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阮演奏家郭曉蒙指導奈洛比學生引航練琴。圖片由中央音樂學院提供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 趙琬微)22歲的奈洛比大學生引航抱著中阮,一邊彈一邊喃喃自語。在他面前的譜臺上,擺放著一份原創的記譜法——不是五線譜也不是簡譜,而是「拼音譜」。
阮,是一種彈撥類中國傳統樂器,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傳西晉名士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由於其廣闊音域和渾厚音色與古典吉他相近,深受年輕人喜愛。
對於來自奈洛比的學生來說,能學習一門樂器十分難得。「一些學生沒有識譜的基礎,全憑記憶力學習,所以我們嘗試用拼音記譜。」中國音樂文化暑期國際研修學院指導老師郭曉蒙說,「引航用三個下午的功夫就學會了《步步高》的中阮指法。」
中國音樂文化暑期國際研修學院匯報演出。圖片由中央音樂學院提供
能夠有這樣驚人的學習效率,得益於引航此前對中國音樂的接觸。他隨口哼唱起「Good Days」《好日子》,還提到《康定情歌》《阿拉木汗》等民歌,這些都是在一位肯亞老師的引導下,在不識譜的情況下用記旋律的方式學會的。正是從這些旋律優美、題材豐富的民歌中,他了解到不少中國地域的特色文化,想親自到中國來看一看。
這位老師就是37歲的肯亞奈洛比大學教師克利斯皮納斯·瓦庫洛。今年暑假,他帶領5名學生一起來到北京,用「口傳心授」的方式學習中國民族樂器。
此前,瓦庫洛曾推薦多位學生利用寒假前往天津師範大學學習民歌。從2010年寒假開始,一批批學生每年都前往天津師範大學,跟隨原東方歌舞團編導、聲樂專家呂仰平學習中文歌曲。
在瓦庫洛多年的推動下,奈洛比大學有一支活躍的合唱團——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中文合唱團。「現在合唱團有54名學生,他們都會唱中國歌曲。」瓦庫洛自豪地說,作為指揮,他帶領學生每周排練,還督促學生學習中文。為了爭取這個來到中國的機會,他們都參加了HSK漢語水平測試。
「中國音樂是很奇妙的,它的不確定性、變化性和連續性讓我著迷。」瓦庫洛說。這次,他率隊來到北京,幾個學生分別選擇了揚琴、中阮等中國樂器入門,他自己也選擇了學習《龍騰虎躍》裡中國大鼓的演奏技法。
「每年8月舉行的肯亞音樂節,是當地最為盛大的國際音樂節。」瓦庫洛告訴記者,他了解到明年的肯亞音樂節上,將開始設立一個新的競賽單元——中國音樂。
這個暑假,在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中國音樂文化暑期國際研修學院中,共有來自5個國家的50餘名師生來到北京,他們中大部分來自當地的音樂學院。從2014年起,這個主題音樂交流體驗活動已持續了四屆,陸續有來自11所大學的一百餘名師生來訪中國。
奈洛比學生在老師幫助下原創的「拼音譜」。新華社記者趙琬微攝影
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博士生何塞·瓦倫特說,三年前,他通過孔子學院開始了解中國民樂,三年後他可以用古箏演奏《硃砂痣》,古箏讓他在音樂裡真正「遇見了」中國。
美國卡爾頓學院的李竑瑞是一名華裔美國人,從小學習鋼琴。「我愛上了二胡,這種樂器有一種特別令人回味的聲音。」
這次,他跟隨胡琴演奏家季節拜師學藝。「這種面對面交流,不僅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欣賞二胡,還帶給我一種力量,給我傳播中國音樂帶來巨大信心。」
加拿大研究生馬修·德沃斯特有一個社交平臺帳號,用於發布自己的融合音樂作品。這次來中國,他想開設一個中文的帳戶,在中國的社交平臺上分享音樂。
「在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我們已經組建了一個融合樂隊——泛太平洋樂隊,其中包括中國的樂器——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