老城愈加舒適宜人。(記者 李瑤)

相關焦點

  • 核心區40餘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胡同因此靜下來
    今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並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過去三年間,東城區西總布胡同、王府井街區、東四九條,西城區達智橋胡同、鼓樓西大街、槐柏樹街等40餘條核心城區胡同陸續實現不停車。
  • 核心區40餘條胡同實現不停車,胡同因此靜下來
    今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並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淨、舒適的公共空間。過去三年間,東城區西總布胡同、王府井街區、東四九條,西城區達智橋胡同、鼓樓西大街、槐柏樹街等40餘條核心城區胡同陸續實現不停車。
  • 北京東城區:2025年,實現「胡同不停車」!
    寸土寸金的老城區,停車歷來是個老大難問題。有的居民私裝地鎖大肆「圈地」,有的老街坊自發成立「停車自管會」......現在,東城區集合政府、街道、社區、第三方專業停車機構、周邊擁有停車資源的單位以及居民「六方力量」,挖潛停車資源。北京晚報今天(22日)上午了解到,《東城區停車自治管理指導意見》正在編制過程中,預計今年上半年出臺。
  • 南鑼鼓巷5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2016年5月,前圓恩寺胡同地下停車場建成,增加車位約70個,前圓恩寺胡同實現不停車;2017年,南鑼南口停車場對居民開放,福祥、蓑衣胡同實現不停車;2018年底,炒豆胡同實現不停車;剛剛過去的7月3日,玉河地下停車場十幾個車位對居民開放,雨兒胡同實現不停車。
  • 北京胡同停車位將納入電子收費
    原標題:胡同停車位將納入電子收費明年初,電子停車欠費罰款有望在網上繳費,不用再跑現場了。今天上午,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在停車管理方面,明年本市將重點推進支路以下道路停車改革,逐步將胡同停車位納入電子收費車位管理範疇。
  • 北京西城胡同停車試點實名制 停車證免費發居民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實現區區通、全覆蓋,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條件,進一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加強道路微循環系統和停車設施的建設管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摘自北京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  新京報訊 (記者湯暘)今年,西城區將對52條胡同進行整治。其中,為解決居民停車問題,兩條胡同劃設停車區域82處,實行「一車一名一牌制」,停車證免費發放給居民。
  • 北京東城胡同停車自管啟動,這樣停
    東城區胡同居民停車自治管理工作近日全面展開。未來,東城區將以社區為單位,實現居民停車自治管理全覆蓋,並率先探索多元化差異管理模式。資料圖東城區交通委介紹,目前東城區共有街巷自治停車位約6000個,正在探索「街道牽頭、社區主導、居民參與」的共治共享模式,組織屬地居民成立自管會,通過共商共議,實現停車自治。
  • 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今年全域自治停車
    來源標題:西長安街今年全域自治停車 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將於年內實現全域自治停車,4.24平方公裡區域範圍內將施劃約1200個共享停車位,地區居民憑相關證件可享受停車優惠。
  • 清除人行道上「攔路虎」,北京20餘條道路推進「多杆合一」
    今年,全市將重點推進20餘條道路「多杆合一」和核心區重點區域、道路100餘處電力「箱體三化」的治理工作,落實打造街區更新示範大街。從地鐵5號線雍和宮站G出口向外走不遠,路北側一片小竹林裡藏著一隻佔地1平方米多的電力箱,不撥開竹林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這就是去年完成的雍和宮大街電力箱體「三化」改造成果。
  • 北京核心區胡同顏色套系、城市家具等都將被設計
    開牆打洞封堵後,胡同到底該設計成什麼樣?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昨天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節目時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核心區胡同設計導則,胡同的氣質風格、顏色套系、城市家具到底該什麼樣,都將被「設計」。  三年完成核心區架空線整治  背街小巷的架空線下一步將如何治理?孫新軍表示,這次核心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中的一項就是要達到無亂搭架空線的目標。
  • 胡同停車位明年將納入電子收費範疇,欠費罰款今後可網上繳
    明年初,電子停車欠費罰款有望在網上繳費,不用再跑現場了。今天上午,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在停車管理方面,明年本市將重點推進支路以下道路停車改革,逐步將胡同停車位納入電子收費車位管理範疇。胡同停車位 探索移動視頻計費今年以來,全市16個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650餘條道路,6.5萬個道路電子收費車位累計服務7千餘萬車次,累計服務車輛達到560餘萬輛,其中京牌車453萬輛。
  • 南鑼鼓巷地區不停車胡同增至5條 遊玩建議乘公交
    新京報訊 7月15日,新京報記者從東城區交道口街道了解到,雨兒胡同於本月初開始實行機動車禁停措施。與之前的福祥胡同、蓑衣胡同、炒豆胡同和前圓恩寺胡同合在一起,目前南鑼鼓巷地區不停車胡同達到5條。
  • 北京兒童醫院將實現立體停車
    北京新機場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已啟動建設;本市50條核心區微循環道路中20條已建成;兒童醫院、馬官營公交、西城區什剎海地區將推進立體停車設施……北京市發改委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6年本市基礎設施發展的「成績單」。
  • 北京胡同停車探索移動視頻計費 採用電動自行車移動拍攝模式
    來源:北京青年報原標題:北京胡同小巷停車探索移動視頻計費採用電動自行車移動拍攝模式 自動獲取停放車輛信息目前,北京道路路側停車已經實現電子收費,而電子停車改革工作仍在穩步推進中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獲悉,胡同小巷等支路以下道路正在探索移動視頻計費,也就是說,將採用電動自行車移動拍攝模式,自動獲取停放車輛信息實現計費。
  • 明年初電子停車欠費罰款有望在網上繳,不用再跑現場了
    明年初,電子停車欠費罰款有望在網上繳費,不用再跑現場了。今天(9日)上午,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在停車管理方面,明年本市將重點推進支路以下道路停車改革,逐步將胡同停車位納入電子收費車位管理範疇。胡同停車位 探索移動視頻計費今年以來,全市16個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650餘條道路,6.5萬個道路電子收費車位累計服務7千餘萬車次,累計服務車輛達到560餘萬輛,其中京牌車453萬輛。與電子收費上線初期相比,整體服務範圍不斷擴大,服務區域由核心區向城六區、遠郊區擴展,由主幹路、次幹路向支路及以下道路推進。
  • 未來15年,北京核心區亮點全在這
    到2035年,基礎教育設施千人用地面積不低於2218平方米。公共衛生更安心加強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推進分級診療,構建功能健全、布局均衡、服務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結合雨兒胡同、菜西的實踐經驗,鼓勵居民採用自願登記方式改善居住條件,探索完善「共生院」模式,在延續街區歷史記憶的基礎上,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逐步建立平房區可持續的維護更新機制,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
  • 北京首個巡更系統現身金融街核心區 巡更員每小時"打卡"保安全
    人民網 孟竹 攝 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孟竹 宋雲輝) 2017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今天上午,西城區金融街核心區正式啟動北京市首個巡更系統,記者從西城區金融街街道獲悉,即日起,該系統通過利用數位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手段,對金融街核心區的重點部位、重點區域設置88個巡更點位,實現街區巡導定點、定人、定路線。
  • 東城多街道停車「搖號」,蘇州胡同進行不停車改造
    今天(1月18日),東城區龍潭街道進行了路側居民停車價格優惠認證「搖號」,共計320名居民獲得了路側停車的優惠。前不久,建國門街道蘇州片區也進行了停車「搖號」,並清理胡同停車。按照東城區規劃,蘇州片區也將打造成不停車片區。
  • 在北京申請居住停車,核心區部分街道要求「四證合一」
    昨天,北京市停車管理事務中心及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路側停車電子收費的實施情況。自1月1日東城、西城和通州全面啟動路側停車電子收費以來,截至1月6日,三區路側停車總量達到18.5萬次。由於核心區停車資源不足,部分街道要求居民符合「四證合一」條件才能申請居住停車。
  • 核心區停車有了首個「自治樣本」
    小區裡找個車位就像中彩票一樣……近年來,停車難問題在核心區尤為明顯。怎麼才能讓百姓停得放心、停得舒心?德勝街道2017年試點西城區首個共享車位,而今又正式推出全市首個「全區域停車自治」,或許可以提供一個解決核心區停車問題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