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書的這個問題上,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允許,當然購買儘量多的繪本,讓孩子在飽覽群書的過程中加以引導,形成自己的偏好和路徑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動輒幾百的套裝書、精裝繪本,和自媒體五花八門的推薦書單,可能讓很多家長勞心勞力,陷入買與不買的選擇焦慮,最後買來的書可能孩子也不太喜歡看。
以下是我在掉了無數坑、踩了滿地雷,買了500多套繪本,看了上百個繪本書單,才總結出來的繪本選擇的幾個方法,讓我逐漸學會為波波列出適合她的訂製化繪本書單。
寶媽是與孩子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人。我天天和囡囡在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留意孩子最近的注意力偏好和語言偏好。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我發現她實際上對一些特別卡通的形象和動物並不是非常留心,而是對現實生活中寫實的事物興趣濃厚。比如,相較於布偶兔子,她更關注真實的兔子,相比於糖果色、圓潤的玩具小汽車,她更喜歡大馬路上疾馳的轎車或者是推土車。所以那個時候,我給她選擇繪本,通常是選擇一些比較接近真實事物的繪本,像《亮麗精美觸摸書》,非常接近真實動物的色彩和形態。
等到囡囡再大一點,開始學習使用小尿盆,並且開始關注嗯嗯這件事的時候,我又給她入了很多小寶寶學習自主如廁的互動繪本,比如《是誰嗯嗯在我頭上》,還有《potty time》還配有一個可以模擬廁所衝水聲音的小摁鈕,這本也是特別好的英語啟蒙繪本之一。
等到波波兩歲開始關注自己的小肚臍,好奇身體的各個部位,我又給她入了一套《可愛的身體》。
說起大獎繪本,我最先關注的是國外的像凱迪克大獎繪本。「凱迪克獎」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繪本獎,得獎作品皆是公認的傑作。
還有很多其他國際繪本大獎,比如「英國格林威大獎」 「國際安徒生大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Deutsche Jugendliteraturpreis)中的繪本獎項等等。現在國內的繪本大獎也開始逐漸進入媽媽們的視野,比如「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獲獎作品都是一些優秀的華文原創兒童圖畫書。這些都可以成為大家的挑選範圍。這也是選擇繪本最簡單的方式之一。
以後有機會,我也會給大家詳細介紹這些繪本大獎評選的標註和側重的內容,供大家選擇繪本時作為參考。
從波波的日常閱讀來看,日韓繪本名家的作品似乎更符合她的需要,因為通常這些名家繪本更接近東方人的生活場景。這裡推薦幾個:
林明子:波波的大愛,一本一本閉著眼睛入的。畫風溫暖、懷舊,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的生活。
五味太郎:線條簡單,有一種幼兒隨手塗鴉的感覺,當媽的一度覺得作者沒啥誠意,但是波波喜歡,《小金魚逃走了》一度成為她每晚的必讀書目。
宮西達也:一歲多就給波波入了,非常擔心她理解不了,後來發現擔心是徒勞,人家能理解的看的認真,不能理解的都跳過了。
深見春夫:最近給波波入的,裡面的人物和情節都成波波口頭禪了。
歐美的繪本作家推薦幾個我們常看的,包括:
李歐·李奧尼:波波最早看了他的《小黑魚》,非常有趣,且寓意深刻。有美國幼兒園教師專門用一年的時間為班上的小朋友共讀他的作品。我覺得就是到了波波五六歲,重新看也能看出很多不同的味道。
艾瑞·卡爾:《好餓的毛毛蟲》我們家有兩本,一本中文,一本英文,繪畫和文字內容都非常適合1-3歲的孩子,波波也是用卡爾爺爺的書開始做英語啟蒙繪本的,簡單重複的句式和一一對應的繪畫內容,波波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大衛·香農:波波的第一本能看的津津有味的書就是他的《大衛不可以》,那些調皮搗蛋的情節深得波波心意。
本土繪本作者的書,聚焦看的最多、入了全系列的是賴馬的書。剛開始看賴馬的書真的是有點不知道從何說起,感覺一頁有很多內容,有時候自己上班累了,就想挑幾本簡單的給波波講講,但是總也繞不過波波對賴馬的愛戴。講著講著發現還是有挺多可以讓媽媽充分發揮的空間,每次講都能講出點新鮮感,可能這也是為啥波波喜歡賴馬的原因吧。
繪本是一種「用圖說話」的故事載體,所以繪畫的構圖和順序,是孩子理解、認同並走進繪本故事的關鍵。看的多了你就會發現,好的繪本只要看到封面的繪圖,不需要看裡面的具體內容,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大概。內裡圖與圖的連接也非常符合邏輯,可以藉助簡潔的文字就能承接起完整的故事內容,而不是看著看著就「斷片」了,不知道畫裡想表現什麼。
繪本裡的主人公們也都是能打動孩子內心的,從各種擬人化的小動物,到同年齡層的小朋友,每一個主人公的形象、動作都頗具童趣,要麼是淘氣頑皮的,要麼是生氣發怒的,要麼是傷心沮喪的……寶寶總能從這些畫面中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看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擾,進而想去進一步探索,看看繪本裡的人物是怎麼面對這些困擾的。某種程度上,比老母親一遍遍的說教有用得多。
愛德華·蒙克1893年 《吶喊》
克勞德·莫奈 1916年 《睡蓮·日本橋》
特別想說的一點是,現在不少走心的繪本,還會在畫面中隱藏一些新的線索,這些線索可能是小物件、海報文字、名畫元素、歷史人物或者是作者自己的逸聞趣事,都可能在後面的故事畫面中重複出現,也可能會在作者其他的作品中出現,非常有趣。在《不一樣的卡梅拉》中,就出現了許多名畫的「卡梅拉變體」。
《野獸國》有一句「我們好愛你,我們要把你吃掉!」這句話是繪本作家桑達克比照小時候的經驗來設置的,桑達克自己小的時候就經常被三姑六婆捏著臉頰說:「啊,我好愛你,我要把你吃掉!」
為孩子講故事的語言,一定是生動而容易理解的,語句的結構是簡單短巧的,是和繪本中的圖片相互呼應、承上啟下的。
我給波波讀繪本的時候,總會遇到文字內容超出圖片內容,或者文字內容跟不上圖片的情況出現。這時候,波波突然發現自己看書的線索斷了,就不停的問「在哪兒呢」或者是「怎麼了」。
文字內容跟不上的時候,老母親還能隨機應變,臨時編一編,好接上下面的畫。圖片內容跟不上文字的時候,那波波不停的問「在哪兒呢,我怎麼沒看見」,老母親只能哭笑不得的說「可能是作家阿姨(叔叔)忘記畫了吧」。
這裡我也不排除有一些創意繪本,在文字內容上就是簡單,需要父母自己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的繪本,比如《點點點》《變變變》,沒有很多文字,需要父母在和孩子互動中,形成有趣的遊戲。
還有一些繪本的文字部分也讓我在給波波讀的時候不甚滿意,就是特別書面成人化的語言設置。這種文字設置常見的形式有說教式的「你應該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事情」等,還有一種是書面化的、前後不一的某某某說,我在給孩子講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不然孩子不知道到底是誰說了,或者是我不同人物區分語氣講的正帶勁兒的時候,孩子突然拿出嘬的正香的大拇指,愣愣看著我「媽媽不對」,然後我發現已經是下一個角色在說話了,是語氣用的不對了。
剛開始給波波選繪本的時候,我根本就沒太在意出版社這件事,光是那些五顏六色的封面和內容情節已經讓我目不暇接。選著選著才發現,每當出現選擇焦慮的時候,往往讓我做出決定的因素中,就有出版社這一環。
去年因為出版書籍的工作需要開始接觸出版社,才發現權威出版社的毒辣眼光和雞蛋裡挑骨頭的嚴謹,真的會省寶媽很多心,從內容的選擇到印廠印刷工藝的標準要求,都是專業品質。
所以,如果不知道扔進購物車的書到底要不要下單的時候,最後再留意一下出版社,也許就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書單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媽媽選擇繪本的重要方法。但我把這個方法放在最後一點來說,因為在我的經驗裡,還是要在共讀過程中,藉助以上的評價信息,積累形成自己的參考標準。畢竟現在很多書單的出品機構和個人,選取的角度和方向都有各自的考慮,有的可能是出版社的主推書籍,有的可能是在做活動,有的是從自己娃娃的閱讀經驗出發,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孩子的閱讀情況來參考選擇。
這裡我還特別強調了年齡分層的書單,因為考慮年齡分層的書單,往往選擇書籍的時候會考慮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會跑的太偏。
說了這麼多,這些選書、看書的技巧,還是離不開我在《好讀|先給父母定個規矩,防止繪本閱讀反噬了你的孩子》中提到的,我們給孩子讀繪本的原則和初心。繪本的閱讀離不開孩子的喜好,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尊重孩子、平視孩子,讓他們在繪本閱讀中收穫精神愉悅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