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中國美術館巨大梧桐樹下,陽光充足,我們在此就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專訪了開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蔡金青女士,她說:「人類對待自然應有的態度是,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學習與自然和諧共生。就像開雲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先生說的,奢侈品行業與可持續發展俱為一體。二者不是兩件事。奢侈品就該是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奢侈品代表著人類超乎尋常的創造力以及追求完美的能力,也被賦予了情感和精神的追求,應該更接近我們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此外,古語云「美成在久」,出自《莊子·人間世》,世間美好都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可持續發展也一樣,需要全行業甚至跨行業聯合在一起,攜起手來持久地朝著共同目標去奮進。
地球,這顆璀璨的藍色星球,其處境正變得舉步維艱,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不得不承認,其中的原因有著人類的「進步」對地球造成的損傷。我們總說拯救地球,其實不然,有著46億歲的地球,不知道毀滅過多少物種,可地球照樣在轉動。所以,應該是人類在拯救自己。早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給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些年來,聯合國也一直在提倡可持續發展,如今,可持續發展這個理念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之中。
作為全球高端精品集團的開雲集團(KERING)就倡導可持續及負責任的商業模式,立志打造奢侈品行業的美好明天。2017年,開雲集團推出了「2025可持續發展戰略」,就相關戰略,開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蔡金青女士總結出了三個關鍵詞:關愛、合作、創新。
第一,關愛地球、關注氣候變化及關心自然資源,關注生物多樣性等等。第二,必須通過合作的方式才能去完成,需要加強行業整體合作,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及當地社區。第三,推動創新發展,促使品牌及行業長久繁榮。因為可持續發展不是說簡單地回到原始生活狀態,而是用一種科學的態度,達到發展跟保護自然的一個平衡,要做到這點必須要用現代的理念跟科技手段,用創新方案去解決實際問題。
可喜的是,開雲在宣布「2025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三年後,也就是今年1月,集團發布了該戰略的「進展報告」,其成績令人鼓舞。數據顯示,在關愛地球方面,2015至2018年環境損益降低了14%,在實現2025年降低40% 既定目標的軌道上穩步前進;開雲有望實現基於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減少50%的碳排放量(2015至2018年間減少了36%);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範圍的使用率達到67%,其中在超過7個國家的使用率為100%;珠寶及腕錶業100%使用道德黃金;關鍵原材料來源追溯率達到88%,計劃到2025年實現100%的追溯率。
在行業合作方面,開雲與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攜手創建了首個完全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和奢侈品時尚的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2019年,開雲集團通過與清華大學合作,將這一公開課程帶到了中國。為了將「可持續創新」的理念深入下一代心中,開雲集團與法國時裝學院共同設立了「IFM - 開雲集團可持續講座教授」一職,這意味著,學生們可以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有360度的全面理解,並在未來以專業人士的身份參與行業的轉型。
在推動創新方面,創立了開雲可持續創新「K Generation獎項」;為制表及珠寶業務建立了可持續創新實驗室(SIL),並擴大了開雲材料創新實驗室(MIL)的規模,為設計團隊提供3800餘種可持續面料的支持;還發起《時尚業環境保護協議書》,召集時尚界和紡織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圍繞關鍵環境問題展開討論。目前共有67家公司代表約250個品牌籤署了協議書,佔行業規模的35%左右。
蔡金青
蔡金青於1993年加入紐約一家戰略諮詢公司。她隨後移居香港,加入重點關注傳媒及娛樂業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k1 Ventures和Lark International EntertainmentLimited。2002年,她在北京與夥伴聯合創立了一家公關公司——新盟國際顧問公司(New Alliance ConsultingInternational),成功參與舉辦博鰲亞洲論壇開幕首屆年會。2005年,蔡女士成為博然思維(Brunswick)北京公司創始合伙人。2012年,蔡女士加入知名拍賣公司佳士得,擔任佳士得中國的首任董事總經理。她於2014年被任命為佳士得中國區總裁,於2016年被任命為中國區主席。
此外,蔡金青是紐約愛樂樂團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美麗中國(Teach forChina)的董事會成員。「美麗中國」是一家關注中國教育不平等問題的非營利組織。除擔任開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之外,蔡女士同時擔任佳士得亞洲諮詢委員會主席一職。
Q -《北京青年》周刊
A -蔡金青
中國是開啟可持續發展方案的
關鍵鑰匙
Q 您最早接觸可持續發展理念大概是什麼時候?哪些人或事帶給您這方面的影響比較多?
A 我接觸這種意識還是很早的。我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就認識一些學生物的好朋友,比如有呂植教授,從那時候就知道要保護環境。一開始只是說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熊貓,後來是保護棲息地,再後來是保護社區,一方面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時也要保證當地社區人民的正常生活。我一直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趣,因為我喜歡大自然,大自然給了我們生存的空間,還給了我們生生不息的精神,我能從中受到很多啟迪。後來,接觸到可持續發展相關自然保護組織是2002年,我從美國回到北京,組織博鰲論壇年會,認識了張醒生,他後來加入了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再後來,還認識了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保爾森先生,他也是一直鼓勵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倡導者。我也是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現在能夠在開雲集團來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是非常榮幸的,這也是開雲集團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它在可持續方面有著強大的決心和誠意,又做出了不小的成果。我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有一種自豪感。
開雲集團可持續發展視覺大片
Q 您負責大中華區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在推行過程中,都有哪些挑戰?
A 開雲集團踐行可持續發展策略不是簡單地喊口號,而是真正地成為企業責任的一部分,從根本上把可持續理念深入企業的各個神經末梢,植入到商業模式中。這是一整套體系,與全產業鏈都相關,它關乎到從原材料供應商到生產過程再到門店,然後到消費者,涉及很多利益相關方,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化工程。在中國開展工作,我們同樣希望是科學的、深入的、系統的方式去完成,這都具有挑戰性。我們更是希望在中國能夠真正地引領消費者,因為中國已是全球重要的奢侈品市場,2012-2018年間,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增長佔到了全球奢侈品消費增長的一半以上。根據貝恩和麥肯錫的數據,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佔到全球奢侈品市場的40%至45%以上。我們在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不管是對整個行業還是對生態保護,都將會有巨大的正面影響。
另外,中國是全球時尚業供應鏈最為重要的一環,比如在紡織領域,中國紡織業產量佔世界一半,這幾年來,紡織纖維加工量、出口額佔全球比重進一步提高,國際市場佔有率超過世界的三分之一。可持續發展,要從源頭抓起,我們希望紡織企業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對全球同行業都會有巨大的影響。但是,開雲集團是歐洲企業,我們跟中國企業通過什麼方式能夠影響到他們呢?這也是挑戰,於是,我們想到創新這個角度,可持續一定需要創新。這些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創新,能夠以不可匹敵的速度實現大規模的改變,這在其他國家很難達到。所以,我們想以這種可持續創新和整個行業去產生互動連結,這是我們所定位的。從上述這幾個方面,在中國開展可持續課題,是有積極意義的。
Q 所以,您曾經說過,中國將是一個「開啟可持續發展方案的關鍵鑰匙」?
A 是的,但是解鎖需要兩方同時一起才可以,能否找到這把鑰匙,需要合作。如何與中國企業產生連結,我們也做了很多事。2018年,開雲攜手Plug and Play在中國創立了開雲可持續創新「K Generation獎項」,目的在於挖掘大中華區有前景的、具有行業顛覆性的初創企業和技術,並繼續投資於全球各地的初創企業。所以,我們關注4大方面:可替代原材料、綠色供應鏈、新的消費模式與使用模式、循環經濟。這4個方面在中國都有著很廣的基礎,如果能有突破性的進展,能產生飛躍性變化。首屆「K Generation獎項」,大約有100家初創企業報名,篩選以及評獎過程歷經10個月,在此期間我們做了全國路演,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還有香港做了4場主題論壇,這些初創企業也到現場推廣他們的企業商業模式。
2019年10月,首屆「K Generation論壇及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辦,表彰了在紡織產業價值鏈中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的3家中國初創企業 —— 樂象永續科技、上海合源環境科技及飛榴科技。每家企業的特色鮮明,比如樂象永續科技,以自主研發的綠色生態染料為核心,打造綠色循環生態產業鏈,從原材料採購、生態染料製造、印染再到印染後廢棄物處理,開發整套綠色產業鏈循環模式,做到生產汙水100%循環利用,甚至說經過處理後可以變為1類飲用水,印染後固體廢棄物也能變廢為寶。其實,報名的初創企業中也有很多令人興奮的方案,我覺得年輕一代創業者,他們的觀念是非常有前瞻性,不管是理念還是技術,都與世界接軌。此外,對於這個獎項,開雲集團不是簡單地只是給獎金,還邀請3家獲獎企業參觀了開雲集團巴黎總部及開雲旗下品牌總部、阿姆斯特丹Fashion For Good中心,會見了潛在合作夥伴、供應商和投資人,並接受了開雲集團成員和其他行業專家的專業指導。他們還將參觀Plug and Play位於加州矽谷的技術中心總部。
開雲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弗朗索瓦-亨利·皮諾(Fran ois-Henri Pinault)、開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蔡金青和獲獎企業樂象永續科技、上海合源環境科技及飛榴科技創始人合影
Q 您能否舉例說說開雲集團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
A 「2025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穩步推進中,已經走到了中期,按照我們既定的目標,要百分百完成還有距離,那麼,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去突破性地解決一些問題,科技日新月異,是大有可能的。創新也不光是在行業內的,它有時候會跨行業,比如說在農業方面的創新,我們也可能會借鑑過來。開雲集團是非常務實的,我們有很多量化的目標,還自主研發出一個工具,叫環境損益表。我們通過它衡量出我們的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了多大的損害,而且開雲持開放的態度,如果其他企業需要這樣的工具,可以來學習。至於品牌方面,能舉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說皮具,在皮質的加工過程中需要鞣化,傳統上的鞣化會產生重金屬汙染,而且對水能源消耗很大。過去幾年內,Gucci以及Bottega Veneta就改變加工方式,避免使用重金屬。還有以絲綢為例,這是一種戰略性原材料,它是當今最昂貴華麗的面料之一。我們的供應商主要在中國,因為中國市場提供的絲綢質量最高。然後,開雲集團的材料創新實驗室和中國的供應商合作,推出了有機絲綢,並且不斷擴大採購規模,在新品中更多地應用有機絲綢。
開雲集團設計的環境損益表(My EP&L),旨在運用財務指標,衡量經濟活動對環境的潛在影響。用戶登陸小程序後,選擇所使用的產品,能夠查詢「我的環境損益表」
Q 選用環保材料,研發環保新科技,會增加生產成本嗎?會因此提升產品價格嗎?
A 在開雲,可持續發展被視為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投資,而不是額外付出的成本。當初期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項目時,需要投入,假以時日,它反而有助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可持續發展具有商業意義,能促進創意和創新。它不關乎短期的投資回報率,而著重為品牌的長期發展構建生態友好的商業模式。
Q 7月1日開雲集團首次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專項戰略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旨在於2025年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淨正面」影響。推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我們的產業和社會的長期發展有哪些密切相關的東西?在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淨正面」影響這個目標中,開雲集團做了哪些努力?
A 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匱乏,不論是氣候變化還是原材料不足,都持續威脅著我們集團、行業甚至整個社會。所以生物多樣性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尤其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後,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生病了。
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一方面要杜絕做一些事情,不再破壞稀缺資源;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恢復它的可再生資源。開雲集團宣布與「保護國際基金會」聯手啟動了「開雲自然基金:地球100萬公頃土地」。基金會將協助全球有發展前景的再生農業項目,幫助100萬公頃面積的土地恢復再生。我們從開雲環境損益表中分析得知,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是原材料,如皮革、棉花、羊絨和羊毛,所以最終目的是改變時尚業的原材料生產,並推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存的耕作方式。你看,時尚行業與農業都聯繫在一起了,這更加說明,生物多樣性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開雲集團可持續發展視覺大片
開雲集團攜手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
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開雲集團迅速做出反應,在1月28日宣布向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捐贈人民幣750萬元。當時,開雲集團和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協商好,希望把一部分資金用於公共教育,於是開雲與中國本土機構聯合開展分別針對兒童、年輕人、家庭、專業人士的科普教育活動,分別是:「保護野生動物」公益作品徵集活動、「武漢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項目」和「童眼無際」主題繪畫創作這三個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起的「武漢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項目」將撰寫和發布以生物多樣性與公眾健康為主題的自然觀察報告,開展位於武漢市的長江江灘溼地調查、鳥類和植物觀察自然教育活動,帶動更大範圍的公眾群體全面提升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開雲集團希望更多公民是以科學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本質的改變。
「武漢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項目」,開展位於武漢市的長江江灘溼地調查。圖為南荻與蘆葦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樂跋自然
「童眼無際」主題繪畫創作作品:武大一附小蘇若菲《音樂會》
神農架林區愛英樂文化教育中心
文周櫻
編輯韓哈哈
攝影解飛
場地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