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希望孩子長大,懂事以後幫自己做一點事情。但是看到孩子長大,不再那麼依賴自己,又會患得患失,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孩子長大懂事,但是有無法接受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的疏離感。
小魚兒長大了,胡可既感慨又矛盾
上個月,胡可發文感慨小魚兒長大了:"終究你不再是那個可以趴在我頭頂的他,我的少年,歡迎長大的你"。觀眾看到小魚兒上電視,還是他跟隨自己的哥哥安吉錄製《爸爸去哪兒》。那個時候的小魚兒只有2歲,整天都跟在哥哥屁股後面。
現在一轉眼4年過去了,小魚兒6歲了,不再是那個喜歡粘著爸爸媽媽和哥哥的小孩子,而是一個會彈鋼琴,能獨立的小男子漢了。小魚兒變得獨立懂事,胡可就感慨他不再是那個喜歡趴在自己頭頂的小屁孩,而是一個少年。
其實其實99%的父母都和她差不多,都有過她這樣的矛盾。既希望孩子快點長大,自己不用每天過得像打仗一樣。但是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心事,對父母不再無話不說。父母又發覺,自己離不開孩子。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有的父母可以掙脫出來,把自己患得患失的情緒割捨掉,讓孩子真正開始學習獨立。而有的父母,則做不到,這也是為什麼有父母溺愛孩子,養出"媽寶男"。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先親近再疏離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需要和父母親近,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在父母身邊才會感到有安全感。但是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他們會嘗試離開父母獨立。就像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的: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所以,父母養育孩子的時候,注意這一點。當孩子表現出想要獨立的傾向,比如倔強地想要自己做成某一件事情;或者是不再和父母分享心事。父母也不用著急,這說明孩子已經要開始獨立了,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好好引導,而不是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
引導孩子獨立,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做法:
1)做好和孩子疏離的準備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過:6-36個月就是分離階段,或者叫個性化期;孩子3歲之後,就開始形成獨立人格,父母應當逐漸放手。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就會慢慢和父母產生疏離感,這種疏離感會讓父母心裡覺得失落。因為很多事情孩子都不願意和父母分享了,好像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親密。其實這一切,都是孩子需要經歷的正常成長階段。所以,我們做好和孩子疏離的準備,避免到時候因為捨不得而溺愛孩子,或者養出一個"媽寶男"。
2)適當遠離孩子,但又不完全放手
心理學上說:"兩歲多的孩子處於分離期,想獨立,卻沒有能力徹底與媽媽分離,他需要媽媽隨時看著他,保護他,並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如果你真的去幫他,他又不同意,因為他那麼渴望獨立。"
所以,當孩子處於分離期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地遠離孩子,比如讓他們自己玩耍或者是吃飯,然後在一旁守著就行。這樣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不至於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也可以讓孩子鍛鍊獨立意識,養成不依賴父母的好習慣。
3)授孩子以漁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想要引導孩子獨立,就要教導他們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識。與其一直幫孩子做飯,不如教他們做飯的辦法,讓孩子學會自己的做法;父母沒有必要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好,可以適當地教育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不管是生活技能還是解決苦難的能力,都應該教給孩子。
寫在最後
作家龍應臺說過這樣一句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就算我們再捨不得,也必定會面臨和孩子分離的那一天,這是無法避免的。與其想辦法把孩子綁在我們身邊,還不如在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多教導孩子一些技能,讓他們脫離自己獨立生活後,擁有可以和生活叫板的底氣和能力。
但,即便孩子已經獨立了,我們仍然可以告訴他們,父母永遠是他們的堅強的後盾,家永遠是他們避風的港灣。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