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00:57 | 澎湃新聞網
袁琳
生於1990年的河北女子袁琳,不期然被置於聚光燈下。
12月25日, 這個28歲、僅有兩年私企工作經驗的北大在讀博士生,被福建省福清市人大常委會任命為福清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消息傳出,引發輿論熱議。
26日,福州市委組織部對此回應稱,袁琳擔任副市長系福建省與北大校地合作引進在讀研究生從事社會實踐,為期10個月,到期免職,人事關係仍在北大,不是公務員,不發工資。
福清市是一個縣級市,單就行政級別論,副市長不過是副處級。一個北大博士生,擔任一個副處級的職務,似乎算不上什麼「破格」「破例」。
然而,網友的質疑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任何公職都對應著相應的責任和擔當,都具有毋庸置疑的公共性。職務的授受,必須符合相應的規範。袁琳經過市人大常委會的任命而擔任副市長,符合「選任官」的任職程序,並無不妥。但同時也需要搞明白,在讀博士生從事社會實踐、撰寫調研報告,一定要擔任副市長嗎?
福清市雖是縣級市,但卻不是一般的縣,而是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2017年GDP為995億元。這樣一個產值近千億的大市,其主政者職責之重大,不言而喻。設官授職,乃是政府行政的大事,哪怕是一個科技副市長,也並非可有可無的擺設,而是對應著沉甸甸的責任。以袁琳簡單到「清湯寡水」的履歷,能否勝任愉快,仍是未知數。
不要說副市長不重要。沒有不重要的職務,除非沒有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也沒有一個職位是可以敷衍的,除非從一開始就沒想著當回事去做。
此外,即便是北大與地方有合作協議,協議約定的也只是提供實踐的機會、向大學開放門戶,而不是必然要出讓一些重要的行政職務。一切都要立足於能夠做事情,能夠做好事情,而不是非要安排什麼官職。
真正的問題在於,博士生下去深入實踐、做調研,未必一定要掛上一個副市長的名頭。學問做得好不好,研究是不是深入貫通,並不完全取決於職務,而取決於是不是真的能夠紮下去。當年費孝通先生搞調研,寫作《江村經濟》,也沒有搞個什麼名頭。
當然,在當下的語境中,有一個職務,實踐起來會方便很多,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而已。如果一般性的職務就可以完成工作,又何必一定要用一個「90後女博士出任副市長」去撩撥公眾的情緒呢?誠如福州市委組織部所言,暑期來的一位同學就擔任了某單位的領導助理,既然助理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搞一個副市長呢?
說到底,女博士出任副市長,問題不在年齡,而在此舉可能引發公眾猜測。畢竟,在以往的實踐中,掛職屬於相對比較快捷的上升管道,這不能不讓人多想。
(原標題《90後掛職副市長,公眾擔心的是啥》,原作者胡印斌。編輯逯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