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羊肉
大家都知道黃甲麻羊
那你知道黃甲街道八角社區的故事嗎
今天(4月14日)
雙雙就來給大家擺一擺
雙流區黃甲街道八角社區由原八角村和原大田村合併而成。它東鄰公興鎮朱家村,南與一裡坡村相連,西與黃水鎮(原勝利鎮 )桂花村相接,北與文廟村相連接,因境內的一口「八角塘」得名。鮮為人知的是八角社區曾經是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黃甲麻羊的美味人盡皆知的背後,是一塘一橋一井道不盡的鄉愁記憶。
★八角社區的由來★
清朝雍正年間,黃甲街道的王家場已經基本形成集鎮規模,由原來零星分散的幾十戶人家發展成為上百戶人居住生活的居民聚集地。緊鄰黃甲街道八角社區的王家場社區全部建築在一條恰似裡脊的山埂上,人畜用水都集中在王家場上街和下街交匯處的八角社區3組的「八角塘」擔水(已在1999年新街建設中被徵用),也是當地村民為了解決飲用和灌溉用水問題,召集村民耗時半年修了一個佔地20畝,水深約4米的水塘。此水塘對當地百姓有著重要的作用,水塘周圍上百戶老百姓的飲水,灌溉均來源於這口大塘。此塘外觀看起來像一個有八個角的不規則圖形,在當時屬於比較有特色且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當地老百姓把居住地取名為「八角村」並一直沿用至今。
那時候,「八角塘」全靠天然蓄水,遇到天幹年景,「八角塘」的水還不夠一條街的人畜吃用半年,冬春時節就只好撈起水桶到一裡路開外的「長衝溝」溝渠和周邊距離場鎮較遠的堰塘找水吃。從溝渠挑水,路遠艱辛算不了啥,最惱人的是整個溝渠水渾濁不堪,有時候擔回一擔水要沉澱好幾天才勉強能用。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遇大旱,溪溝斷流,十個塘堰九個幹,王家場場鎮的「八角塘」和周邊堰塘都成了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的擺設。為解決人畜用水問題,有「智者」就想到了要打造水井。
★八角龍眼井 黃甲羊肉湯的秘笈★
八角龍眼老井位於八角社區4組,它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那時候,打造水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時參與挖井的人不懂山勢走向,根本看不到地下水路,忙活了一兩個月,開挖了很多井眼,但始終見不到一滴水。正當大家喪失信心的時候,一位衣衫襤褸、鬚髮斑白的老者說,凡事不要心急,不要半途而廢。「打造水井,不能只看地勢,重要的是要看山勢『經脈』,揣摩地下的水路,山高水高嘛。」看到大家將信將疑,這位老者便將眾人帶到八角社區4組的一個半山坡上,用手指著半山坡的草坪,一邊對大家說:「八卦山這脈衝凹處打井,水必出 。 」
聽了老者的話,大家又看到了希望。於是扛起鋤頭,撿回丟棄的竹筐,一邊往下挖,一邊壘砌井壁。不到三五天,井深超過丈餘,漸有潤土,再往下挖,時有水珠泉眼出現。深到三丈,次日出現積水,預示著挖井成功。一個多月過去後,井深六丈有餘。井成,日出水300餘擔。新挖的井壁用卵石鑲成,井臺用石板鋪成,一時間成為了八角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每天天剛蒙蒙亮,來新井挑水的人便排起了長龍。揭開井蓋,一股白色的晨霧從井內冉冉溢出,四處瀰漫。從井裡取出的每一桶水都清澈透明。爾後,人們環視新井四面的山脈,隱約可見八角山的8條山脊向水井聚集而來。早上,大霧迷茫,8條山脈的山嘴恰似8個龍頭向這裡吹氣;傍晚,炊煙繚繞,更像是8個龍頭向這裡噴水。於是,人們將這口井又取名為「八角龍眼井」。
一直以來,黃甲盛產麻羊,羊肉湯鍋名聲遠揚,雖然它有羊肉鮮美、手藝好的因素,更重要是水的因素,由於龍眼井的水清澈透明,不但水質好,而且富含了幾十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取八角龍眼井水熬製的羊肉湯,芳香撲鼻,湯色雪白,味美清香,成為一絕。詩人陸遊曾在黃甲品嘗羊肉時,留聯一首:「醪酒芳醇偏易醉,胡羊肥美了無羶」。 除了熬製羊肉湯之外,當時,黃甲的茶樓、餐館、酒廠也在這口井裡取水。用此井水泡茶茶色鮮豔回口香甜,用此井水釀的酒酒香四溢,在當時乃至現在,這口龍眼老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今,黃甲街道的居民用上了自來水之,到八角龍眼井來挑水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這口傳承了幾百年的古井,代表著黃甲人家鄉的味道和美好的回憶,雖然老井被列為文物被保護了起來,但人們依舊對它念念不忘,並在黃甲小廣場修建了一座古井亭來彰顯黃甲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著名詩人流沙河先生在古井亭題詩一首:「引來祥畜上千年,觀賞美眉兼十字。繞鎮仙山圍八卦,臨街聖水照三星」。
★八角拱橋 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八角拱橋地處八角社區4組,清朝乾隆年間修建,它橫跨在八角社區長衝溝上,橋寬4米,橋長8米,橋體均為青石板鋪成,拱門形狀。因為地處八角社區,形狀似拱門,八角拱橋因此得名。
遠在清朝時期,王家街就是牧山地區的交通樞紐,當時還沒有川藏路,嘉定府沿途州縣的官方往來,商客運送,都要從新津上牧馬山,走馬鞍場,過黃甲,去成都省府。當時,華陽的商人要把貨物運往新津一帶,走陸路就必須橫跨長衝溝,八角拱橋就在那個時候營運而生。在當時,每天途經此橋的來往商人、百姓絡繹不絕。商販吆喝聲,車水馬龍聲此起彼伏。那時候,八角拱橋連接的路段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尤其在過去,黃甲有「闖橋」的習俗。闖橋是小孩祭拜「乾爹」的一種方式。每當遇到嬰幼兒體弱多病時,這時候就意味著孩子犯了「官煞」,孩子要想健康成長就要拜「乾爹 」 。在當時,拜「乾爹 」 的方式之一就是「闖橋」。闖橋時,主人家要備好香蠟紙錢和好酒好菜,帶著孩子在橋頭守候,遇到第一個從橋上經過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富是貧,是官吏還是乞丐,都要上前拉住對方,請菜飲酒說明意圖,還要用一種「柳樹枝為弓,桃樹枝為箭,紅頭繩為弦」的「將軍箭」射出,經這個人認孩子的乾爹。從古代到現代,八角拱橋下「將軍箭」和橋頭的無數根「紅繩」見證了黃甲人的習俗,也承載了黃甲人的回憶。
2010年夏,由於連夜暴雨突發洪水,八角拱橋不幸被洪水衝毀。就這樣,這座承載著歷史的八角拱橋消失在洪水中,但是在黃甲人的心裡,它始終是揮之不去的記憶。 大家永遠記著這座連通外界,帶來福祉的拱橋。
如今,一塘一橋一井兩毀一存,取代他們是的現代科技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讓人們住進「別墅」的同時,真正實現了好生活大家過,好政策大家說的幸福美好生活。
【來源:空港融媒 記者:劉賢虎 編輯:劉婷 審核:曾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