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選題是學術論文的首要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關鍵、具有戰略性的意義。選題好,論文不一定好,但論文好,一定要選題好。選題在論文寫作中的作用,不低於四成。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選題這個環節。
論文怎樣選題,是很難說清楚的一個問題。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研究方向,選題都有其特殊性;而且,選題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過基本原則也還是有的。關於選題的基本原則,筆者想強調八個字:下沉到點,點面兼顧。
01.下沉到點
選題一定要凝聚到「點」上,切忌「大而無當,浮泛不實」。寫論文最常犯的毛病,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好選大題目。前些年,據《自然辯證法通訊》編輯部報導,該雜誌經常收到以下題目的文章:《宇宙論》、《宇宙定律》、《世界的本原》、《自然層次原理》、《生命探索》、《論思維》、《辯證法辯證》、《粒子論》等。這樣的題目,一本書寫不完,一輩子研究不好。它們不是一篇論文的題目,而是一個領域,甚至是一個學科!選這種題目做論文,最終都只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為什麼有的人易犯選題大、空、泛的毛病呢?原因是很多的,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人往往缺乏「問題意識」。寫論文、搞科研,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胡適一幅題詞所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面對所研究的對象或經驗事實,應善于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些人就缺少這個功夫。好像一個裁縫,買了面料,剪成一堆各種形狀的東西,放這了,但不知道做什麼衣服,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在科學研究中,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是「科學問題」。即科學前沿中的問題,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它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部分人不明白的問題,是所有人都不明白的問題,科學上還沒搞清楚的問題;同時,也是比較成熟的問題,即有關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比較充分的問題。總之,當我們說選題要「下沉到點」時,這個「點」指的就是科學問題,而且明確到一句話能說清楚,一聽就明白,讓人覺得,對,這個問題是該解決了!
具體來說,「下沉到點」的「點」,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它應該是具有新意的點,就是說,是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研究過了但沒有研究透的,感覺研究透了但是有分歧的,以及應該予以糾正、補充或是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比方說,筆者接觸到的北京大學一位博士生,她的博士論文選了個題目叫「秋石源流研究」。秋石就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春藥,一種含有性激素的藥。它是從人的尿液中通過配方萃取出來的。李約瑟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中國古代26種最重要發明中的一種,也有人讚譽它為「古代藥物化學之花」。但是關於秋石是否真的含有性激素以及有幾種配方的問題,學界至今沒有定論。這個題目,特有新意,學界沒有解決的問題呀!如果解決了,就能引起關注。
它應該是關鍵性的點。關鍵性的即是在學科發展中或者當前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當然如果二者兼具就更好了。一般地,在學科發展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的交叉點上選題是最好的。期刊編輯通常強調選題要亮眼,什麼樣的題目亮眼?就是這樣的題目!學科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不亮眼嗎?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不亮眼嗎?如果二者兼具,就更亮眼了!這也就是通常說的選題「高起點」。選題選細枝末節,做那些內涵貧乏的文章,意義不大,沒有影響。一個學科有待研究的問題就像一棵大樹,彼此有機聯繫,地位不同。有樹葉、樹枝、樹幹、樹根。上哪去選題?樹葉嗎?不,不要到樹葉上去選題,至少得選個樹枝,或者是樹幹,勇氣大一點,經過可行性論證,也可以直奔樹根。這樣的選題,才具有關鍵性。愛因斯坦說得好:「我無法容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專找最薄的部分在最容易鑽孔的地方鑽了很多孔。」
它應該是前景廣闊的點。即有進一步開發的餘地,能夠沿著這個點的方向繼續做下去、做很長時間,甚至夠做一輩子。選這樣的題目就不能隨便拍腦袋了,必須綜合考慮本學科的發展趨勢、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等因素。要把自己的選題置於整個研究領域來考慮,不可孤立地去選題。肯定要選一個點,但這個點不能脫離面,要使所選的點處於一個系列之中。就是說,選題要系列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選題技巧,為什麼呢?它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經濟」。系列化的問題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做完第一個題目就等於為第二個題目鋪平了道路,甚至是做完了一半的工作。如果說,孤立地選題是事倍功半的話,那麼選題系列化就是事半功倍。一般地,凡博士論文選題是沿著碩士論文方向做的,不僅省勁、做得快,而且也容易做得比較好。試想,已經思考了三年的題目再思考三、四年,還能做不好嗎?
02.點面兼顧
選題一定要點面兼顧,把點置於面的整體當中,予以統籌考慮。貫徹點面兼顧原則,除了選題系列化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選點一定要考慮面的恰當性。點不是孤立的,它跟面息息相關,在哪個面即在哪個領域選題,是一個較之選題「下沉到點」更具戰略意義的問題。假如領域沒選好,那麼,要想在這個領域選擇一個前景廣闊的點是很難的。所以,論文選題,還涉及研究領域的選擇,也就是科研方向的選擇問題。
科研方向的選擇,是每一位搞科研的人必定會遇到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科研方向選擇得是否恰當,決定了一個人的學術高度和學術壽命。俗話說,「男怕找錯行,女怕嫁錯郎」,同樣,搞學術研究也千萬別站錯了隊,站錯隊,後果十分嚴重。總之,在選擇研究方向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最容易犯的偏差有三種:
一是變化快。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一個確定的領域。表面看,某些人發表的文章挺多,但若問,此人是搞啥的啊?誰也說不清,包括他本人,這不是一種悲哀嗎?搞學問,一定要搞帶記號的學問,人人都能說得清你是哪方面的專家。有的人喜歡跟著形勢跑,這是膚淺的表現。
二是難度大。選擇的研究領域,所需客觀條件、主觀條件都不具備,怎麼去研究?選的研究方向太難,這在學術圈時有發生。有這樣一位大學教師,他揚言要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結果研究了一輩子,直至退休,事業上一無所成,生活上窮困潦倒。由於選擇研究方向時,對研究方向缺乏清醒的認識,又過高地估價自己,結果很慘。再如,上個世紀70年代末,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跡報導後,吸引了很多人繼續做這項研究。中科院數學所的所長楊樂不斷收到聲稱自己證實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來信,要求予以鑑定。楊樂不勝其擾,為此發表了公開聲明,他說,我建議凡是以哥德巴赫猜想為研究方向的人,退出來吧。為什麼呢?目前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問題的數學工具還沒出現,就是說條件不成熟。當然,上述兩個例子,比較極端。通常情況下,研究方向不至於這麼難,但是較之自己的實力和條件,所選擇的研究方向過難,這個情況還是常見的。
三是自由度低。即所選擇的研究領域大腦不能自由思考,手腳不得伸展。科學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而未知世界充滿了大量偶然因素,各種各樣的困難隨時都可能出現,因此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必須保持自由。
自由,首先是心靈自由,其次是外部自由。心靈自由,是指思想超脫,擺脫名利羈絆,所選方向有可能使人一輩子陷進去出不來了,但就是這樣,毫不動搖。這種做法和上面說的情況不同。上面說的是所選方向過難,不可企及、不自量力。這裡是,難,但經過奮鬥,成功還是有可能的。順便說及,搞學術不可老是寫些小文章、搞點小項目,要做高水平的學術,一定要煉好基本功。正像蓋樓,要想把樓蓋得高一些,地基必須打深、打寬、打牢。其中最當緊的就是要熟讀本學科的經典著作。每個學科都有經典著作,要熟讀經典著作。筆者有句座右銘:「半部論語治天下,十部經典傲學林」,筆者不是主張驕傲,而是說,只要有十部經典著作爛熟於胸,在這個學科的同行面前,就有了底氣。一定要相信這一點。先查一下所在學科的經典著作是什麼,著眼於學科的歷史發展、最新發展和國際視野,找出十本來,然後反覆讀,讀透它!讀透,就是搞清一本書的作者提了什麼問題,怎麼提的,怎麼論證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然後再跟作者辯論,正確評價其長短;最後「接著說」,超越原著,闡發自己的觀點。南懷瑾知名度很高,南懷瑾的功夫就在這裡,他閉關修行了兩三次,躲進山林,隱居起來,啃四書五經。我們不一定隱居,但沉默兩年行不行?不發論文、不做項目,只看書,把經典啃透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間非常值得提倡,筆者積三四十年科研之經驗,有這麼個體會:非淡泊無以明志,無寧靜不能致遠;淡泊、寧靜的實質就是保持心靈自由。
外部自由,首先是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伸到禁區裡去了,意識形態不允許,那就需要再斟酌;其次是指研究的物質條件充分。現在搞社會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的研究,常常有社會調查的問題,沒有經費,寸步難行。另外,許多單位的統計資料不實,還不公開,這個學問沒法做呀,外部條件不行!顯然,這裡所說的「自由度低」,主要是指所選擇的研究領域裡的「外部自由」程度低。
上面,我們對選題要下沉到的點,做了許多限定,諸如要有新意、比較關鍵、有前景等等,那麼,這樣的點怎麼去找呢?沒有捷徑,還是得從讀書、查資料入手。通過系統、全面地查找與自己研究目標相關的資料,摸清研究現狀、發現問題,然後通過所發現諸多問題的比較,找出自己中意的「點」。
強調下沉到點,是不是就反對選擇宏觀題目?不是的,原則上說宏觀的、微觀的都可以選,不過選微觀的比較好一點。特別是年輕人,科研經驗比較少,選微觀的容易些,而且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可以收到以小見大、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論大問題還是小問題都是研究對象本身反映出來的,二者息息相關,密切相聯。小問題做大、做深入,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到大問題、觸及到事物深層的本質。正如讀一首或一組唐詩,譬如杜甫的《羌村三首》吧,對於該詩某一句的理解,可說是一個局部問題,它對於理解杜甫詩的思想和風格或許是一個小問題。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1962年杜甫誕辰1250年之際,山東大學杜甫專家蕭滌非先生連續發表了兩篇小文章,專門辨析《羌村三首》「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一句中「復卻去」的主語是誰的問題。當時,學界有三種觀點:杜甫;嬌兒;杜甫或嬌兒均可。蕭先生主張「杜甫」說。在這兩篇小文章中,他把這個問題辨析得非常透徹,完全靠杜甫詩透露出的信息,一句句地引用。從杜甫孩子的年齡、《羌村三首》的寫作時間、「不離膝」所表現的親熱程度,以及杜甫一貫對孩子的態度等,進行了多方面舉證,最後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他的觀點;同時充分展示了杜甫的匠心獨運和為文風格。蕭先生選用的題目也挺有意思,是《一個小問題,紀念大詩人》。他在文章中這樣說道:「用這樣一個小問題來引念大詩人,原本是不相稱的,但如果通過這一問題的爭論,使我們對詩人那種『細論文』的精神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發揚,那麼對我們學習、研究和批判繼承文學遺產也將不是毫無意義的吧?」你看蕭先生,一位唐代文學研究的權威,他為了論述杜甫「細論文」的精神,竟然選擇了一句杜詩的主語辨析這樣一個小問題。其結果,他對杜甫「細論文」精神的論述,達到了出神入化、感人至深的地步!
既然論文選題選微觀的比較好,為什麼又說選宏觀的也行、原則上是沒有問題的呢?這是因為,選宏觀的題目易於高屋建瓴、統籌全局、直逼根本。特別是,如果一個人有一定的學養、有關的學術積累厚實,選宏觀的題目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選宏觀的題目,必須考慮怎麼去寫。不可面面俱到,要著眼於題目的整體,看哪個地方最關鍵,選擇一個關鍵點,由此入手,向深處開掘。這樣一來,仍然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