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進高校工作?研究生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2020-12-15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考研面試現場,當被問到職業規劃時,部分考生回答:博士畢業後想進高校,因為在高校工作穩定。一些導師為了勸說課題組碩士生留下來讀博,也說在高校工作好處多。可是,一些博士進高校任教後,就感到壓力山大——要上課、申請科研項目、協助教授帶研究生,還要評職稱。那麼,在高校任教是怎樣一種體驗?想成為高校教師,在讀博期間要注意什麼?任教後,該如何發展?這些都是正在探索從教可能性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的。

高校教師的真實生活

20 年前,我在復旦大學化學系讀碩士時,課題組有幾名留校博士。他們每天忙著上課、備課、協助課題組組長指導研究生、承擔課題組公共事務,很少有時間做實驗。他們工資不高,沒房沒車,穿得也很簡樸。「我才不要像他們那樣呢。」當時的我這麼想。

我選擇了去美國讀博士,走一步看一步。博士畢業前夕,我的博導和另一位老師問我畢業後想幹什麼,我說想做博士後研究。那做了博士後研究之後呢?我說不出來了。他們建議我找高校教職——當高校教師光榮,而且這能證明他們培養出的博士還活躍在學術界。

我想到,一些企業以盈利為目的,而當大學老師能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我就在做了博士後研究之後,回到母校任教。這時,情況和20 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待遇提高了,儀器設備更新了,教師和研究生的規模也擴大了。現在,每年都有大批博士申請進高校任教。在高校任教的好處是:你可以獨立或者和別人聯合申請科研項目,可以和本科生、研究生打交道,也可以感受到一種同時做幾件事情的充實。好比說,我平時在辦公室,時而修改研究生的科研論文,時而看專業文獻、書報,時而到實驗室指導研究生,時而為報刊寫稿。這樣「既按部就班又有變化、能夠自由安排時間」的生活,正是我夢寐以求的。

千萬不要把高校工作

和「輕鬆」畫上等號

但是,千萬不要把在高校工作和「輕鬆」劃上等號。現在高校上上下下的壓力都很大。高校教師每年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這是需要計「工分」的,比如教一門課算多少分,發表一篇論文算多少分,拿到一個項目又算多少分。如果年終完不成指標,不但收入會減少,而且有考核通不過的可能。近年來,一些高校還推出了「非升即走」用人制度——如果入職幾年內沒能晉升職稱,那就得離職。

剛進校時,教師很可能缺乏啟動經費,不能招研究生,也缺乏開展實驗所需的物理空間。為了生存,有的青年教師加入教授的課題組,藉助別人的實驗平臺做實驗。還有的青年教師從別的老師那兒「借」研究生開展科研。他們會發現,當老師不像自己以前讀博士那樣簡單——讀博士期間,無須擔心項目經費、實驗平臺搭建,也不用從事教學,只需要專心做研究。但當了高校教師,每天忙著備課、上課和各種雜事,自己又面臨著成家、養小孩等各種問題,時間嚴重碎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每年發表一篇論文都很困難。要是過了幾年拿不到項目、評不上更高級的職稱,壓力就更大了。

想進高校,讀博期間需要幹什麼?

那麼,對於有志於從教的博士生來說,讀博期間應在哪幾方面取得進步?

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最好能在高級別的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但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就像蹺蹺板的兩頭,很難兼顧。有可能為了在高級別刊物發一篇論文,需要「憋」三年,甚至還要延期畢業。而如果追求論文數量,那就不要苛求期刊的影響因子。我對我的博士生們說,要一步一個腳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把論文一篇一篇地發出來,積累一個又一個的獎勵,比如國家獎學金、校優秀學生稱號等。論文和獎勵正是進高校任教的敲門磚,也是今後申請科研項目的資本。

不要滿足於「依樣畫葫蘆」般整理出幾篇類似的論文,而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擴大學術視野——要多參加學術會議、聽報告、看專業書籍、研讀自己所從事課題之外的論文。這是因為,你將來要申請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把學術功底打得越厚實,將來的發展越好。

要積累當高校教師的能力,在課題組發揮更大的作用。課題組經常有些雜活,比如修儀器、訂購試劑、整理實驗室,有的導師還會讓博士生幫忙撰寫科研項目申請書、審稿、指導低年級研究生。做這些事情,對博士生來說是很好的鍛鍊。如果在讀博期間光顧著自己做科研、發論文,而沒有經歷雜事的鍛鍊,那麼以後進高校任教面對各種任務,就會感到很難勝任。

要學會用導師的視角看問題我在美國讀博士期間曾「自顧自」地用實驗室的儀器做了我設計的一套「短平快」的實驗——這樣,兩個月就能產出一篇論文。我的博導卻仰天長嘆——他申請到的課題是做實驗A,而我卻做了毫不相干的實驗B,他無法向項目資助機構交差。顯然,導師看問題著眼於全局和長遠,而不是局部和眼前。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比如,我讓課題組學生補做實驗、修改論文,有的學生嘟嘟囔囔:「別人不做這些實驗,論文不也發了嗎?我論文的質量已經對得起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了。」還有的學生說:「你對學生管得這麼嚴,為什麼課題組學生沒有在影響因子10 以上的刊物發表論文?」步入職場後,這樣和領導、同事說話是不行的。無論如何,都要謙虛,不要傲慢。

要積極聯繫教職。找教職的關鍵在於自己要積極聯絡、努力爭取,有可能會遇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還會面臨很多問題和選擇——去A 大學還是B 大學?遇到困惑,得多調研、思考,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博士生在此過程中,會走向成熟。

成為高校教師後要注意什麼?

博士進高校後,會感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何在高校生存和發展?

要有自知之明。有的人擅長做實驗,但他的科技寫作能力還不夠強悍;有的人寫作能力特別強,但他缺乏創新思維,動手能力也不強;有的人只適合「單幹」,而不擅長帶研究生。對自己要有正確的定位,如果不能補齊短板,也要因地制宜,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要腳踏實地,先生存,後發展。加入教授的課題組,那就要好好幹,不要嘟嘟囔囔。要明白所在院系考核、升職的要求,開展工作要抓住重點,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有合理的目標,比如入職三年內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若干篇論文、評上副教授,而不能混到哪裡算哪裡。即使在短時期內出不了高檔次論文,也要像切香腸片那樣,把質量過關的論文一篇一篇地發出來。

要學會「見縫插針」利用時間,並鍛鍊同時做幾件事情的能力。很多人都說高校教師工作輕鬆,還有寒暑假。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寒暑假幾乎每天都到學校工作,哪怕已經評上了教授。我甚至把孩子送到英語培訓機構之後,就在門外找個桌子用手提電腦工作。此外,還需要帶動研究生做科研,教師不可能事必躬親。

要處好和同事的關係。這不是教你詐,也不是讓你拍馬屁,而是讓你謙虛謹慎,成為所在院系的「好公民」。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參加院系的公共服務,比如考研面試、本科生畢業論文答辯評審、學科評估資料整理?有沒有可能和同事合作申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自己平時說話、做事是咄咄逼人,還是有禮有節?

要放平心態、嚴格要求自己。比如,評不上職稱,不要一味地抱怨評委不公,而要想一想:自己是否足夠強大,以至於評委如果不投自己一票,良心上過不去?這次評職稱失利,下一次再申請時,自己的簡歷會不會更加「豐滿」?自己任教的初心是什麼?評上職稱的同事,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學習?

總之,面對責任和壓力,面對各種資源(實驗空間、儀器設備、科研經費、研究生招生名額)的匱乏,面對各種各樣的同事、學生,教師的能力(包括教學、申請科研項目、指導研究生、時間管理、人際溝通、項目管理、論文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會在實踐中提升,經驗也會更加豐富。

相關焦點

  • 碩士研究生畢業想進大學當老師?網友:想「受罪」那就去吧!
    2017年考研人數201萬左右,2018年考研人數238萬左右,2019年考研人數290萬左右,現在2019年的高校考研錄取工作還沒結束,網上又出現了2020年考生估計230萬、甚至250萬的傳言。對於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考研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 關於大學獎學金,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讀大學相比起高中來說,要更加輕鬆和自由,你有想過大學怎麼規劃嗎?以後要讀研究生嗎?是否想要留在大學所在的城市?今天開始,我們會時不時根據大家的困惑,進行一些大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項歸納,今天我們首先來說說獎學金這件事~獎學金,別以為還是那麼遙不可及,大學有各類獎學金,只要你努力符合申報的條件,非常有機會能獲得哦。
  • 師哥師姐說「考研是進高校工作的通行證,再難你也要堅持!」
    這幾天,各個高校的複試線和複試通知在陸陸續續發出,我在學校裡也經常聽到同學們討論「今年考研太難了!分數太高了!!」我認識一個學生,考的是一個211高校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考了341分,按往年這個分數是穩保進複試的,可是今天他看到複試線竟然在350分以上!直接失去了第一志願的機會!好在前面不管怎麼說填了調劑,否則連上研究生的資格都沒有了。
  • 保研那些事,剛進大一的你請關注
    2020年的高考錄取工作已快接近尾聲,很多高考學子都已經拿到自己心儀的大學錄取通知單,憧憬著美好的大學生活。確實,大學與以往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都不一樣,這裡有著更多的自由和自我發揮的空間,你可以勇敢的嘗試自己擅長的東西、可以不斷對自己進行挑戰。但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剛進大學的你,我們也有很多話想說。
  • 碩博士如何去高校找工作?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坑」
    毫無疑問,找工作是個大事情。你想想,我們寒窗苦讀十多年,最終不就是想找個滿意的工作嗎?
  • 碩士研究生如何進入高校
    應老鐵們邀請,繼續給大家分享碩士研究生如何進高校。很多人認為碩士研究生遍地都是,想進高校工作起碼也得博士研究生。這是一個誤區!其實碩士研究生也是可以進高校的,而且不是當輔導員的那種。前期需要準備什麼?首先要認清自己。自己是否喜歡當老師自己的專業是不是進高校是最佳選擇自己能否適應體制內的工作環境?
  • 很奇怪,為什麼一些碩士研究生都可以進高校當老師?
    不知不覺中,時間來到了2020年的年末,對於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而言,尤其是碩士研究生,他們現在只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一方面是碩士學位論文的寫作和反覆修改,另一方面是找到好的工作,不斷參加各個企業的宣講會以及各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會。
  • 研究生延畢那些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今天,筆者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碩博生延畢的那些事。一、延畢那些事:是什麼?8 月 21 日,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第二十六條有關規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擬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學處理。其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做法並非個例,此前就有多所高校相繼發出過關於博士生超學習規定而被清退的消息。
  • 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嚴進嚴出」研究生培養成為新常態
    學生無法畢業,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管理、研究生教育團隊出了問題。對於這種說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認為:「有的學校其實是在做探索。比如,從學科設置來說,在學科數量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增加學科,就需要內部調整;從招生人數來說,一些是整體擴招,一些是部分專業擴招;從現實來說,高等學校辦學需要探索,嘗試不一定成功,但也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體現。」
  • 研究生才能享受的那些福利
    02教師評級有優勢先不說研究生當教師有什麼福利,現在很多城市,中小學教師崗位都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並不是優先考慮,而是先決條件!如果想去高校當老師,研究生學歷也算是最低標準了!另外我國當下教師評職稱的難度,讓很多教師為評職稱煞費苦心!
  • 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 嚴進嚴出成為新常態
    學生無法畢業,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管理、研究生教育團隊出了問題。對於這種說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認為:「有的學校其實是在做探索。比如,從學科設置來說,在學科數量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增加學科,就需要內部調整;從招生人數來說,一些是整體擴招,一些是部分專業擴招;從現實來說,高等學校辦學需要探索,嘗試不一定成功,但也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體現。」
  • 985大學的老師工資不高,為何博士生還擠破腦袋想進高校?
    985高校裡的老師們,工資待遇一點也不高, 為何那些博士生還擠破腦袋想進高校呢?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僅從工資看,高校老師的收入,確實不高,但是,同學們不要忽視一點,那就是:大學老師不可能光靠學校這點工資過日子的,其實收入並不差,比年薪百萬的企業主們還要好,大學老師有更充裕的自由時間去做做研究、搞搞創新,這種工作狀態很多人羨慕不來的。一部分導師,光是一年的科研項目收入就高達百萬。
  • 高校畢業生畢業,進高校當輔導員到底好不好?
    再過幾個月,這一屆的高校畢業生就要陸續畢業離校了,也不知道大家工作落實的怎麼樣了!不過倒是有一點,就是現在很多高校正在招聘教師和輔導員崗位,那對這個輔導員崗位大家是怎麼看的呢?到底我大學畢業進高校當輔導員到底好不好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 高校研究生創新高?網友卻吐槽:畢業待遇不如技工,優秀的出國不歸
    一、高校嚴進寬出,畢業生未必有真才實學大學本科和碩士是公認的嚴進寬出,要想考上需要經過層層考試,但只要進去了,基本上就可以安逸地「放羊」了。而博士階段則相反,是寬進嚴出。要想考上博士,難度比高考和考研要小。但要是拿不出一點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想畢業很難。不過,也有不少人表示:很多期刊,花點錢就可以解決。博士就真的有真才實學嗎?恐怕也未必,想混個畢業也不難,尤其最近《平安經》一事令很多人大跌眼鏡,作者還是一位博導,不禁令人唏噓:學術圈看來也是「看人下菜碟」,水很深啊。
  • 碩士研究生可以進高校嗎?
    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何去何從,作為每一位碩士君都是一項重大課題。碩士進入職場不一定比本科生有優勢,還有可能被貼上「眼高手低」、「紙上談兵」的標籤。很多碩士君,尤其文科專業,進入高校成為首要考慮。畢竟有寒暑假、周末雙休、不坐班……想想都很美好。
  • 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 專家:嚴進嚴出成為新常態
    學生無法畢業,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管理、研究生教育團隊出了問題。對於這種說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認為:「有的學校其實是在做探索。比如,從學科設置來說,在學科數量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增加學科,就需要內部調整;從招生人數來說,一些是整體擴招,一些是部分專業擴招;從現實來說,高等學校辦學需要探索,嘗試不一定成功,但也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體現。」
  • 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專家:「嚴進嚴出」培養成為新常態
    學生無法畢業,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管理、研究生教育團隊出了問題。對於這種說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認為:「有的學校其實是在做探索。比如,從學科設置來說,在學科數量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要想增加學科,就需要內部調整;從招生人數來說,一些是整體擴招,一些是部分專業擴招;從現實來說,高等學校辦學需要探索,嘗試不一定成功,但也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體現。」
  • 985老師透露實情,直言想進高校工作的原因
    現如今,相信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羨慕那些985大學生在畢業以後,他們就可以在一線城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可是也有不少大學生或者碩士生在畢業以後他們會選擇進入985大學當老師,那麼這些老師工資到底是高是低呢?為什麼會有很多的年輕人會擠破頭想要進入這些高校發展呢?
  • 準研究生們入學前需要知道的5件事
    北京大學牌匾錄取通知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小飛機錄取通知書」「清華大學立體校門錄取通知書」「南開大學荷花種子錄取通知書」「上海大學盲盒錄取通知書」……各式各樣的通知書已經陸續到達準研究生們的手裡。是在實習工作積攢經驗?還是宅家躺著追劇看書放鬆身心?……不論大家在做什麼,都享受這段生活吧,但是在入學前千萬不能忘了準備這些!
  • 985,211的研究生與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差距大嗎?
    昨天給大家分享完學歷重不重要的問題後,很多朋友和我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985,211的研究生學歷與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學歷差距大嗎?儘管今天再發類似的文章閱讀量會很低,但是還是想把這一話題分享給大家!如果有一個人看了覺得有幫助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