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您的錢包裡有沒有銀聯和VISA、萬事達、JCB等境外卡組織合發的「雙標」信用卡?
如果有的話,我得告訴您:準備好和它說再見吧。
為什麼?咱們從最近的一則新聞說起。前幾天,央行發布了《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裡頭說了,只要符合條件,境內外投資者都可以設立清算機構了,也會被同等對待了。這境外投資者當然就包括一批早就眼饞著中國清算市場的國際卡組織。以前我們知道,這境內,只有中國銀聯能做人民幣清算。
俗話說,一山容不得二虎,這一張卡片上也是。倘若一卡攜帶兩個清算通道,以後兩家都能做清算了,您說這生意算誰家的呢?
大家可能會說,別這麼咋咋呼呼,這雙標卡能有幾張?「愉見財經」私下從卡組織內部人士那裡問到過一個可靠數據,最高峰時,雙標卡活卡量有近2億張,當然現在這個數據可能跌下去一些了。這是什麼概念?一個對比數據是,截至去年末,國內商業銀行總的信用卡發卡量,也就那麼六七億張。所以雙標卡到底算誰的,還是有看頭的。
PART 1:合作
看問題得追根溯源,首先我們來講,為什麼會有雙標卡?
那是以前清算市場不開放時候的權宜之計,國外是沒有雙標卡。大約在2003年前後,境外卡組織開始和銀聯合作,大量發行雙標卡。
這種「合作」的一頭,是境外卡組織的訴求。他們不能在境內做人民幣清算,如果想要開拓市場「籠絡」境內持卡人,就必須藉助銀聯的清算通道,要不然您申請了一張信用卡,只有出境旅行時帶在身上用用,在境內基本上就是廢卡一張,那誰高興申請啊?
這種「合作」的另一頭,是中國銀聯的訴求。這十來年前,銀聯的國際化只能算剛剛起步,持卡人出了境,能刷銀聯卡的地方就非常有限了。有國際卡組織張羅著發卡,到了境外,咱用銀聯VISA的雙標卡就能刷VISA通道,用銀聯萬事達的雙標卡就能走萬事達通道。
用卡方便了,全社會信用卡的推廣普及也就更快了。雙標卡的卡組織雙方也各得其所,各自獲得用戶和利潤。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眼下的情況大不一樣。
這頭,前面我們說了,境內清算市場開放了,VISA、萬事達他們以後在境內也能自個兒做清算了;那頭,銀聯國際幹得那是真心不錯,我之前跟著他們去東南亞、東北亞考察過境外網絡鋪設,能刷銀聯卡的地方比比皆是,購物街、免稅店,連新加坡聖淘沙的水幕表演都有刷銀聯卡的優惠活動了。
一組數據是:銀聯卡境外受理網絡已延伸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超過2600萬家商戶及190萬臺ATM可以使用銀聯卡。
簡而言之,就是雙方翅膀都長硬了,當然不像過去那麼彼此依賴了。甚至漸漸的,有境外卡組織和銀聯之間還開始了「暗戰」。
PART 2:博弈
下面來說說,雙標卡到底歸屬哪個卡組織。
頗為尷尬的一點是,銀聯直到2004年才申請到屬於自己的62開頭的BIN號,也就是「銀行識別代碼」,而那時雙標卡已經發行。BIN號是銀行卡的前6位,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分配給各個卡組織,它代表了一張銀行卡真正意義上的卡組織智慧財產權和歸屬權。
從銀行卡BIN號分配來看,「4」開頭的卡片屬於VISA,「5」開頭大部分屬於萬事達,「35」開頭屬於JCB,「37」開頭屬於運通,「62」開頭屬於銀聯。
曾有一名卡組織管理層人士跟「愉見財經」聊過,說,從BIN號來看雙標卡的話,還真是歸屬境外卡組織的,可這麼多年,活基本上都是銀聯幹的。銀聯未來如果要主張權利,就會面臨智慧財產權和法律主體認定的問題,有得好搞了。
在這麼個格局下,卡組織明裡暗裡因雙標卡發生的摩擦不斷。
明裡,我們也都看到了,早在2009年,VISA和銀聯就幹了一架。VISA當年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凡在境外受理帶有VISA標識的雙標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銀聯清算通道,否則要重罰收單行。另一頭,銀聯在次年5月請求中國境內各發卡行在銀聯和VISA談判沒有取得進展之前,不再審核批准雙標卡。
VISA的道理很簡單,「4」開頭的雙標卡屬於他,在境外要確保自己的持卡人享受到自家提供的持卡體驗。言猶未盡的或許還有,在中國境內受制於市場遲遲未放開,自己BIN號的卡讓別人做生意。
銀聯的窩火也顯而易見嘛,他們現在可以在境外攔住銀聯通道,接下來境內清算市場都開放了,境內銀行也是他們的成員機構咯,他們不也可以要求雙標卡在境內不走銀聯通道?
既然是這樣,銀聯傻啊,還替人做嫁衣賞?既然市場是開放的,銀聯或許也有權站在商業利益角度自主決定是否為境外卡組織的發卡開放銀聯通道。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就是,不幹了。
PART 3:分手
有一件事兒,客觀上加速了雙標卡退出歷史舞臺,那就是央行推進晶片卡發放。過往的雙標卡都是磁條卡,上頭沒有晶片。當未來銀行換發新卡要使用晶片卡時,卡片應用規範,就攔住了境外卡組織。
關於這事也有點羅生門,「愉見財經」採訪到過兩種說辭。一般的解讀是,央行和銀聯卡用的PBOC規範與VISA、萬事達使用的EMV技術標準不同,因此一張晶片只能採用一個規範。
但另一種說法是,EMV是一種晶片框架性標準,PBOC3.0規範是基於標準開發的一種晶片的應用,VISA和萬事達採用的是另一種應用,比如萬事達的叫做「M-CHIP」。事實上一張晶片上是有可能寫上兩種應用的,技術難度並不大,也就是說,單從技術而言晶片卡也可以有雙標卡,這也是境外卡組織無處言說的鬱悶之處。
如果這個「羅生門」裡第二種說法為真,那麼或許,攔住晶片雙標卡的並不單純是應用規範和介質升級問題,而是市場競爭下,不合時宜的雙標卡的宿命淡出。
而對於雙標卡持卡人,最關心的莫過於卡片到期後是否還能沿用。在上述背景之下,沿用恐無望,雙標卡的卡號也將不能保留。按照多家銀行已逐漸出現的案例,銀行將為持卡人換發兩張卡:一張「62」開頭的銀聯標準卡、一張境外卡組織的外幣卡。
分道揚鑣,已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