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嬰兒口訣":一月睡,二月哭,三月抬頭,四月翻身,五月出牙,六月輔食,七月坐坐,八月爬爬,九月睡整夜,十月叫媽媽,十一月/十二月站、走。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我們期待他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後我們期待他開口叫"爸爸"和"媽媽",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我們期盼著他蹣跚學步,然後帶著他去閱遍這個世界的美好。可是,寶寶學會走路是一回事,學會了卻總是不願意下地走路。
朋友家姑娘七七,已經1歲6個月了,剛學會走路那一陣,兩隻小腳丫總是躍躍欲試,想要自己下地走路,家長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護著,到現在,七七已經不怎麼願意下地走路,沒走幾步,就鬧著要讓媽媽抱,怎麼勸說、安慰都無濟於事。
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和七七一樣,已經學會走路了,還是要抱抱,有的家長一邊嘴裡說著"咱家寶貝太懶了",一邊伸出胳膊抱起寶寶。可是,這個階段的寶寶當真如我們所認為那樣,是因為懶嗎?這究竟是因為什麼?
不平行視線內的壓迫感。
作為大人,我們走在路上,所能看到的視線範圍大都是和我們平行的,你不妨嘗試蹲下來走幾步,感受下蹲下來之後你的視線範圍內的感官如何,周圍都是高高的來來往往的人群,你仿佛處於一個低凹的峽谷裡,這種感覺讓人倍感不適。
這就如同,寶寶一開始走路挺好,走著走著卻鬧著要讓家長抱的情況了,他一個小小的人,周圍過往都是遠遠高於他的個體,這種壓迫感和陌生感,會讓寶寶內心害怕。
沒有受到同等對待。
美國學者威廉歌德法勃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所以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一道理我深知。生理的高度上和孩子保持一致,孩子會在心理上對你更加信任。
如果家長和寶寶走在路上,大都是大手牽著小手,周圍也是路過一個個俯視他的人,這就讓寶寶感覺他沒有受到同等的對待,缺乏尊重感。
希望得到激勵。
以寶寶小小的身體為單位,走路也是會消耗掉他的體力,如果他要抱抱時,也許真的是他走累了,需要你的幫助和鼓勵。為了能夠讓寶寶能夠更長時間,獨立地行走,家長可以多鍛鍊寶寶的獨立性。
給寶寶足夠的心理安慰。
和寶寶一起走路時,家長可以通過鼓勵和定小目標的方式,讓寶寶多走一小段路,及時觀察寶寶的情緒,並加以安撫,千萬不要有不耐煩的語氣,這樣只會更加打擊孩子多走路的決心。
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每天定時和寶寶一起出去散散步,今天一個小時,明天可以多加10分鐘,慢慢累積,寶寶也會慢慢適應自己走路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會習慣自己走路。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和寶寶一起去散步,切記保證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讓孩子能夠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他才能放心大膽地繼續走下去。
拉勾勾,說到的一定做到。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就要和寶寶拉勾勾,走多久可以抱抱。制定規則,家長和寶寶一同遵守,讓寶寶從小心裡就有方圓,而不會因為家長的心軟,隨時就可以抱抱,大大增長了寶寶的依賴心理。
總結:所以,當寶寶學會走路後,依然會要抱抱時,並非是他想偷懶,家長了解到這種情況背後的語言,能夠更好地幫助寶寶解決這個小問題。
在育兒的道路上,家長和寶寶是一同成長的,家長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寶寶,從寶寶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寶寶所有要表達的問題。願家長們都用心去愛,用愛去教,和寶寶一起成長,享受每天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