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山行者戴建達
又到周末閒暇時間。也許是"更覺城中芳意少",一約登山,立馬十人響應。車至離溫州市區較近的永嘉上塘山邊,才有"不如山野早知春"的感受。
對這裡的山林,我們都比較陌生。從"兩步路"App擇得一軌跡"從郭山村一一永嘉中學環線",我們就循跡而行。村莊依山,一條寬大的水泥路繞著一條溪流。溪水潺潺,清澈見底,一群鴨子戲水溪中,伴隨著"嘎嘎 "的叫聲,告知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訊息。幾位村婦在溪中的水壩上甩打著衣服,發出朗爽的笑聲,展現了一張素雅美麗的山村綄衣圖。
上山的妙智寺古道已被水泥固化,雖沒滄桑之感,但也有點古樸之韻。當然主角還是路邊的山色,那不知名的灌木吐著新綠,掛著水珠,晶瑩中透著淡淡的柔美之意。翠綠的豆莢已開出玫瑰色的小花,甚是惹人喜愛。油菜花已結莢,綠油油的莢串隨風搖曳,著急地揮灑著春意
轉了幾個彎,已進入了山澗中。古道彎彎,山澗幽幽。由於幾天多雨,山澗水勢較大,澗瀑連環,轟鳴陣陣。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媚。移步換景,溪流曲折,瀑布清潭掩映在綠樹青山間,彰顯著靜謐的山野春色。茂密的的繼木,蒼翠欲滴的枝葉中開出素雅的條形白花,煞是可愛。一邊聽泉觀瀑,一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舉手投足間,完全是對山野的依戀,對春色的痴情!
溪流盡頭,一座氣勢雄偉的寺廟座落在山坳平地間。寺前匾額上"妙智寺"三個大字飄逸灑脫,蒼勁有力,是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更顯出廟宇的一種文化氣息。據《弘治溫州府志》卷十六中的《寺觀·永嘉》篇中記載:妙智寺,在永寧鄉,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建。因此,妙智寺可謂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050年了。另查百度,被中國網友喻為「中國最帥和尚」的釋明心法師,2009年剃度出家於永嘉縣妙智寺。2009年至2013年在北京法源寺就讀於中國佛學院。本想見識一下寺內尊容,無奈疫情防控原因,寺門關閉,寺內現狀不得而知。
從妙智寺右邊繼續上行,便可看見一小水庫。平靜的庫水晃動著青山白雲的倒影,猶如瓊臺仙境,真不愧為" 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從水庫邊上的石碑了解到,這水庫叫"上寺水庫",是一座集灌溉與供水兩用結合的小型水庫。現在水庫這些功能幾乎消失殆盡,但在山野之中無不點綴出了山色的清純與柔美。
下水庫大壩回走十幾餘步右轉,進入了上山頂的野路。抬頭遠望山高處,一處廟宇與一座房屋高踞峰頂,遠看象一座布達拉宮。山路迤邐在陡坡上,彎來繞去向上盤旋,旁邊樹木有被火燒過的痕跡。大家覺得走野路比古道刺激,不過也吃力。
走走停停,時而回望山下,水庫似盆,小徑如帶。時而仰頭,為看到奇峰異石而驚嘆。時而駐足,拍張倩影,為歇息找點理由。在喘著粗氣中,說說笑笑的登上山頂。
幾處房子佔據了整個山頭,有魚池,有牧房。看廣告牌與路邊的牌坊叫"順豪禽業",猜想是一家養雞場。整座房子充滿臭氣,我們匆匆離開。此時正值早上10點,正是到了國務院決定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時間。
山下鳴笛四起,我們也並排駐足路邊,脫帽低頷,向烈士致敬,向逝者哀悼。雖只有三分鐘的俯身鞠躬,但遙寄的是我們一份永恆的哀悼和思念。為國家自豪而敬重,對生命敬畏而珍惜,一段歷史的記憶永遠走進我們內心深處。對我們而言,最好的懷念是記得,也是放下——告別傷痛,戰勝疫情,回歸正常生活,更好地健康地活著。
轉過山頭,又見山高處。向上行進,便是溪了頭村。村宅不多,環境清幽。村邊修竹翠綠,梯田層疊,禾苗泛青,魚塘靜臥,雞犬相聞 仿佛進了桃花源的感覺。
繞過村後的水泥公路,便是下山的古道。視野開闊,遠山起伏連綿,近處梯田縱橫。荒草黃中透綠,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一路下去,山高氣爽。杜鵑花偶而搖曳在路邊,鮮豔地點綴在綠草中,令人賞心悅目。
山坡上幾頭黃牛漫步在草叢中,悠閒地享受著春天嫩草的美味。最高興的莫過於愛拍照的山友了,或側或立,或臥或斜,或草叢中或樹枝旁,式獨立或成群 該有的造型都有。我這個領隊惟有在前面靜靜的等待,默默的欣賞。
午餐時間,最為興奮。登山疲憊之後,飢腸轆轆,覓一處潔淨的山巖。大家圍在一起,臨崖落座。拿出各自攜帶的美食,集體共享。以天為蓋,以地為席,在山野中品一盞家釀的"白眼燒",看山邊小溪靜淌,草木蔥蘢,山花爛漫。春風習習,把酒言歡,空氣中傳揚著歡快的聲響,清新自然。時光隨著四季變更不停的流逝,我們能夠挽留的,只有生活的簡單,快樂的平淡。
走在下山的防火帶上,紅色的泥地,翠緑的草木,還有快樂的我們 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座山,一群人,他們就這麼簡單地走著,無欲無求。一群人,一份情,一路歌,他們只為自己的後半生能優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