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一艘滿載金銀財寶的英國巨輪,緩緩駛向了大洋彼岸的清帝國,這是英國政府首次派使節訪問中國。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那次出訪以恭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為由,真實目的則是為了打開中國對外通商的渠道。使團正使為馬戛爾尼,副使為喬治·斯當東。
一行人抵達大清帝國時,時年八十高齡的乾隆皇帝親自在避暑山莊接待了他們。在那次覲見中,英國使團進獻了地球儀、望遠鏡、前膛槍、110門炮艦模型等當時鮮見的物品,並表達了希望與清朝建立外貿關係的願望。可彼時的清朝施行閉關鎖國政策已久,統治者固步自封,根本不明白這些現代武器和儀器的意義。
所以,在收下英方帶來的新式賀禮後,乾隆皇帝只是以清朝可以自給自足,並不需要和外國進行平等貿易為由拒絕了使團的要求。作為回禮,他賞給了英方代表一尊玉如意。除此之外,英國還邀請了當時大權在握的福康安,前去觀賞他們帶來的西式火炮。可無獨有偶,這一請求同樣遭到了福康安的拒絕。
不難看出,當時英國人是想通過展示本國強大的武器威懾清朝,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間接促成中英外貿交易。可福康安卻斬釘截鐵地拒絕,顯然讓英方連展示的機會都沒有。眼看出使目的沒有達成,航行數月前來的英國使團只得帶著一尊玉如意灰溜溜地返回英國。
在今日看來,福康安的做法未免過於狹隘。雖然,當時清朝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可這一副坐井觀天的模樣卻也令人可笑。按理說,福康安戎馬一生,打過不知多少勝場,不該見識如此短淺,為何他最後會拒絕英國使團的請求,並對他們帶來的西式武器擺出一副不屑的態度呢?若想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福康安的家世背景說起。
福康安生於乾隆十九年,字瑤琳,為滿洲鑲黃旗人。父親是清朝名將,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恆。福康安身後的富察家族是清朝著名的侍衛世家,到了富察·傅恆這一代更是身份顯赫。不僅自己是皇帝器重的重臣,姐姐還入宮做了乾隆帝的孝賢皇后。出生在這樣功勳世家的福康安,自是多了一些優越感。
可即使身為皇親國戚,福康安也絕非只是一個依靠祖輩庇蔭的紈絝子弟。他自幼熟讀兵書,尤為擅長弓馬,向來以知兵著稱於世。其不僅是乾隆朝著名的將領,更是安定天下的大將軍。福康安鎮壓過臺灣起義、金川起義、苗族起義等等,可謂是屢戰屢勝。這樣一位經歷過鐵血戰爭的大將軍,在洞悉英國人想要通過展示武器威懾自己的目的後,自然是不屑一顧的。
眾所周知,清朝向來奉行「異姓不可封王」的鐵律,除了入關之初為示拉攏冊封的「三藩」外,便只有福康安獲得了死後追封王爵的殊榮。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曾考慮給他「鐵帽子王」的待遇。按理說,福康安和乾隆只是叔侄關係,可皇帝為何會對其如此寵愛呢?
其實,這與福康安的真實身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世人普遍認為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據說,當年傅恆的嫡福晉在出入宮廷時與乾隆相遇,因其容貌極為出眾,乾隆爺一眼便看上了她。從那以後,福康安的母親就和乾隆皇帝暗渡陳倉,常常借入宮之名共赴巫山雲雨。
相傳,兩人在一次約會時被孝賢皇后撞上,不忍面對的孝賢皇后,竟被活活氣死了。後來,傅恆的嫡福晉還懷了乾隆的孩子,並生了下來,而這個孩子就是福康安。
或是因有這樣一層關係在,乾隆皇帝異常寵愛福康安,還授予了只有宗親才能受封的「固山貝子」頭銜。翻遍清史就會發現,滿清入關後受封的異姓王爵也僅有福康安一人。而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授予福康安的「貝子」還不是普通的世襲頭銜。普通貝子頭銜需要遵循「遞降襲爵」的規矩,可福康安的貝子頭銜卻可「承襲三世」。
民間向來對宮闈秘事極為熱衷,有好事者更寫下了一首詩暗諷福康安的身世,所謂「家人燕見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大意是指福康安身為外戚卻獲封「貝子」。於是,世人都懷疑他是皇帝當年的龍種,這首詩亦被收錄在了《清史稿》、《清史錄》中。
雖然,這些猜測只是民間流傳的野史,並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但這個故事,卻依舊讓我們看到了福康安當年皇恩加身的榮耀。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七》、《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