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了,你的公司還在用代碼行數評價程式設計師績效?——GGV投資筆記第...

2020-12-1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GGV紀源資本」(ID:GGVCapital),作者:GGV投資筆記,36氪經授權發布。

GGV有話說:

GGV投資筆記是GGV紀源資本關於投資、商業、科技的所見所聞所想,探討關於世界的一切。

在這裡,你可以收穫:

全球優秀科技公司管理經驗、一線調研;

頂級風險投資人&創業者經驗分享;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人文歷史、商業見聞……

思碼逸 Merico 是一家面向企業軟體研發團隊的效能提升解決方案供應商。基於深度代碼分析 與機器學習技術,思碼逸分析系統從代碼庫歷史提交中提取效能數據,呈現研發效率、軟體工 程質量、組織與人才發展等多視角數據報告,輔助團隊研發決策,推動開發者自驅成長。以下是GGV投資筆記系列第五十四篇。

三位技術背景的創始人創辦了一家「能夠幫助軟體開發企業來度量整個技術團隊研發效能,乃至細到每一位程式設計師代碼貢獻」的企業「思碼逸」。CEO任晶磊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曾在史丹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創業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CTO 殷和政清華姚班畢業,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軟體工程和應用機器學習博士學位,師從軟體工程領域著名學者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與任晶磊共同研究並發表了一篇有關程式設計師貢獻測評的論文,這篇論文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在軟體工程基礎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FSE)進行宣講,之後他們決定創業並將學術成果商業化;COO Roland Vogl曾在美國參與創辦 SIPX、Vator.tv,同時擔任史丹福大學法律、科學和技術項目的執行主管和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的法律講師。

在商業方面,任晶磊主要履歷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任職工作,Roland Vogl的背景也更偏重學術,而殷和政並沒有在企業中正式工作的經歷。這支純技術流團隊的創業故事帶有一種原生態:由於沒有背負效仿其他企業的包袱,自己踩過「坑」,反倒找出了自己的打法和風格。

口述:任晶磊

編輯:張穎

其實每個人都被包裹在自己身處的環境當中。當年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時候,我每天關注的是自己的研究有沒有做出有影響力的成果,並不太關心身邊許多同學、同事已經創業了。但是當我發現可以用更智能的深度分析的方法來測量程式設計師的工作之後,特別想要將它商業化,所以走上了創業這條路。身份由技術人轉變為創業者,思維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踩過坑也撞過南牆,不斷接受挑戰,一路摸爬滾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業路。

遇到南美的優秀人才,招不招?

Facebook曾用數代碼行數的方式去評價一些研發團隊的績效,這種有著迫切需求、但顯著不合理的度量方式讓我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7年的春節有位朋友結婚,我剛好與殷和政坐在一桌,就聊起來最近各自在研究的事情。恰好他對如何去「量化程式設計師工作」的技術也很有興趣,繼而,我們開始一起研究,然後又拉了Roland Vogl一同創業。

我與殷和政、Roland 三人算是「異地」創業,他們兩位都身在灣區。不僅如此,思碼逸的團隊目前三分之二的技術人員、銷售等同事在中國,但是這三分之二裡面,有一半的技術人員在北京,另一半分布在上、廣、深以及成都、青島、太原、重慶這些城市;另外的三分之一部分在美國,還有幾位在法國、印度和南美等地。

我們日常開會要考慮北京與灣區甚至其他國家的時差;整個團隊的語言有很多種,大家母語有中文、英文、法語和西班牙語等,平時的簡訊交流主要靠飛書,因為它的自動翻譯功能可以自動對全部聊天進行翻譯。

這樣的布局其實也是經過考慮的,我們通常把需要高頻同步與信息交流的同事放在同一個區域。目前,殷和政帶隊的、在美國的研究團隊偏向於底層研究,而中國開發團隊偏向於產品化,這兩部分的交互需求相對較低,我們可以把時差導致的溝通障礙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敢於把團隊布局到全球各地的先例比較少,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的判斷。這個判斷源於軟體開源社區的實踐。

很多成功的開源項目都是全球分布,研發效率和成熟度都很高,開源軟體這個領域崇尚透明開放,並沒有受到全球局勢的衝擊。「開原始碼無國界」,信息流動比較自由,開發者在哪都無所謂,況且GitHub、GitLab都是多地辦公的成功先例。我們堅信在開源的世界裡「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在這樣的理念下,剛開始創業時,我們參考了GitLab發布的全球程式設計師薪資報告,它會基於過往經驗與當下全球的經濟狀況,從不同職級、不同國家和區域的角度給出工資範圍。最後發現,中國程式設計師的平均素質在全球名列前茅,實操經驗強,而基於美國的消費水平,灣區的程式設計師最「貴」。

那麼在已知其他地區的程式設計師不太「貴」的情況下,要不要從那些區域招聘呢?當我們在招聘平臺Angelist上選擇招聘區域的時候,發現如果只勾選美國,會有大概200個符合條件的候選人,但是如果把歐洲國家也勾選上,人數可能就增加到600人。這時我就在考慮:在200和600之間的400人當中,會不會很大概率會包含有我們想找的人?

對創業公司來說,招聘很難,又很重要。既然思碼逸已經制定了很高的招聘標準,萬一這樣難得的人才出現在這400人裡,我們是否應當考慮他們?

我認為不應該因為預設的硬性條件讓企業喪失找到「金子」的機會,我對我們研發的管理有信心:畢竟,思碼逸所做產品的目標就是提升研發效能。

放開地域限制條件之後,我們很快在法國招到了一位在頂尖研究機構INRIA獲得PhD的同學。而後續的合作也證明,這樣的招聘策略並沒有帶來太大的管理困擾,甚至新冠肺炎的衝擊也並沒有讓我們降低工作效率——大家本就沒有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

每個月思碼逸都會有全員視頻會議與Q&A環節,一是讓員工之間建立「連接感」,二是幫助他們明確地知曉公司各項事務的進展及目標,三是開放一個自由溝通甚至接受質疑的場合,讓大家有機會直接溝通。

在剛剛過去的萬聖節,大家還各自買好服裝和道具,用各種有趣的創意裝扮起來出現在電腦前。

To B企業創始人往往要親自帶頭做銷售

多地辦公帶來的開發問題能夠克服,但帶來的銷售難題卻很棘手。

創業前我曾聽到一些理論,建議公司創始成員組隊的時候要拉一位來自商學院或曾經創業的人才一起。當時在我看來,Roland的兩次創業經歷可以幫到我們。但後來發現,Roland的資源更多集中在矽谷,但思碼逸的初始客戶在中國,我們必須要想辦法在中國拓展用戶。

早期我們做過很多嘗試,例如編寫面向客戶的標準Q&A、制定完善的銷售培訓體系、招聘成熟的銷售人員,當時認為有了這些輔助就可以放手給銷售團隊。但是後來我發現,思碼逸的產品概念很新。「依靠算法度量程式設計師工作」這件事是很多企業管理者聞所未聞的。沒有技術背景的銷售或者BD很難將產品背後的方法論清晰闡述,而我們所面向的CTO們都是技術專家,只有讓他們理解思碼逸的原理,他們才會願意嘗試。另外,產品早期階段標準化程度較低,是一定需要CEO的大量路演來幫助客戶清晰深入地理解產品,同時我們也需要快速接收大量的用戶反饋來優化產品功能,作為CEO是完全無法「偷懶」的,必須活躍在一線銷售工作上。

就這樣,我們反覆經歷了碰壁-溝通反饋-再碰壁-再溝通的循環,終於收穫了許多客戶的認可,客戶數量也開始像滾雪球一樣增長起來。

場景中提煉產品思路

當我們把團隊搭建起來,技術研發做起來,也開始面對客戶,最大的挑戰來了——我們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樹立起正確的產品觀念?什麼才是客戶真正想要的產品?

我們自己是一群程式設計師和技術管理者,所以理所應當地認為我們自己就是產品的客戶,認為自己能夠理解甚至預見客戶的需求。但其實,我們早期對產品設計和用戶研究的認知是慢慢建立起來的。

舉個例子,從我自己的背景,也就是數據分析師的視角來看,既然我們做的是數據產品,就應該以數據對象為中心,把信息組織起來展現給客戶,因為客戶就是要分析數據,但客戶的回答是:這樣的數據我看不懂。最後,產品化不夠的直接結果是客戶轉化率無法提升,成單周期長。終於,「別讓客戶看不懂」變成敦促我們轉型的口號。

我們的產品思路不再以自己的視角為中心,而是結合大量反饋,去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因為:客戶不需要複雜的路徑,他們需要儘快得到結論。例如,一個典型的場景是某項目開發迭代的回顧會,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一起討論開發進展,此時他們可以打開思碼逸,我們呈現的數據就應該直接是他們這時候需要的數據,而不是讓他們在會上還需要拿著初始數據去探索、理解。

產品升級所帶來的研發成本其實是非常高的。我們用高成本換來了創業至今個人認為最寶貴的經驗:產品思路需要緊貼用戶場景,必須傾聽真實的用戶反饋,產品設計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後來我反思,其實應當更早地發現並解決產品思路的問題。最終大家能夠轉換思路,是因為認真聽了用戶的反饋——當你的客戶不斷地把磚扔過來的時候,你早晚會被拍醒的。

在熟知的圈層裡去做商業化

與大多數創業者相同:在自己熟知的圈層裡去做商業化肯定會更容易。我們面向的主要客戶是程式設計師群體,作為同行,我們相互理解並能夠高效溝通。技術人的圈子其實很小,凡是國內優秀企業的CTO,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二度人脈裡接觸到,另外國內也有很多程式設計師交流的組織與平臺,這個群體內的交流學習的氛圍是很優秀的。

技術產品的壁壘比較高,我們暫時還沒有完全對標的競爭對手,但難點是,這並非一個等著我們分一杯羹的既有市場,很多企業對研發效能的痛點有深刻感知,但暫時沒有建立起通過數據驅動管理的概念,所以我們必須去教育用戶。而一旦我們能拿下更多客戶,也許有希望佔領整個市場。

我們的市場開拓路線最早期的客戶來自相熟朋友所在的企業;之後面向市場上的客戶,把產品掰開揉碎講清楚,並傾聽用戶的反饋,往往能夠理解產品的客戶下單也會很果斷。目前,對客戶的說服成本正在逐步降低,有些客戶成單速度非常快,以北京一家內容服務平臺網際網路公司為例,我們與技術VP見面,在會議上把思碼逸的原理、功能和服務介紹清楚,客戶很快就在會上做出了購買決策。

最後一點,是意識到HR崗位的重要性,我們的早期投資人 Polychain Capital在一次會議上跟我提到,Airbnb創始人最早招聘的頭幾號員工之一就是HR負責人,但我當時沒有完全認識到這個故事的意義,所以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是我們幾位創始人親歷親為做招聘。後來邀請了一位HR同事加入之後,轉為由HR作為主導,創始人參與招聘,最後效率有了顯著的提升。

總結來看,作為創業者,真正帶來變化的原因通常是自己的踩坑和碰壁。這是創業中必須要交的學費,也是從一個技術人向真正商業思維轉變的必經之路。

往期回顧

-洞察行業-

美國企業服務公司走訪企業服務行業估值指標

下沉市場調查報告美國SaaS行業分析

併購的啟示

消費品的新趨勢

-市場判斷-

如何投出獨角獸

2020年的市場走勢

未來的好市場在哪

我眼中的印度和東南亞

為什麼現在布局東南亞

投資人經驗復盤

2020生存指南

如何度過2020

疫情期間穿越火線

融資建議

企業服務線上化

全球化

看好怎樣的SaaS公司

企業服務未來機會

科創板

-科技公司一線-

小鵬汽車PelotonSlack

追光Wework聲網

哈囉出行森億智能

酷家樂火花思維

風變科技小佩科技

樹米科技智充科技

Treelab

管理銷售產品

人才招聘廣告營銷

內容IP增長

-個人成長-

投資人會把錢投給誰?

打工還是創業?

如何做決策?

個人成長的秘密

180天的行業思考

如何避免噪音?

聰明人的特質

應對焦慮

迭代思想

-風投故事-

面向中國

聚焦思路

相關焦點

  • 程式設計師的代碼行數越少越好?
    代碼行數越少越好?讀懂別人的代碼很困難?如何編寫出「完美」的代碼?每天要堅持8小時編程?......拜託,這些編程誤區程式設計師應該儘早知道!在極少數情況下,代碼行數可能還有那麼一丁點意義,在絕大數情況下,代碼行數什麼都代表不了。根據代碼行數做決策就好像按照頁數評價書籍的水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應用程式中的代碼行越少,就越容易閱讀。
  • VS程序開發界面設計如何顯示代碼的行數
    問題描述:想要在vs代碼編輯頁面中看到代碼所在的行數很多初次使用vs開發的小白們,都會默認接受界面上沒有行數,但是這個是很麻煩的事情,我看不到自己的代碼到第幾行了,為方便管理代碼,我們應該顯示代碼所在的行數,今天程式設計師小白學開發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設置
  • 程式設計師:為啥我寫的代碼幾個月後自己也看不懂?
    比如說公司有同事離職了,他的那塊業務就需要有其它的小夥伴們給接下來繼續維護。這對好多程式設計師來說是種折磨,邊看邊罵,這寫的是什麼東西呀。相信好多人都有這種經歷。,要用標準的英文去表示,需要用多個英文表示就用駝峰標識來表達。
  • 程式設計師將一萬五千行代碼精簡到四百行,卻讓10多個人丟了工作
    一個應屆生甚至評論道,自己用三行搞定的東西,非得用三十行來寫,可讀性非常差。但是當你精簡了代碼之後,似乎又觸發了新的蝴蝶效應···知乎上的一位程式設計師講了自己的故事:一個項目中,功能頁面一萬五千行,重構,優化,精簡到不到四百行,整體性能提升超過500%,但是害得這個頁面工作的錄單員,由原來的二十多人被裁到只留四個人就夠了···
  • cloc:計算不同程式語言原始碼的行數 | Linux 中國
    ,抑或你的領導想對代碼進行全方位的分析。這時,你就需要用到一些代碼統計的工具,我知道其中一個是 Ohcount[1]。今天,我遇到了另一個程序,cloc。你可以用 cloc 很容易地統計多種語言的原始碼行數。它還可以計算空行數、代碼行數、實際代碼的行數,並通過整齊的表格進行結果輸出。cloc 是自由開源的跨平臺程序,使用 Perl 進行開發。
  • 領導用代碼量來作為績效考核,員工每天提交兩三千行代碼
    一朋友張工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前不久部門領導辭職了,最近新來了一位領導,這位領導不是技術出身的,主要傾向業務方面。領導一來就調整了團隊的考核目標,其中有一項是用代碼提交量作為績效考核標準。考核指標很簡單,代碼量多指標就達標,超出的還可以加分。自從這項指標執行後,張工發現團隊其他人提交了各種冗餘代碼,平時幾十行代碼能解決問題的現在強行寫到一兩百行。 以前大家都用泛型,繼承之類的,現在乾脆也不用了,能複製粘貼的就複製粘貼。看來大家為了績效,真的拼了。確實不容易,為了績效達標可謂費盡心思。
  • 在《程式設計師升職記》中體驗「代碼人生」
    熬夜與改BUG似乎成為了程式設計師們的代名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能將複雜的編程置入輕鬆解壓的遊戲之中,兩者之間結合起來會產生怎樣「化學反應」呢?由知名開發商Tomorrow Corporation製作並發行的遊戲《程式設計師升職記(Human Resource Machine)》或許能給出答案:在這款遊戲中,製作組將編程化作通俗易懂的解謎玩法,玩家作為一個剛進入公司的底層程式設計師,通過完成一項項任務慢慢成長。遊戲僅需要根據提示對封裝好了的代碼塊進行簡單的拖拽和組合排列即可。
  • 30歲的你,還在寫代碼嗎?
    很多人說,程式設計師是碗青春飯。到了30歲,將是程式設計師謀求轉機、晉升的重要階段。那麼30歲的你,還在寫代碼嗎?回家好像生活會變得悠閒,可我為什麼還在堅持,有時真有回家的想法。但馬上就打消了念頭,首先經濟條件達不到回家養老的程度,然後老家沒有自己喜歡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方便、快捷、甚至擁堵。我在30歲的時候進入 IT 行業。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進入了 IT 行業,一路上有眼淚,也有沮喪。
  • 程式設計師常用筆記軟體,一個支持markdown,兩個支持iPad
    筆記軟體基本上已經是打工人的標配了,事實上我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筆記軟體了,這些年我用過的筆記軟體,電腦上用過Evernote、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iPad上用過GoodNotes、Notability,手機上主要用Notes、Google Keep,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現在主力在用的幾款軟體
  • 優秀而高效的程式設計師必需寫好代碼的10個技巧
    在本文中,作者介紹了10個寫好代碼的建議,以自己切身編寫代碼的體會和經驗來告訴開發者這10個建議的好處,並指導讀者成為一個優秀而高效的程式設計師。
  • 宿州市財政局開展2020年度民生工程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
    今年以來,宿州市33項民生工程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精神,持續推進以績效目標為導向、以第三方評價為手段、以結果運用為保障的民生工程績效管理體系建設。2020年12月22日,宿州市財政局召開市級民生工程第三方績效評價培訓會,專題研究和部署開展今年民生工程市級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對今年實施的6項民生工程開展績效評價,確保各項惠民政策精準落地、惠民績效鞏固提升。以基礎工作為前提,有序組織開展。
  • 優秀而高效的程式設計師必需寫好代碼的10個技巧,
    作為一個開發特定功能的程式設計師,代碼可能會實現你的短期目標,但是如果沒有其他人想重用它的話(包括你自己),那麼它一定是有缺點的,要麼它太複雜,要麼太具體,而且很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崩潰,從而導致其他程式設計師不相信這些代碼。我發現,嘗試將下列最佳實踐應用於你所編寫的所有代碼(包括你的實驗和原型代碼),可以讓你寫出更好的代碼,而不用考慮你的經驗水平。1.
  • 1024程式設計師節,向用代碼改變世界的程式設計師致敬!
    在計算機的二進位世界裡,1024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數字,而程式設計師們就像是這一個個1024,以最低調、踏實、核心的功能模板一點點地搭建起網際網路世界。1G=1024M,而1G與1級諧音,也有一級棒的意思。程式設計師,一群用鍵盤改變世界的人,加班、熬夜、996對他們來說都是常態,格子衫是他們的時尚裝扮,代碼表白是他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 為啥國內程式設計師寫的代碼也用英文注釋?
    國內的一些程式設計師寫代碼用英文進行注釋,我覺得是他們編程之路上的一大重要進步。中國編程技術現在需要與國際接軌,而且國內很多程式設計師也喜歡更多了解程式語言的開原始碼,使用英文注釋會讓國內程式設計師在全球技術社區中形成廣泛共識和合作,從而使國內程式設計師能夠實現快速成長。
  • IT行業裡,好的程式設計師一天應該寫多少行代碼?
    今天大概寫了4個函數,昨天寫了5個函數,每個函數大概20行左右吧,都快累死了~~~也不知道和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差多少。不知道大家每天都寫多少~~~~1樓曾經有個專家說,每天精華代碼是1行。誇張了。邏輯複雜的代碼,80行,你已經算高效的了。
  • 程式設計師必備的編程神器,MAX你的代碼質量!
    第三個是分類,按照不同的類型給你的剪貼內容進行分類存儲,郵件重複的問候語難道重複輸?求職信難道每次都敲一遍?代碼以後想用找不到?這些都是可以通過Paste給你解決的。這個工具聽起來很雞肋,實際上用起來很便利很爽,想像下當你在辦公室幹點什麼要走開,你總不想讓別人看到你的東西吧?直接離開一米以外就自動休眠,回來了自動給你解鎖,不用你敲鍵盤,誰用誰知道。
  • 基金經理投資筆記|金融科技與ESG投資相結合的應用初探
    前沿金融科技技術使我們在深度數據搜集、結構化後能夠進一步搭建出深化的ESG評價系統,並通過監控輿情實時更新,判斷出ESG的領先者和落後者。擺脫完全依賴公司主動披露和其他公開信息查找的局面,結合已有評價體系、加入本土化指標,進行更高質量、長期跟進的ESG評分。
  • 一個6年iOS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感悟,送給還在迷茫的你
    (幾乎)沒有人能夠看準技術的下一個方向,因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你就成為了技術界的巴菲特了。比如說11年加入Google,14年加入Facebook,16年加入阿里巴巴。做到這一點的人肯定有資本也有眼光去做風險投資,就算不做風險投資那麼財務自由也是妥妥的。
  • 以後程式設計師可能再也不用寫代碼了!你信嗎?
    一位來自阿里巴巴程式設計師的吐槽,說出了無數程式設計師的心聲。軟體進步靠研發,研發進展靠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寫代碼主要靠加班。據說,十個程式設計師裡有十一個都曾經歷過996,乃至007的工作節奏。畢竟對於公司來說,軟體產品是核心競爭力,如果不能領跑同行,就會被時代的浪潮拍死在沙灘上。華為、小米等大公司,每年都要在研發上砸下巨資。按小米公開承諾,僅2020年的研發投入就超過100億元。對於大公司是保持競爭力的研發投入,對於小公司來說,就是事關生存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