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還別不信,古代雖然沒有洗衣粉,但能把衣服洗乾淨的方法有很多,包括生物酶這種「高科技」去汙方式都有。
洗衣服這件事,從古至今都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哪怕是皇家成員,都和洗衣服這件事有關係,即便是不用自己動手,但也要和這件事有關聯,因為無論任何人,總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不換。
在現代社會,洗衣服時去汙的方式有很多,常見的有洗衣粉、洗衣液、皂液等,對付頑固汙漬,如油漬、血漬等還有指定的去汙產品,讓我們在洗衣服的時候,減輕了很大的工作量,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衣物,洗出來的衣服香氣撲鼻。
那麼在古代,沒有發明洗衣粉的時候,古人是怎麼處理衣服上的頑固汙漬的呢?沒有現代化的化學去汙產品,是不是衣服時間一長,就會又髒又臭還特別油呢?
尤其是古代的達官貴人的衣服,布料名貴,如果不小心弄髒了,也不可能就扔掉,包括皇帝的龍袍等,如果過於髒的話,穿出來肯定是有失威嚴,這些人的衣服難道都不洗嗎?
其實,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聰明的古人,在處理衣服上的汙漬時,辦法多的是,所用的去汙產品,不僅是種類繁多,並且還是純天然無汙染,不僅如此,古人們很早就掌握了利用「生物酶」這種技術來處理衣物上的汙漬。
洗衣粉發明於1907年的德國漢高,距離我們現代,也僅僅是過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1907年之前,全世界是沒有洗衣粉這種東西的。
沒有洗衣粉,但古人們在解決和處理衣物上的汙漬問題上,可謂是辦法多多。
首先就是,古人已經發現,利用草木灰可以有效地去除衣物上的汙漬。
所謂草木灰,就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在燃燒後,剩餘的殘留物,草木灰質輕且呈鹼性,並且富含礦質元素,比如碳酸鉀,這種物質,就能有效的去除衣物上的汙漬。
把草木灰當做去汙劑來使用,在我國古代早就有之,並且古人們在經過試驗後,發現這種去汙方式效果極好,也就逐漸的推廣起來。
在《禮制.內則》中,就有使用草木灰當去汙劑的記載,無論是冠帶有汙垢,或者是衣裳有汙垢,用草木灰拌水洗滌,效果明顯。
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漱。---《禮制.內則》
這裡的灰,就是指草木灰,這種材料的最大優勢,就是在於純天然無汙染,並且可以隨時隨地的就地取材,找點樹枝幹草之類的植物,一把火燒掉,餘下的物質,就是居家常備的去汙妙品草木灰。
而在古人不斷的鑽研中,發現了草木灰如果和貝殼灰攪拌在一起,用來洗絲織品的時候,會讓絲織品變得尤為乾淨和亮麗。
用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貝殼灰中是因為含有氫氧化鈣,把它和富含碳酸鉀的草木灰結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化學作用,生成原始的「鉀肥皂'」,這種物質,對於吸附絲織品上的油汙效果十分明顯。
不知道古人是如何發現兩者結合的奇妙作用的,但這這種方法,不僅民間極為流行,還在著名的《考工記》中都有記載,實在是對古人的智慧表示讚嘆。
其次,就是我們熟知的用皂角來除垢。
皂角,又稱皂莢,是皂角樹的雌樹結出的果實,呈劍鞘狀,略彎曲,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天然洗滌劑。
使用皂角去汙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魏晉時期,古人在無意中發現,皂角泡在水裡,能夠產生很多泡沫,這種泡沫可以去除汙漬,因此,也就被熟知起來。
同時,隨著皂角的用途被越來越多,各種加工優化方法也逐漸增多,在河北靈壽縣,古代就有將皂角磨成粉,加入一些中草藥,再與豬胰(豬的胰腺)磨成的粉揉捏,用這種辦法制出了古代的澡豆。
這種澡豆,就是現代香皂的雛形,皂角本身有去汙能力,再加入有特殊香味的中草藥,用它來洗衣服,不僅能夠去汙,還能留住芬芳,用來洗澡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就是古代利用「生物酶」的案例,豬胰裡面含有消化酶,與皂角結合,就能夠增強去汙能力,這種強強聯合的方法,真不知道古人是如何發現的。
而澡豆的製作方法,在很多傳世名著中就有記載,如唐代的神醫孫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將製作方法詳細的記錄下來。
「豬胰洗淨去汙,撕掉脂肪研磨成粉,加入皂角粉末,以及香料。揉捏成團,自然乾燥即成」——《千金要方》
除了皂角之外,在嶺南地區,還出有一種樹木,名為「肥珠子」,它的果實,比皂角更大,並且更油,去汙效果也更好,因此,也常被用來當做製作洗滌用品的原料。
還有,隨著澡豆的製作工藝不斷改進,古人又發明了「豬胰子」
前文講過,澡豆是一種十分優質的洗滌用品,但由於在製作時,需要大量的豬胰腺作為原材料,就導致了這種澡豆僅流傳於上流權貴,普通老百姓能夠享用的不多。
而古人在加工澡豆時,為了充分利用豬胰腺,就將其研磨後稀釋,加入草木灰,並用融化的豬油混合均勻,然後壓製成塊狀或者條狀,這樣的加工方法,就能在原有的豬胰腺數量上,產量更大。
這種塊狀的洗滌物品,名為「豬胰子「,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還有」豬胰子「的身影,直到西方的肥皂進入國內後,才逐漸消失,而西方的肥皂,最初的名字,就叫做」洋胰子「,正是」豬胰子「轉變過來的。
為什麼「豬胰子」會有很好的去汙效果呢?首先它的主要成分為豬油、豬胰臟以及草木灰,豬油在遇熱水後即開始融化,而豬胰臟裡面的消化酶就會與豬油產生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成高級脂肪酸,這種物質與草木灰相結合,就形成了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皂。
這與我們現代的肥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古人們的智慧,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各類物質碰撞後的化學反應,中國的古人,早就有所涉足。
最後,就是「直接又暴力」的捶打搗練去汙法。
捶打搗練,顧名思義就是將衣服反覆敲打,增加衣服之間的摩擦力,來去除衣物上的汙垢,這種「直接而又暴力」的方法,已經不知道有多久的歷史。
在沒有自來水管道的古代,人們洗衣服一般是在河邊進行,這種利用天然河流洗衣服的方式,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而捶打搗練,就應運而生。
選一塊乾淨平整的石板,將浸泡溼透的衣服平鋪在石板上,用棒槌對衣物正反各種角度反覆進行捶打,在衣物受力的同時,就能夠將衣物上的汙漬大面積的去除掉。
這種方法對付那些油汙之類的頑固汙漬,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但對付普通的汙漬,基本上都能去除乾淨,這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是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洗衣方式。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
唐玄宗時期,據說在宮中就有特意為楊貴妃服務的洗衣工人上千名,這些人負責從搗練,到熨平等整個程序,著名唐代畫家張萱,就有一幅傳世畫作,名為《搗練圖》,生動的展示了唐代仕女進行洗衣勞作的場景。
除了上述的集中洗衣去汙方式之外,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方式,如在古羅馬時期,就有使用尿液來對衣物進行除垢的方式,具體使用方式是將尿液與草木灰按比例混合攪拌,再講衣物放入其中進行浸泡,這樣利用尿液中鹼與草木灰產生的化學作用,將衣物上的汙漬更好地去除。
不過,這方式也真夠」有味兒「的,還是我國古人洗衣服的方式更先進一些。
總而言之,在沒有洗衣粉的古代社會,人們在洗衣服這件事上卻辦法頗多,無論是使用草木灰,還是製造出澡豆、豬胰子這類的去汙產品,都是古代的勞動人民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中發現與發明的,現代化的科技,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便捷,但也不能否定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和技術的問世,是一蹴而成的,正是有了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夠讓現代化的技術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