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傳小紙條,學生時代過來的人都幹過。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無線網絡的年代,學生彼此間在課上交流就全靠小紙條了。不知道這個流行趨勢是從何時開始的,可能是因為某位同學上課的時候急需用紙,但又不能大張旗鼓地去借。所以,就只能用寫小紙條的辦法來向同學借紙。久而久之,這個方法在學生之間流傳開來。同學們就開始用小紙條聊天。然而,上課傳小紙條也變成了一種趨勢。
不過仔細一看這些小紙條還挺有趣的,有上廁所借紙的、表白的,純屬無聊調侃的。其中不乏鋼鐵直男,這些小紙條也引起網友們的共鳴。但一直這樣會養成不好的習慣,上課四十分鐘很重要。只有聽不進去老師講的內容,覺得上課無聊的人才會傳小紙條。所以不能讓孩子從小養成這種壞習慣。只有讓孩子提高注意力才能在課堂上專心聽講。
一、不要輕易打斷孩子
當孩子很專心認真的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只要在旁邊觀看即可。不要發言打亂,或者是指出錯誤。比如孩子正認真地搭積木中,證明他在思考,父母就在一旁觀看即可,千萬別去打擾。如果父母中途打斷會讓孩子精力無法集中,慢慢的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二、讓孩子去犯錯誤
有時候孩子做一件事,父母在一旁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會立刻打斷孩子,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久而久之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影響。這會給孩子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做什麼都做不好,孩子就會想是不是做得不夠好,要怎麼做才可以。孩子這樣邊想著邊做,注意力自然難以集中。
父母可以放任孩子去犯錯,當孩子最後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父母就可以幫孩子指出錯誤。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學到很多,對自己犯錯誤的方面也會印象深刻。
三、讓孩子從小養成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這件事要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去做,這個時候孩子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可以通過孩子喜歡的東西或喜歡做的事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比如小孩喜歡拼圖,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副卡通拼圖,然後陪孩子一起拼完,拼圖不要買太大的,適中就行。太大的孩子一時半會拼不完,可能就會拼一半丟一半;如果是再大一點,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可以讓他練書法。這樣不僅達到目的,也能提高孩子的書法。
四、父母與孩子交談語言要連貫
父母在和孩子交談時語言要連貫,邏輯要緊密,讓孩子能夠抓住重點。有的時候因為口語習慣,父母和孩子交談都不怎麼抓重點,總是講一大堆,這樣孩子聽久了也就形成了習慣。比如說父母在給孩子下命令時,讓孩子去拿一件東西,一定要說清楚東西長什麼樣,在什麼地方,要去哪才能拿到,拿到後要注意什麼。這樣孩子也不會養成東打一棒子西敲一榔頭的習慣。
五、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古時有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本質上也體現了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第一次是在菜市場附近,整天聽見有人討價還價,孟子學會了如何砍價;第二次是在屠宰場,孟子知道了豬肉的類別和各部分的用途;第三次是學堂,孟子終於能夠心無旁騖的學習。
父母想要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就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這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周圍沒有任何聲音,才能夠專注於書本上,專注於此刻在做的事上面。
孩子集中注意力要從小開始養成,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效率和學習效率。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大腦才能高速運轉,做事才能有條理。如果孩子在上課開小差,那就會很容易屏蔽掉老師的聲音,也就等同於什麼都沒聽見。如果注意力集中,那孩子的耳朵會屏蔽除老師以外的聲音,這也就達到專心聽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