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突破!我們終於知道宇宙中最後一個丟失的重子物質藏在哪裡

2020-12-11 百家號

普通物質可能只佔宇宙質量的5%,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知道它在哪裡。事實上,20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明白為什麼宇宙中沒有應有的那麼多。

現在,一個國際團隊已經聯合起來解決了丟失的重子問題,並找到了它,漂浮在星星之間的空間中。

我們在宇宙中所能探測到的所有物質都是由重子粒子組成的。恆星、行星、星雲、等離子體,甚至黑洞都是由重子物質構成的。

宇宙中的重子物質——也被稱為普通物質或普通物質——可以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大爆炸留下的背景輻射的分析來估計。

然而,根據研究小組的數據,只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事情被解釋了——顯然,在丟失的土地上留下了整整三分之一。

「失蹤的重子是現代天體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義大利INAF-Osservatorio天文館和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Fabrizio Nicastro說。

「我們知道這個物質一定在外面,我們在早期的宇宙中看到它,但是我們再也無法控制它了。」它去了哪裡?」

根據2012年的宇宙重子普查,大約10%的重子可以在星系內找到,另外50%到60%的氣體可以在星系之間的氣體雲團中找到,也可以在被稱為環繞星系的熱氣體區域中找到。

(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出,丟失的重子可能在銀河系的介質中,但研究人員提出了bupkis。)

仍然有30%到40%的缺口。但是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地方,它被預言了——熱熱的星系間介質(突發奇想)。這是星系之間熱的、漫射的氣體網絡,被認為是星系形成後剩下的。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舒爾說:「這是大自然變得非常反常的地方。」「這種星系間的介質包含在幾千到幾百萬度的溫度下的氣體絲。」

因為它太分散了,很難看到——幾乎看不見。

除非你能逆光,研究人員就是這麼做的。他們發現了一個名為1ES 1553的類星體,這個星系的核心是一個活躍的黑洞。類星體是宇宙中最亮的物體之一。

這種光可以用來照亮我們和它之間的任何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它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在2015年到2017年之間,研究小組利用ESA的基於空間的xmm -牛頓x射線天文臺觀測了1ES 1553,總共觀測了18天。

法布裡齊奧說:「在對數據進行梳理後,我們成功地在我們和遙遠的類星體之間的星系間熾熱氣體中找到了氧氣的特徵。

「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那裡有巨大的物質儲備——包括氧氣——就在我們預期的範圍內,所以我們最終能夠縮小宇宙重子預算的差距。」

產生這種奇想的氣體實際上主要是離子化氫,它沒有電子產生光譜特徵。但重離子氧確實有幾個電子——這意味著它可以被探測到,所以研究人員用它來推斷剩餘的質量。

法布裡齊奧和他的團隊計劃利用其他類星體來證實他們的發現。

這也是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的令人驚訝的開端,通過使用其他類星體,其他天文學家團隊可以開始繪製一幅關於其分布、溫度和內容的地圖。

另一個謎團是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但我們可能需要等待歐洲航天局的強大的雅典娜望遠鏡,計劃在2028年發射,尋找答案。

荷蘭空間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Jelle Kaastra說:「用xmm -牛頓發現了失蹤的重子,這是充分描述發現重子的環境和結構的令人興奮的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步驟中,我們需要雅典娜更高的敏感度。雅典娜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研究熾熱的星系間介質,以提高我們對宇宙歷史上結構如何生長的理解。」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宇宙中失蹤的重子物質就漂浮在恆星之間
    (圖片來源:NASA/ESA)宇宙中所丟失的物質已經被科學家們發現了,它就漂浮在恆星之間。研究宇宙古代史的研究人員都知道,宇宙在大爆炸中產生了許多構成重子的物質,其包含了質子和中子的一類亞原子粒子。而研究現代宇宙的研究人員知道人類用望遠鏡能看到多少常規的構成重子的物質。
  • 人類找不到宇宙中一半的重子物質,難道它被隱藏起來了嗎
    首先,讓我們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對宇宙幾乎一無所知。當然,我們已經確定了一些事情:我們知道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我們知道星系是如何在數十億年中形成的。最痛苦的是,我們知道「正常」物質只佔宇宙質量和能量的5%。更糟的是:我們真的不知道正常物質的一半去哪裡了,難道它被有意隱藏了嗎?
  • 物理學家發現宇宙中缺失的重子物質:就漂浮在恆星間
    研究宇宙古老歷史的科學家知道有多少常規物質——由重子(包括質子和中子在內的亞原子粒子)構成——產生於大爆炸期間,而研究現代宇宙的科學家則知道人類用望遠鏡可以探測到的常規物質有多少。然而,這兩個數字直到最近都一直對不上。宇宙中最初的重子物質有三分之一缺失了。現在,藉助對一個黑洞的巧妙觀測,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發現這些缺失的中子和質子。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近鄰宇宙有一類特殊的矮星系,主要由重子物質構成
    近日,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團隊通過斯隆數位化光學巡天和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的中性氫巡天數據發現,在近鄰宇宙有一類特殊的矮星系,這類矮星系幾萬光年的半徑內,都主要由重子物質構成,暗物質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當前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中的重大未解之謎中,暗物質是其中一種,也是天文學重點研究的對象,根據理論,暗物質是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是宇宙構成的重要一部分,據天文觀測,暗物質與暗能量約佔宇宙總密度的95%,儘管這是觀測到的,但卻無法用已知的物質理論解釋。
  • 物理學家剛剛發現宇宙中最後失蹤的質子和中子
    研究宇宙古代史的研究人員知道,宇宙在大爆炸中產生了多少普通物質——構成重子的物質,重子是一種包含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研究現代宇宙的研究人員知道人類用望遠鏡能看到多少普通的重子物質。奇怪的夸克和介子,大自然的最小粒子切割。但直到最近,這些數字還不一致:宇宙中三分之一的重子物質不見了。現在多虧了一個聰明的觀察,一個非常明亮的黑洞,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說他們已經找到了。
  • 我天文學家發現由重子物質主導的奇特矮星系
    來源:科技日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近鄰宇宙有一類特殊的矮星系,在其幾萬光年的半徑內,主要由重子物質構成,暗物質只佔其中一小部分。這與目前在標準宇宙學模型下的矮星系形成理論預言相違背,從而對冷暗物質的假設提出質疑,對經典的矮星系形成理論提出挑戰。相關研究成果2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在以暗能量和冷暗物質主導的標準宇宙學模型下,星系在暗物質暈中形成和演化。在大質量的系統中,重子比例可達到宇宙的平均值,這一比例隨著暗暈質量的減小迅速降低。
  • 失蹤的普通物質,終於被直接看到了?
    星系際溫熱氣體的模擬(圖片來源:Wikipedia)重子物質(baryonic matter),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4.9%。法國天文學家終於直接觀測到星系際溫熱介質,這正是失蹤的重子物質的可能成分。宇宙的質量由重子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這3大類構成,三者分別大約佔據宇宙質量的4.9%,26.8%和68.3%。其中,暗物質是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的物質,而暗能量是主導宇宙膨脹的能量。
  • 隱藏在宇宙中的「重子」,它的作用極為強大,能將星系連成一張網
    所有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其實都是普通物質,包括我們人類自身,也是由普通物質所組成的。往大了說,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星系團等,都是由普通物質組成的。 不過,在對於普通物質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人類真正可以看到的普通物質,只有60%,在宇宙中,還有40%的普通物質是沒有被發現的,它們潛藏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它們究竟是什麼呢?
  • 重子聲學振蕩是什麼?它為何能稱為宇宙的「標準尺」?
    重子聲學振蕩是宇宙中可見的重子物質的規則周期性密度漲落。正如超新星可以作為標準燭光, 重子聲學振蕩的物質成團性也可以作為測量宇宙學距離的標準尺。重子聲學振蕩名字聽起來高端,其實它就是一個了解宇宙膨脹歷史的科學測量方法!今天就了解下它為何物?
  • 《科學》雜誌評出八大宇宙未解之謎 暗物質或永遠無解
    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2日報導,美國《科學》雜誌日前選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承認,其中一些「可能永遠也無法找到答案」。這八大未解之謎涵蓋範圍很廣,從未被鑑定過的神秘暗物質到恆星爆炸的真相。根據享譽世界的《科學》雜誌的表述,這八大宇宙未解之謎都是由頂尖的科學家從他們所鑽研的領域中歸納出來的,科學家們甚至還分別為自己所提的謎團撰寫了論文進行闡述。
  • 天文名詞:暗物質
    首先,什麼是暗物質?讓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吧!暗物質(ànwùzhì)是指宇宙中不發光的天體和某些非重子中性粒子等。這些物質用光學方法觀測不到,故稱。從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應,星系團CL0024+17內部被發現存在有一個暗物質圈,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像片裡以藍色顯示出來。[1]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英語: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 為什麼我們由物質構成?
    在新生的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同時被創造,然後經歷了物質/反物質湮滅。但是物質最終是如何勝出的?宇宙為什麼選擇了物質?這是關於我們宇宙一個最大的未解之謎。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目前所能給出的最好的答案!讓我們先想想兩個看似矛盾的事實:1)。
  • 物質不能憑空產生和消失,那問題來了,現今宇宙的物質是咋來的?
    先說一個基本的概念問題,標題中的第一段話是我們容易產生的誤解。宇宙並有沒所謂的物質/質量守恆,這已經是一個過時的概念!這個說法只是在當時科學認知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提出的,主要是當時認為一些化學反應前後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相等,在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以後,我們才知道質量其實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 科學家計算出迄今最精確的宇宙物質總量佔比
    宇宙學最為根本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準確測量宇宙中所有物質佔宇宙總質量的比重」。雖然這對數學極好的人來說也是一項複雜且艱巨的任務,但根據一篇於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論文,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已成功計算出迄今為止這一數字的最精確值,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約佔宇宙質能總量的 31%,而剩下的約 69% 則應該是由暗能量構成。
  • 第4267回:暗物質隱奧爾特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而根據ΛCDM模型,由普朗克衛星探測的數據得到:整個宇宙的構成中,常規物質(即重子物質)佔4.9%,而暗物質則佔26.8%,還有68.3%是暗能量(質能等價)。    雖然暗物質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是一個普遍的看法,但是科學家們發現螺旋星系NGC 4736的旋轉能完全依靠可見物質的引力來解釋,也就是說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或者物質很少。
  • 宇宙恆星之最,你都知道哪些?有些恆星還沒人體熱乎?
    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發現我們的宇宙已經膨脹了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甚至更大。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麼原材料來自哪裡?
    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那麼宇宙包括地球和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是不可能誕生的。我們目前的身體的組成就是億萬年前星辰的成分。但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它的原材料有來自何方呢?對此科學家認為有三種可能,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第一種可能,我們都知道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就處於不斷的膨脹的狀態,而宇宙目前的膨脹速度也已經超過了光速。
  • 我們如何知道太空中的化學物質?
    早期天文學早在有歷史記載之前,人類就已經對宇宙充滿好奇。早期的人類和他們的洞穴繪畫讓我們對他們的天文興趣略知一二。人們時常望著天空深思,記下各種天文觀測,比如用數學預測日月食,用肉眼識別星座等。簡而言之,天上的星星總是令我們著迷。
  • 我們如何知道太空中的化學物質
    比如,科學家是如何從地球上了解到金星大氣中的化學物質的?幸運的是,天體發出的光進入我們的望遠鏡之後,不僅可以創造出精彩的圖像,也攜帶了這些天體的構成信息。幫助我們了解天體構成信息的研究,叫做天體光譜學。早期天文學早在有歷史記載之前,人類就已經對宇宙充滿好奇。早期的人類和他們的洞穴繪畫讓我們對他們的天文興趣略知一二。
  • 為何反物質不常見?從現象到理論,揭示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
    我們如何確定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不是相等的呢?1.月球:尼爾阿姆斯特朗沒有湮滅,由此可見月球是由物質組成的。2.太陽:太陽宇宙線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3.其他星球:幾乎每一個星球都有我們的探測器。它們沒有湮滅證明太陽系是由物質組成的。4.銀河系:通過對整個銀河系宇宙線進行採樣,我們發現質子與反質子的比是10^4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