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袋鼠的尾巴像猴子, 身體像樹懶,臉像熊。 但它不是樹懶,不是猴子,也不是熊 。可以說這個「袋鼠的的近親」非常不一般。
樹袋鼠是樹袋鼠屬的成員,和它們的地棲近親袋鼠一樣 ,樹袋鼠是有袋類動物。幼崽出生較早 然後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但和地棲袋鼠不同,樹袋鼠看起來像毛絨玩具
。
目前已知的樹袋鼠大約有14種,體型相當,而且都很可愛。只有在澳大利亞、西巴布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熱帶雨林中能找到樹袋鼠。
這種動物之所以叫做樹袋鼠,是因為它們是袋鼠科唯一的樹棲動物。不過許多當地土著部落把樹袋鼠叫作「boongary」 聽上去要酷得多樹袋鼠的祖先也是樹棲動物 似負鼠。隨著進化,它們得到了一系列新特徵得以優雅地生活在樹上,也許並不優雅。
樹袋鼠之所以進化成樹棲動物,可能是為了佔據澳洲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熱帶雨林中空出來的猴類生態位,這也可能是為什麼樹袋鼠長得像袋鼠和猴子雜交而生的。它們那隻像猴子一樣的大尾巴長成後長達3英尺或90釐米,比它們的身體還要長半英尺。這條尾巴不能卷纏,因此沒法抓住東西,但使它們較大的身體保持平衡。樹袋鼠重達14千克 ,也就是30磅。樹袋鼠不只尾巴特殊,它們進化形成的四肢也和「無趣的地棲近親」十分不同。
樹袋鼠和袋鼠之間最顯著的差異是耳朵,鼠的耳朵又長又尖,樹袋鼠的耳朵是圓形的,泰迪熊一樣可愛。圓形的耳朵聽力更差,過聽力在樹上沒那麼重要。袋鼠的耳朵更小,因此在密集的樹葉間活動也更方便。樹袋鼠是食葉動物,常吃高處的葉子、樹皮和青杆。它們和好比羊的食草動物不同,因為食草動物只吃地面上的植被。
因為樹袋鼠生活在茂密雨林的樹梢頂端,人們很難發現它們,所以不了解它們在野生環境中的行為。科學家們仍未弄清,它們是夜行還是晝行動物。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樹袋鼠是間歇性動物,意味著它們既不是夜行或晝行,也不是晨昏性動物,而是可以在一天中任何時候活動。
雖然我們對樹袋鼠的群體結構知之甚少,但我們了解它是如何繁育後代的,和其它有袋類動物一樣,樹袋鼠有三個陰道,兩個子宮,精子順著兩邊的陰道進入子宮,幼崽由中間的陰道分娩,尿液順著輸尿管從腎進入膀胱。經過生殖系統,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有袋類動物的幼崽在發育早期就分娩而出,幼崽出生時只有軟心糖豆那麼大,如果它們再大一點的話,就會撐破泌尿系統。種複雜的生殖機制,讓雌性樹袋鼠一直處於受孕狀態。一隻幼崽在育兒袋裡發育,而另一隻還在子宮裡孕育,45天後糖豆大小的幼崽爬出母親的產道,用剛開始發育的前肢爬上母親的腹部,最終到達育兒袋中。在這裡待上八九個月,爬出育兒袋後再和母親一起生活一年。然後出去找份工作,或者哪個藝術史學位,或者做樹袋鼠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