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雙模態光學診斷實現神經外科腫瘤精準在體識別》(Dual-modality optical diagnosis for precise in vivo identification of tumors in neurosurger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導了一種新型光學診斷方法與系統,通過融合組織自體螢光光譜(AFS)信息與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信息,實現腫瘤組織的快速精準識別,為腫瘤疾病的臨床精準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系統腫瘤一直是診療難度最大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世界範圍內每年大約有25萬新增腦腫瘤病例,而其平均五年生存率只有30%。針對大部分腦腫瘤疾病,手術切除仍然是最為有效徹底的治療方式。然而,術中實時診斷信息的嚴重匱乏,直接導致了術後致殘率和復發率較高,給醫生和患者造成了極大的負擔。開發新型術中精準診斷方法與系統,有望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後生存質量,提高臨床診療效率,推動相關臨床與工程領域進一步發展。

為了實現腦腫瘤的精準診療,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團隊與臨床緊密合作,從工程角度出發,提出了針對腦腫瘤精準診斷的多模態光學系統,構建了AFS與OCT模塊,通過光學信息配準融合方法,實現病變區域生物化學成分信息與組織結構信息的融合,進而實現腦腫瘤的分期識別與邊界劃分,輔助醫生實現手術切除。 

基於AFS與OCT的腦腫瘤多模光學診斷流程

基於該方法與系統的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利用多模態光學信息的腦腫瘤邊界識別能夠達到95.9%的敏感性,較單一模態光學診斷效果有明顯提升。該項研究填補了神經外科腫瘤切除術中快速精準診斷方法的空白,進一步豐富了神經外科術中檢測信息,為手術治療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也為智能診療一體化系統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技術理念,為未來的臨床轉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及實踐基礎。 

基於單一模態光學信息與多模光學信息的腦腫瘤診斷結果對比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朱明宇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醫學院碩士生常瑋和博士生荊林凱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經費支持。

廖洪恩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等的研究,先後提出了基於術前術中多模態信息融合分析實時診療引導、多模光學引導診療一體化等理論與系統,為針對複雜外科疾病的跨尺度多模態成像引導智能化診療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關研究被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醫學影像分析》(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醫學影像彙刊》(IEEE Transaction on Medical Imaging)、《診療》(Theranostics)等報導。廖洪恩教授也曾獲國際醫學生物工程聯合會頒發的IFMBE青年學者獎等十餘項國際及地區性重要獎項,近年還獲得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高科技獎「黃家駟生物醫學工程獎」「中國僑界貢獻獎」等重要獎項表彰,2019年被中國科協聘任為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全文連結:

http://www.thno.org/v09p2827.htm

微創診療與三維影像實驗室網站:

http://at3d.med.tsinghua.edu.cn

供稿:醫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清華新聞網8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基於螢光成像與雙光子影像引導的雷射消融腦腫瘤診療」(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two-photon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
    推進中國「腦計劃」研究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廖洪恩課題組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張力偉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大量腦幹膠質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學特點,深度挖掘其與該基因的關聯,獲得普通醫學研究手段難以獲得的診斷經驗。
  • 廖洪恩、何珂主講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清華大學新聞網
    廖洪恩介紹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記者 張宇 攝 廖洪恩介紹了智能精確診斷和準確治療的相關研發以及臨床應用的成果和最新進展。廖洪恩將醫療領域精準診療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為醫生增加新的「眼」、「手」和「腦」。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定了!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亮相中國醫療科技大會 2018-10-19 11:22:34  來源: OFweek醫療科技網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智能精準醫療,「OFweek 2018(第三屆)中國醫療科技大會」的承辦方OFweek醫療科技網,特邀請清華大學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系主任,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為大家帶來「智能精準醫療:醫生的『眼』『手』『腦』」為主題的演講。
  •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
    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僑界貢獻獎」 一等獎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5日,中國僑聯「第七屆新僑創新創業成果交流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活動當日頒發了第七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白瑪赤林,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等出席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清華大學廖洪恩教授榮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 清華醫學院與麥迪舜醫療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清華醫學院與麥迪舜醫療集團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清華新聞網4月28日電 4月2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麥迪舜醫療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備忘錄及捐贈協議籤字儀式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副校長、教務長、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斌,麥迪舜醫療集團主席汪曉峰,總裁馮文出席籤約及捐贈儀式。
  • 清華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課題組微創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取得進展
    清華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課題組微創腦機接口臨床研究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副教授課題組在微創腦機接口和大腦皮層功能定位方面的研究論文近日分別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神經影像》(NeuroImage)和《神經外科雜誌》 (Journal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清華醫學院博士生範真誠、陳國文獲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青年...
    清華醫學院博士生範真誠、陳國文獲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青年論文競賽」一等獎清華新聞網4月29日電 4月22日,2017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2017 China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CSBME2017)在北京召開。
  • ...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診療一體化」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國家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 2018 IF=8.063)上發表題為「實時多模態圖像引導的子宮肌瘤智能型高能聚焦超聲治療」(Real-time and multimodality image-guided intelligent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背景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 曾澤兵課題組在氧原子精準嵌入的醌式並苯類光電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化工學院曾澤兵教授課題組在醌式並苯類光電分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報導了氧原子嵌入型的線性並五苯和並九苯衍生物的簡易製備方法
  • 廖洪恩:智慧醫療,診療新突破
    廖洪恩:智慧醫療,診療新突破   來源:《澳門月刊》5月號引言: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支撐起現代醫院的運營,同時醫院的資訊化也顯著地提升了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代表智能化發展方向的資訊系統正在成為現代化醫院的神經系統和核心資產。未來「未出門,已診療」的便捷模式能否出現,困擾許多地區的看病難,輪候久的問題是否在智慧醫療的時代大有緩解?
  • 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
    醫學院廖洪恩教授獲「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  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在「第二屆中國醫療工業發展大會」上獲得「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最佳醫學發明創造獎」,並獲得「中國醫療工業發展與創新大獎——發明家」榮譽稱號。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高安全複合鋰金屬負極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高安全複合鋰金屬負極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9日電  4月18日,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教授課題組在能源領域知名期刊《焦耳》(Joule)上發表了論文《用於金屬鋰電池的珊瑚狀碳纖維基複合鋰金屬負極》(Coralloid Carbon Fiber-Based Composite
  • 清華大學醫學院與清華長庚醫院舉辦就業指導交流論壇
    2016年5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與清華大學醫學院研團總支共同舉辦的首次就業指導交流活動在長庚醫院順利舉行。
  •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馬東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馬東博士課題組在環境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Coupled Manganese Redox Cycling and Organic Carbon Degradation
  • 俞大鵬-趙清課題組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納米孔DNA測序技術被認為是實現第三代快速,低成本,長鏈直讀DNA分子測序最有競爭力的技術之一,對研究人類遺傳病因,個性化醫療等諸多領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溶液中的長鏈DNA分子在電場驅動下穿過一個尺度在納米量級的小孔時,離子電流會由於DNA分子的阻塞作用形成瞬時下降,而對於電流下降的分析可以得知穿孔分子的尺寸,大小,構型等生物學特徵。
  • 南開大學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宋道紅)日前,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首次實驗觀測並理論證明了贗自旋渦旋拓撲荷的轉換與狄拉克點拓撲特性相關,揭示了動量與實空間拓撲轉換的普適規律。
  • 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醫學院沈曉驊課題組在非編碼RNA的染色質結合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12日電 3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沈曉驊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U1 snRNP調控非編碼RNA的染色質滯留」(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