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改編自2013年的印度電影《較量 Drishyam》,在此之前,印度還翻拍了一部片名為《誤殺瞞天記》的版本。從片名就能看出印度版意在描寫如何隱瞞殺人過程,而國產版重在刻畫誤殺的來龍去脈,是在強調「誤」的核心。
從表面看,許多人以為平平和素察扭打過程中,她為了打掉素察的手機,卻不小心誤殺了他,其實不然,素察真實死亡原因是窒息而死,是因為被活埋而死,他的死亡是由於一些誤會導致的。
電影為了暗示素察的真實死因,運用平行剪輯,埋下了許多伏筆。
拳手吞舌
李維傑在2號晚上在看拳擊時,拳擊手被打暈吞舌,交代了李維傑懂得吞舌會讓運動員窒息的常識。與此同時,素察也被平平打暈,當場呼吸暫停,平平和母親以為他死了,所以兩人計劃處理屍體。
《活埋》
電影開始就將故事的結局前置了,素察死於棺材內部,眼睛瞪大,這種死法是不甘心的死亡狀態,李維傑在棺材點火的場景其實就在致敬懸疑片《活埋》的經典鏡頭,這個鏡頭有多重含義,其實是導演在暗示素察是被活埋至死的,因為電影《活埋》的意象就是編導的點題。
棺材蓋的血印
當晚平平媽將素察的直接埋入院子的墓地中,其實當時素察只是假死,後來李維傑打電話被安安接通卻沒掛入電話槽,所以他覺得不妙就趕回來了,妻子將所有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他,其實以他的經驗判斷,素察只是呼吸暫停式假死,後來一些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
棺材蓋的血印只不過是素察從昏迷中醒來最後的掙扎,當晚一個小時後素察就醒來了,發現被困入棺材內,一直呼救,臨死前一直撓棺材蓋,所以給棺材蓋留下不少血印,導演還給棺材蓋了一個特寫鏡頭。
安安撓桌子
其實整個作案過程都是被安安看到了,這個小孩也成為了李維傑計劃的破綻,因為讓小孩守護這個秘密,確實不現實。
當李維傑將所有事情處理妥當後,一次吃飯時安安用叉子撓桌子,發出刺耳的聲音。因為當晚安安和李維傑都聽到了素察撓棺材的聲音,但是安安根本不知道那種聲音是什麼,所以用叉子撓桌子發出同樣的聲音,李維安聽了不舒服,讓她吃飯不要發音。
李維傑與素察父母對話
當素察父母問李維傑他們兒子到底死沒,李維傑的回覆足以確定上文一切暗示,我必須阻止我的家人,因他而再次受到傷害。
之後鏡頭切入他的回憶,他翻開帶血的棺材蓋。潛臺詞在說,那晚他其實聽到了素察撓棺材的掙扎聲,而他只能袖手旁觀,故意導致素察死亡,因為素察一旦被救出,他的全家人都會遭到二次報復。
以上五個細節的安插,基本可以確定素察是被誤殺的,而真正害死素察的不是平平,也不是阿玉,更不是李維傑,但素察卻因為他們三個之間的誤會而被殺。平平只是把素察打暈了;而阿玉以為素察死了,將其活埋;李維傑知道素察沒死,卻面對素察求救袖手旁觀。
所以他們三個雖然都參與犯罪了,卻都不是故意殺人,在經典推理學中,我們稱作這些為完美犯罪,以前的日本推理電影也出現過此種情況,我們引入電影《告白》的概念:
A有殺意,可是沒有殺人。
B沒有殺意,卻害死了人。
假如A故意用繩將C勒暈,以為殺死了他;B為了幫A掩蓋罪行,將C拋入湖裡。其實B在拋屍時並不知道C還活著,所以C最後是被淹死的。我們分析下責任,其實A並沒有殺人,雖然他有殺意,而B雖然沒有殺意,卻誤殺了C。所以A和B都不算故意殺人,法律對這種問題是無解的。
即便平平當時是真的想殺素察,但是她沒殺成素察卻是客觀事實,真正導致素察死亡的是阿玉的活埋,但是阿玉只是為了女兒掩蓋罪行,並不知情素察的死活,而李維傑卻知道素察活著,卻袖手旁觀。所以他們三個都是間接害死素察的加害者,都不構成謀殺。
結局李維傑覺得自己罪孽最深重,通過自首來守護家人,卻不料家人都自首了,即便最終三個人將素察之死的真實情況交代,也不會有重罪。
不在場證據
不在場證據是推理電影最常用的核心詭計,這類詭計常出現在日本推理和歐洲推理,一般設計推理核心有典型的兩種,其一是通過各種方法修改死者的死亡時間,從而製造在場的證據;其二就是在同時間段偽造不在場證據(需要串供),誤殺選擇了後者。
《誤殺》最大的邏輯問題是女警長是如何判斷素察死亡時間或失蹤時間,僅憑電話失聯的時間是難以確定死亡時間的,不過我們可以忽略這些,電影真正的亮點是李維傑設計的不在場證據,以及運用反偵察能力提前和家人串供。
這部電影提到了許多經典的犯罪片,其中一部韓國的《蒙太奇》是李維傑所有詭計的啟發點,蒙太奇最早用於建築學的術語,後來成為視覺藝術的剪輯術語,表面意思是將不同的時空段重新剪輯一起,直接打破了鏡頭的連續性,更大程度給予了電影創作的自由。
韓影《蒙太奇》是將電影剪輯的方法直接用在了犯罪上,受害人通過15年前的電話錄音剪輯拼湊,直接模仿15年前兇手的犯罪方式,造成真兇出山的假象,目的是為了不讓15年的刑事追訴期失效,設計了一起模仿犯罪。
《誤殺》的李維傑就是借用了韓影《蒙太奇》的手法,通過從點到面對作案時間混淆,將2號和3號混為一天。素察是2號晚上被殺,李維傑當時一個人去看泰拳,並且去酒店開房,這些付款記錄都將成為他將時間蒙太奇化的方法。
第二天他處理完案發現場,直接帶家人去看拳賽,然後一起回到他2號開的房間,故意和前臺吵架,加深前臺對他們的印象,如此可以證明2號晚上是他們一家四口入住酒店的,加上發票的證據,基本天衣無縫。
過後幾天,他一直和關鍵目擊者聊他們一家人2號去看泰拳的事,來給關鍵證人強化印象,最終造成所有口供都是他們2號去看泰拳了,其實2號的消費記錄都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三號家人的參與是為了構成一種現實,以便他們一家人串口供,因為李維傑看過上千部推理懸疑片,他深知再完美的謊言都有破綻,所以說真實的謊言才不會有破綻,卻沒想到小女兒成了他們最大的破綻。
越獄
如果將前置的結局按照時間順序還原回去,許多人會疑問李維傑到底死沒死,這裡其實運用了魔幻現實的方式將電影前後銜接在一切,李維傑開始在給朋友講述一部類似《肖申克救贖》的越獄電影,這是一個人物鋪墊,一方面證明李維傑的閱片量十分大,另一方面暗示李維傑最後越獄結局的可能性。
故事就是李維傑通過下水道和棺材越獄,最終結局被活埋窒息而死。店鋪老闆抱怨結局太悲劇,因為主角忙活了一整卻沒有逃出去,此處其實是在暗示素察的死因,而素察的屍體最終也是被李維傑轉移到公安局後院的。正好和前置結局吻合,監獄的細節正好是對肖申克監獄的引用。
從監獄到活埋這段,應該是導演通過虛構故事的情節暗示素察的真實死因。因為李維傑已經自首了,所以根本沒有理由去越獄,他想以身作則,對孩子言傳身教,讓他們明白撒謊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其次電影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結局,結局的不確定性正好是這部電影的談資,如果拍攝第二部電影,很有可能的是《肖申克的救贖》和《活埋》的結合體電影。
《誤殺》的用典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是影史排名第一的電影,《誤殺》引用了兩句關鍵性的臺詞,兩句臺詞是有深意的。
有些鳥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以上的臺詞並不是暗示李維傑越獄了,而是再說李維傑是一個規則無法管住的人,他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避規則的制裁,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李維傑從現實層面完成了完美犯罪,但是不想他的孩子走上歪路,所以以犧牲自由換取孩子的正確價值觀。
希區柯克《驚魂記》
李維傑對希區柯克的懸疑電影的緊張感很欣賞,所以他將素察的車沉入河中,此處的慢鏡頭其實就是借鑑《驚魂記》裡的沉車鏡頭,那種情景其實就是希區柯克式緊張,差點被牧羊人發現。
《控方證人》
我會給他一個不在場的證據,而且很有說服力。這句臺詞是為了暗示李維傑設計不在場證據做的伏筆。
《蒙太奇》
蒙太奇是李維傑對2號和3號時間的再次整合,他直接將兩天的時間拼湊為一天,從而製造不在場證據。
總而言之,《誤殺》是一部改編相當成功的電影,無論是明線的核心詭計,還是暗線的真實死亡方式都設計的十分巧妙,如果遺露任何信息,都會導致故事不能連續起來。
其實這部電影導演設計了許多破綻,用來加大完美犯罪的難度,比如小女孩目睹了處理屍體的整個過程,李維傑處理汽車卻被死對頭看到,其實就是李維傑設計的詭計太完美,其實太完美就是一種破綻,因為他們的對答如流,意味著他們不是普通人,確實最後被經驗豐富的鐵腕警官抓住了他們太完美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