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暗訪看到,在燕僑大廈8樓810室,不少學生在進行面試。記者 羅陽輝 攝
每到暑假,不少學生打算打暑期工鍛鍊自己,但一些非法職業中介卻趁機騙取錢財。記者調查發現,有些中介公司冒充大公司發布虛假招聘信息,騙求職者面試收費辦證辦卡,收錢後工作卻沒了下文。儘管媒體多次揭露類似的暑期工陷阱,但每年依然有大批學生被騙。
「黑中介」到底是如何騙取求職者錢財的?求職者為何容易輕信?對「黑中介」的打擊為何收效甚差?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
陷阱
學生交了錢 工作沒下文
7月7日,讀大二的小孝報料稱,他打算找一份暑期工鍛鍊自己。
7月2日,他在58同城找了一份網管的工作,當時撥打上面的電話,最後約在天河區崗頂百腦匯面試,誰料去了才發現是一家中介公司。小孝稱,當時一名姓楊的工作人員進行面試,但沒問什麼,就要求交260元,說是辦一個工作帳號,並稱工作滿一個月後退還80%的費用,誰知他交了錢後,對方就是沒介紹工作。
「他們當天給了一個網管工作,然後讓我兩天內辦好健康證。按理來說,應該是中介公司談好,我們過去就行,他們卻讓我自己去聯繫老闆。」小孝說,他隨後撥打對方提供的網吧電話,可打了無數次,對方就是不接,這時,他才知道被騙,於是找中介公司投訴退錢,對方竟然各種推脫。
記者發現,該中介公司賣給小孝的工作帳號,其實就是登錄一個叫「廣州工作網」的網站,輸入帳號密碼後,進入內網可看到眾多招聘信息,其中包括新華書店、星巴克等大公司。不過,這些招聘信息「更新時間」一欄都是些毫無意義的數字,諮詢電話也只有微信或郵箱,頁面底部還顯示「預約人數已滿,請選擇其他崗位」。「這樣的網站,和58同城的工作介紹又有什麼區別,交了260元,什麼都沒有。」小孝氣憤地說。
調查
有中介冒充大公司發招聘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職業中介冒充新華書店、星巴克、廣州塔、711便利店等知名大企業發布虛假招聘信息拉人面試。記者網上搜索看到,像新華書店招暑期工的信息每天不定期發布或更新,比如在趕集網上,關於新華書店招暑期工的信息有120多條,但同一崗位,不同招聘信息的薪資卻不一樣。
為此,記者致電廣州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人事部工作人員表示,沒有委託任何一家中介機構招聘,目前只以「廣州市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名義在前程無憂上發布招聘信息,並且是公司直招。星巴克中國客戶熱線工作人員也表示,星巴克發布招聘信息有兩種途徑,一是在星巴克中國官網,二是通過門店掛出。隨後,記者在其官網上並未發現廣州星巴克有招暑期工的信息,目前只招技術人員。
近日,記者撥通了網上一則新華書店招聘信息的聯繫人付小姐的電話,對方只問了一個年齡信息,就讓記者去面試。記者根據簡訊提示,來到燕塘地鐵站附近的燕僑大廈8樓810室,辦公室門口寫著「廣東人才人力資源」,裡面坐滿了學生模樣的人員。相比之前,接待人員顯得更加謹慎。付小姐接待記者後,記者表現出對薪資待遇不滿,之後問其是否要交費,她卻說「什麼什麼費」,之後不再回答。隔壁一名女孩則告知,要交230元辦證,才會介紹工作。
探因
求職者經驗不足容易上當
為何會有那麼多學生陷入暑期工陷阱?對此,在廣州某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工作的陳先生表示,主要問題是求職者經驗不足,容易輕信「黑中介」;還有管理部門執法取證難。陳先生介紹,一家正規的職業中介機構必須在醒目位置懸掛收費公示牌,同時還要有中介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招聘人員也要持證上崗,但很多求職者為了儘快上崗,往往不會主動索要收費憑證,也不會仔細閱讀和保存所謂的「合同」,更不會去查看經營場所內有無懸掛相關證照。
那麼,「黑中介」為什麼會長期違規存在?陳先生直言,制度不完善是根本原因。如果求職者被「黑中介」騙了,之後報警,但由於涉案金額沒有達到「詐騙」標準,且案情性質與詐騙犯罪尚有差距,警方會建議向勞動監察部門求助。但勞動監察部門上門檢查後發現,部分中介公司沒有從事勞務中介必須持有的《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對此也無能為力。因為勞動監察部門只能對持證的中介機構進行處罰,對於無證的「黑中介」,只能向屬地工商行政部門通報,由其按「超限經營」來處理。
主管部門該如何監管職業中介?6月27日,記者向廣州市人社局諮詢,但截至發稿時,仍未得到回覆。
新規
發虛假求職信息最高罰5萬
據了解,今年5月份,《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條例(草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二次會議一審。條例草案針對各種違法招聘行為進行了明確規範。該條例草案對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資質作出明確規定,以鑑別「黑中介」。其中,未經許可擅自設立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各類「黑中介」,擬規定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停止營業;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針對虛假信息,該條例草案明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不得進行下列行為:發布虛假或包含歧視性內容的信息;扣押求職者的身份、學歷等證件或者以抵押、擔保等名義向求職者收取財物;以欺詐、脅迫等方式進行人力資源服務活動;偽造、塗改、出租、買賣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和無合法身份證件的求職者提供人力資源服務;介紹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就業;介紹求職者從事法律、法規禁止從事的職業;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從事業務活動或損害關係人合法權益。
針對上述這些違法行為,擬規定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
提醒
如何辨別招聘信息真假?
一名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老師介紹,學生在網上看到招聘信息後,可撥打114或從招聘企業的官方網站找到企業聯繫電話,向其確認是否有招聘,是否委託其他機構招人,或是否在某網站發布招聘信息。
「就像新華書店,對學生來說是做兼職的最好選擇,但每年新華書店都會澄清,沒有委託其他機構招人,學生打個電話問一下就不會被騙了。」
該老師稱,同一個企業網上發布招聘,如果出現多條信息,而且每條信息的聯繫人和聯繫方式也不一樣,這條招聘信息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刷新,這些基本都是職業中介發布,要謹慎對待。另外,還可從面試地址和招聘企業所在地址辨別,如果兩個地址不一致,也要小心,可能又是陷阱。
記者 羅陽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