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日基本都是開學的日子,同時也是新學年的開始,因為每年的秋季學期是一個學年的上學期,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學年制跨度打破了自然年的完整性,一切為什麼都要從八、九月開始呢?為什麼不是一、二月呢?
早在1912年,9月1日就成了我國統一的開學時間,這是孫中山先生確定的,但在這之前我國確定秋季開學有一定的歷史因素。
20世紀初,鄰國日本的學制較為完備,成為了清政府教育改革的效仿對象,當時日本的新學年是秋季開學,清政府命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以日本學制為藍本,重擬學堂章程,於1904年1月公布《癸卯學制》,即定為秋季開學。因日本學制承襲至德國,《癸卯學制》也可說是當年歐化影響的體現。
這是中國近代首部由國家頒布的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系統學制,首次明確了全國中小學統一的開學時間(相當於公曆的9月初)。但當時仍在使用農曆,所以9月1日開學的說法仍未可確定。
直到1912年,孫中山宣布將農曆改為世界通用的公曆。當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臨時政府又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規程,史稱《壬子癸丑學制》。其中各中小學開學時間延續了清政府的提法,並進一步確定為公曆9月1日,且使用至今。
其實,不僅在中國,每年的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都是開學的日子。主要原因如下:
一年當中最熱的兩個月份,即7月和8月,在19世紀中葉以前的學校是沒有統一的暑假的,19世紀中葉,在美國教育家賀拉斯·曼等人的提倡之下,西方的學校才逐步形成了統一安排放暑假的制度,原因就是夏季天氣炎熱,不利於學習,兒童和青少年在悶熱的環境下學習,心情容易壓抑,不利於健康成長,而且,那個時候的科學技術不是十分的發達,眾多的學生在悶熱的環境下擁擠在一個課堂之上學習,容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
暑假是安排在第二學期與第一學期之間,那麼,自然而然到了9月份就要開學了,因為9月的時候,天氣漸漸涼爽,已經進入秋季了。
當然,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9月1日開學對農業生產也比較有利,農作物一般在一年當中有兩個收穫季節,一個是夏季的夏收時節,另外一個就是秋季的秋收時節,無論是夏收還是秋收,都會伴隨著播種,在夏收的同時,播下一些種子,正好在秋季可以收穫,這在中國的南方地區一般被稱為「雙搶」季節,比如在收割早稻的同時,要搶先在收割完早稻的同一塊田裡,種下晚稻,等待10月份收穫,秋收的同時,也會播下一些種子,正好在第二年的春季收穫,比如油菜就是在秋季播種,到了第二年的5月底收穫的,但總的來說,夏收的「雙搶」季節是最忙的,因為絕大多數的植物都是在春季和夏季生長,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晚清民國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一般都會在家裡幫父母做一些農活,在夏季的「雙搶」季節,他們要參加勞動,是家庭中的勞動力資源,與此同時,農村的教師也需要在夏季參加生產勞動,如果在8月份就開學的話,顯然是不利於農業生產的。
在9月份開學,還有利於招生,晚清民國時期,由於兒童和青少年也是家中的勞動力資源,家長是不希望他們上學的,總希望他們在田地裡能夠多幹一些活兒,在8月份開學,顯然不利於招生,只有到了9月份的時候,農忙季節稍過,家長才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當一些農作物有了收穫以後,家長也能承擔得起孩子入學所需的學費和一些雜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