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點讚,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
項聖謨(1597—1658年),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山樵,別號松濤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興人,晚明大收藏家項元汴之孫。家學淵厚,詩畫俱佳,於歷代諸家多有臨習,尤得力於北宋技法與元人神韻,山水、花鳥、人物無不筆墨清雋,格調高雅,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畫家。
《大樹風號圖》軸,明,項聖謨作,紙本,設色,縱115.4cm 橫50.4cm。有學者認為此圖是一幅寓意懷念故國的人物畫,是項聖謨在明王朝滅亡以後創作的,表達了他對故國的懷念和寄託著深沉的哀思。圖中近處陂陀上古樹一株,參天獨立,樹下一老人攜杖背向而立,仰首遙望遠處青山和落日餘暉,徘徊行吟,似不忍離去。圖右上作者自題七言絕句一首:「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隨時旦莫(同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古樹的形象塑造鮮明獨特,背景簡練空曠,像是閱盡滄桑,飽經風雨,樹葉雖經霜雪的摧殘,飄零罄盡,但是卻傲然挺立,有一種不可屈服的內在精神。整個畫面包括詩題,給人一種沉鬱、悲憤、孤寂、蒼涼之感。
《林泉高逸圖》紙本,水墨,33x12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水墨繪山水一隅,山石圍水而立,山坡平緩起伏,水面寬闊平靜,一派安詳靜謐之氣氛。項聖謨,初字逸,號易庵,明末清初畫家,善畫山水、人物、花卉,擅繪松樹,有「項松之名滿東南」之譽。
《招隱圖》紙本,水墨,1320.8x26.7cm。洛杉磯藝術博物館。此幅正如項氏自跋:「入山非闢世,端為遠浮名,泉石多緣分,煙霞縱性情,潛鱗自無餌,林鳥不曾驚」。此作長卷山水山深水長,奇景疊現,而項氏以文秀之筆出之,風格特立,體現出不同凡響的藝術識見。
《聽松圖軸》紙本,水墨,138.5X60cm,故宮博物院藏。繪雲崖霧湧,長松虯枝,高士臨流吟賞。樹石用筆渾厚沉著,人物線條圓秀樸拙,意境清曠高古。畫上自題:「偶尋鹿跡來遊此,坐聽松風亦爽然。庚寅登高日寓江城西郊,喜此二言,驟筆補圖。項聖謨。」
《江山雪霽圖手卷》紙本,水墨,28×137cm,私人收藏。此畫作於作於崇禎己卯年,景物以右半部分呈現,因是雪景,山石的皴擦也少,但看起來很有立體感,樹枝基本落光,但還是倔強的立在原地,以期來春的重生。遠山只以淡墨染出輪廓,而能有咫尺千裡的意味。
《閩遊圖》手卷,絹本 設色,32x258cm。旅順博物館。此卷以細膩的筆法,全景式的構圖,描繪了閩中的風景和民俗。開首村鎮渡口,古老的榕樹,枝葉繁茂,其中一株,獨立溪邊,團團如傘蓋,其下可息可臥。其後溪水橫貫整個畫面,兩岸群山起伏,臨溪有各種各樣奇形異狀的石頭,參差錯落,極富變化。溪水流過石瀨險灘,形成旋渦激浪,與山石一樣多變。整個山、水、樹石,都與他過去所畫山水長卷中的造型不同,有種新奇的感覺。畫中人物安插很多,篙師、縴夫、架鸕鷀捕魚的漁人,趕驢的腳夫,騎馬的客人,樹下的息者,均各有情態,充滿著生活氣息。 項聖謨(1597—1658),字孔彰,號易庵,又號有胥樵,別號松濤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著名的鑑賞家項元汴孫。畫樹石、屋宇、花卉、人物,皆與宋人血戰。山水尤能領取元人韻致,設色明麗,風格清雋,論者謂有士氣,作家無者兼備。
《巖棲思訪圖詠手卷》卷,水墨,白描長卷,312*35cm,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水墨白描法描繪的樹木遒勁有力,千姿百態,雖淡墨勾畫的樹葉無彩,但仍然能看得出其鬱鬱蔥蔥,長勢很好。粗細線條勾勒出山石氣勢磅礴,細線描出水流的漩渦和水紋,景色生動豐富。
《梅花扇面》16.5x50.8cm。水墨梅花扇面,梅花或吐露芬芳,或含苞待放,枝幹遒勁有力,雖是寒冬,卻仍舊不懼嚴寒。項聖謨,明末清初畫家,被稱為「嘉興派」畫家。
《紅楓白鶴圖》紙本,水墨,30x43cm。
《西湖雪景圖》紙本,水墨,24.2x32.4cm。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