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捷潘諾娃對猶太災難記憶之場的建構,以及記憶是為了更好的遺忘

2020-12-22 漠鷹茶館

1、《記憶記憶》:「近幾年最重要的俄語小說」

2020年註定是要記載入歷史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世界陷入了停擺。現如今,中國已經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漩渦,整個社會秩序開始恢復正常,而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依然在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泥沼中掙扎。

2020年出版了許多關於二戰的書籍,也因此有人稱今年為出版的「納粹題材年」。不過二戰是二十世紀人類最重大的悲劇性事件之一,共造成全世界約6000萬人死亡,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全球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桑塔亞那說過:「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當今的國際形勢受疫情的影響,經濟疲軟,種族歧視現象頻出,歐美極端民粹思想有大幅抬頭的趨勢,縱觀歷史,這與二戰前的國際形勢何其相像。

在這個時間點上,重讀歷史,追憶二戰那段時間世界人民承受的苦痛,肯定會讓人更加珍惜當今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記憶記憶》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作者通過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追尋,找尋猶太家族在二十世紀所經歷的過往,展現家族中不同成員迥異的命運,代表家族成員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對歷史,對哲學,對後記憶時代的俄羅斯進行深入的思考。

《記憶記憶》被譽為「近幾年最重要的俄語小說」,被視為是一部解構重構猶太民族的20世紀俄羅斯猶太家族史,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敘述了記憶,時間,與歷史的糾葛。

2、什麼是記憶, 為什麼要記憶

書名叫做《記憶記憶》,十分玄妙。那麼什麼是記憶呢?

記憶處理的並不是一手資料,而是二手資料,從無數的形形色色的個體中提取出來的回憶,形成個體的記憶,進而演變成群體的記憶。從這個來說,記憶並不是可靠的。

但是按照早期柏拉圖的理論來說,回憶是將人出生就具備的知識通過感覺再度記憶起來,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回憶的過程。柏拉圖的理論是一種先天形式的理論結構,記憶是永恆的,不可變更的。

亞里斯多德的《論記憶與回憶》中則認為,記憶既不是感覺也不是判斷,而是當時間流逝後它們的某種狀態或影響。人們不可能在此刻記憶此刻的事物,感覺屬於現在,希冀屬於將來,記憶屬於過去。瑪麗亞·斯捷潘諾娃顯然更贊同這種說法。

《記憶記憶》中提到,在21世紀,技術的發達,影像的存儲,造成了每個人都擁有「不死的存儲器」,人們想銷聲匿跡於社會的監視之外,已經成為一種奢望,而不可再現之物也已不復存在。

這也表明了一種記憶是不確定的,是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就像是柏格森在《意識材料與自由》中提到的「時間綿延」的概念,在《物質與記憶》一書中,綿延的概念就作為了作為記憶與過去的基礎。記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一個確定的過程,人們在以「綿延」的方式經歷著時間,也正在以綿延的方式產生了記憶。

斯捷潘諾娃提到那些猶太家族的歷史,家庭成員的隱秘,都以照片、文字、舊址尋蹤(雖然有的並不太對)的方式展現出來,讓長達多半個世紀的記憶以一種「綿延」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

3、講述猶太家族的歷史是責無旁貸的一件事情

斯捷潘諾娃對家族歷史的追尋的初衷其實非常單純,源自於一種好奇,一種家族中的人難道都如此平凡的好奇心。想必這種心理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只不過斯捷潘諾娃將之落在了行動上。

隨著她的調查,她越來越發現自己家族的不簡單。

既有衛國戰爭中的英雄;

也有與列寧戰友交往密切的長輩;

還有受猶太身份所累受盡苦難的族人;

更有熬到蘇聯解體的前夜毅然決然移民德國的父母。

雖然沒有親歷這些事件,但是在尋訪的過程中,整個家族厚重的歷史讓斯捷潘諾娃感受到了一種責任與壓力。

在書中她寫道:「他們先是被1936年5月5日頒布的一道命令剝奪了擁有和使用自行車的權利,此後不久,連他們自身也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空氣或者煙塵。根據後來追加的一道命令,這些人只能走在街道的陽面,嚴禁走進陰涼。……只要一下到車站的鋼筋混凝土的肚子深處,我心裡立刻就踏實了,終於可以喘口氣,暫時地、徹底地躲進黑暗裡了。……這時我會覺得,一切都發生在早已剝落的過去,在觸手可及的距離。」

在旁觀家族的歷史的時候,隨著探尋的深入,隨著家族情感的升華,斯捷潘諾娃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帶入感,仿佛通過歷史的塵埃,與家族的長輩們心手相牽,那個人就在對面,就在不遠的地方,講述著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發生的罪惡。

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斯捷潘諾娃家族似乎是由女性來主導的,在歷史的鏡頭中,永遠都是女性佔據著C位,似乎男性全都隱藏在女主人的光輝之下。在這種家族的光輝傳女不傳男的傳統下,講述家族歷史的身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斯捷潘諾身上。

另外一方面來說,作為家族中唯一能夠有能力發聲,能夠有機會向外界發聲的人,斯捷潘諾娃講述家族的歷史是責無旁貸的一件事情。

因為「他們中的所有人,活著的或死去的,都不曾被人注目,生活沒有賜予他們任何留下痕跡、被人記憶、置身於聚光燈下的機遇,平凡無奇使他們無法引起普羅大眾的興趣——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是不公平的。」

4、憂傷的「冰人夏綠蒂」

說起平凡的人來,大部分人在歷史上都是默默無聞的,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

但是還有句話叫做「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對於那些在2020年疫情中失去親人的家庭來說如此,對於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飽受迫害的猶太族人來說亦是如此。

600萬被迫害致死的猶太人,就宛如那隨風消散的飛灰一般,悄無聲息。20世紀大量的慘痛記憶,需要回憶來進行反思,需要某種書寫來撫平傷痛。

其實《記憶記憶》封面所提到的瓷娃娃「冰人夏綠蒂」,就代表了時代中那些無聲無息的平凡人,那些註定要作為時代犧牲品的弱者。

斯捷潘諾娃在小攤中看到這種破碎的小瓷娃娃,了解到這些娃娃是由19世紀的德國批量生產的,主要用途是作為貴重物品運輸中的減震墊,防止貴重物品的損壞。也就是說,「冰人夏綠蒂」作為一種犧牲品的特徵是命中注定的。

這個「冰人夏綠蒂」的隱喻從封面開始,一直貫穿了整部書。這個瓷娃娃可以有多種解讀,有多種隱喻。

最主要的第一個隱喻可能就是再說作為廉價的普羅大眾,命運無法自己掌控,就是作為時代的犧牲品而存在的,就好像記憶一樣,經歷時間的磨礪,已經變得破碎不堪,但是又不至於讓其他人完全認不出來。

另外一層的隱喻在於,在二十世紀中受到時代的碾壓,不能倖存的人,就成為了一種一種記憶。引申到2020年,那些在疫情中不幸受到病毒侵害而失去生命的人,同樣在這樣一場全球的自然災難中成為了記憶,成為了過往。

作為有理性的生物,人的本質就是要遺忘過去,展望將來,為延續種族的生命而存活。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過往的,那些已經離開的,只能放入陰暗的空間。於黑暗處,於想念時,將之緬懷。這也是我們保存記憶的一種方式。

另外瓷娃娃「冰人夏綠蒂」在受到碾壓粉碎的過程中,由於承壓不同,損壞的部位也不同,造就了個體千差萬別的記憶碎片。一千個人回憶過去,就會有一千種過往,我們在選取夏洛蒂的同時,也就是在拾取了不同的記憶碎片,得到與其他人不一樣的記憶感受。

斯捷潘諾娃最終選擇了一個相對完整,相對好看的「夏洛蒂」,這也是人的一種本性吧。無論是夏綠蒂,還是記憶,人還是喜歡相對完整一些的物件的。在這種碎與不碎之間,在這種得與不得之間,構成了個人的回憶,進而形成了群體的回憶。

關於「冰人夏綠蒂」的含義,其實都是攤主對斯捷潘諾娃說的。在後來斯捷潘諾娃又提到,其實這種說法既不能證偽,也不能證實。相當於在尋找家族歷史的過程中,回憶碎片有些被重構,有些又被解構。就好比斯捷潘諾娃記憶中家族的成員都非常的平凡,但是實際上他們都很不普通;就好比斯捷潘諾娃在姥爺的院子中緬懷過往,傷感無限,後來卻得知那個地址是朋友弄錯了。

記憶的不可靠性在「冰人夏綠蒂」的身上再一次得以體現。

5、記憶的輪迴,遺忘的宮殿

在《記憶記憶》的前兩部中,斯捷潘諾娃就好像構建了一座記憶之宮殿(或者說是遺忘之宮殿,就像是斯捷潘諾娃在後面所說的,沒有遺忘就沒有回憶),在這個宮殿中,沉寂無比,門窗皆無,思緒如微風一般在宮殿中隨意穿行,掀起那被塵埃覆蓋的過往,

所有被遺忘的,所有被毀滅的,所有無法倖存的,全都存放在這個記憶宮殿中。

這是一座遺忘之城,也是一座記憶的寶庫。

所有無用之物,所有無價之寶,都在這裡進行保存。

那些沉重的苦難之書,上面的自己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變得黯淡,逐漸消失於無形;

那些輕盈之書信,會隨著思緒之微風,去往他們該去的地方。

記憶宮殿中,除了那些沉重的,那些輕盈的,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說話語,無數的話語自黯淡的天空飄灑而下,而後又紛飛,消散……消失在記憶的黑暗之中。

照片是記憶宮殿中的稀罕物,翻看著照片,聽記憶講述那些或是難以理解的,或是感人至深的故事,細細的眼淚在記憶的宮殿中隨風飛舞。

當夜晚來臨,記憶宮殿也迎來了自己最繁華的時刻。

那些新進入宮殿的遺忘之物會沉入水底,而過往的遺忘則浮出海面,盡情展示自己那曾經的榮光。

夢這時候變成了宮殿的主宰,喚活了遺忘之物。

直到月亮沉入海底,夢也隨之隱退,過往的遺忘也重新陷入寂靜,等待下一個喚醒他們的時刻。

直到了第三部,斯捷潘諾娃將家族所有的歷史進行揭曉,將前兩部的謎團加以解密,讀者們從全景來體會整部書的思想,才能體會到這種結構之妙,這種寫法之驚奇。

6、尋找二十世紀的《記憶之場》

斯捷潘諾娃在尋找歷史的記憶過程中,一直在進行一種哲學的思辨,同時也是在個人記憶與群體記憶之間遊走。

群體記憶是有個人記憶組合而形成的,當群體記憶被大眾所接受,那麼某一個個體的記憶已經不重要,相應的歷史真相也已經不再重要,這是一個很詭異的現象。

在皮埃爾·諾拉的《記憶之場》中同樣提到了個人記憶與群體記憶之間的關係。

之前的學者哈布瓦赫認為記憶包含了社會性與集體性,記憶並非純粹的私人領域,人們最私密的記憶也受到群體共同的集體記憶的限定與約束。

皮埃爾·諾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來:「記憶是活生生的,總是有活生生的群體來承載它,它服從記憶與遺忘的辯證規律,處在一種不斷地演進之中,而對自身的演變一無所知,……歷史是對已經消失之物的重構,總是可疑的、不完整的。記憶總是一種當下性的現象,是將我們與永恆的現在聯繫在一起的紐帶,而歷史則代表著過去。」

也就是說,記憶是具有感情色彩, 只容納那些適合於它的事實。記憶是不完整的,也是主觀的,是無間的。

前文所提到的存儲器的死亡記憶,所有的技術發展都將記憶固化,將之圖像化,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模式。當記憶不再流動,當記憶不再綿延,當記憶不再有不確定性,當記憶成為一種公共的確定書寫模式,就會變得有威脅,個體的記憶再也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就像是皮埃爾·諾拉所說的記憶總是可疑的、不完整的,人往往也是通過某種缺失來認出彼此。《記憶記憶》中提到庫茲明小說中的一個情節,姐姐看到新聞影像中去往前線的新兵,她無法從相近的面孔中找出弟弟,卻從一個褲子上的破洞這個細節發現了他。

記憶也是如此,人類面臨的災難各種各樣,記憶不可能完整無缺,破洞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地方,但是我們總會尋找到那個破洞,並且將它安排進回憶中正確的位置。

7、希望每個人都不需要回憶,不需要面對黑暗

科澤勒克在談論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逐漸逝去時說過:「倖存者充滿了個人經驗的當下的過去變成了缺乏個人體驗的純粹的過去……不僅距離感增大了,回憶的質也發生了變化。」

大屠殺是慘痛的,對於個體的創傷也是無法撫平的,每次重大的人類災難,給人類個體都會留下巨大的創傷。近的如2020年的疫情,想必在很多家庭的心靈中,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倖存者在所經歷的事件中是不幸的,但是相對於那些再也無法表達自己感想的人,他們的結局又是幸福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做是新冠的倖存者,每個人在新冠的災難中的個體記憶,形成一種群體的記憶,對過去反思,讓未來警醒。

在《記憶記憶》的最後,斯捷潘諾娃寫道:「冰人夏綠蒂,倖存者種群的代表,就像我的親人——關於他們我所能講述的越少,他們於我便越親近。」

是啊,人只有承受了苦難,只有感受到悲傷,才會回憶過去,才會從記憶中將那段不堪的歷史重演。

納博科夫說過,「我們的存在不過是兩次永恆的黑暗之間一道短暫的光線,與生前所處的黑暗相比,我們更懼怕生活將我們引向的黑暗。」

希望在我們每個人的餘生中,永遠不需要回憶,不需要面對黑暗,尤其是不需要回憶新冠疫情這段灰暗的時光。

相關焦點

  • 南哲思享 | 宋立宏:漢學、猶太身份與大屠殺記憶——對以色列漢學...
    這次不是為了求生,而是為了求知,為了補上失去的學習機會。她沒有去以色列,因為猶太復國主義的代表把以色列宣傳得像是基布茲(Kibbutz)的廚房,而她會在那裡削馬鈴薯皮一直削到死。正是在美國,她開始學中文,「這是一個思想的旅程,一個把我的思緒遠遠帶離梅萊茨和波蘭的旅程。」人聯繫和領會的能力往往取決於創造性地轉化陌生事物的才幹。中國文化在這段旅程中安頓了她的靈魂。
  • 記憶展示一切,屏蔽一切,立此存照 | 風向書單
    於是斯捷潘諾娃寫下了《記憶記憶》這本小說,小說主要由兩條線串起:一條是作者對於舊物,文獻,以及試圖「記憶」的人們——所作的文學和哲學的思辨,另一條則是作者通過尋找家族遺蹟,回溯俄羅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湊出一個猶太家族幾代人生命故事的歷程:他們有的融入宏大敘事,剛滿20歲便犧牲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有的與歷史擦肩而過:參與了20世紀初期的俄國革命,成為俄國第一批「留法學醫女學生
  • 誠品選書Vol.57丨在記憶的應許之地,遙望未來
    對於「記憶」的挖掘,似乎是人類樂此不疲的本能。在對未來的恐懼和對當下的不滿中,從記憶之地裡發掘一點真相、一點經驗,試圖還原和解讀,這構成了層出不窮的家族史、自傳、口述史,也匯聚一條人類社會回溯過往的記憶長河。在這股思潮中,俄羅斯作家斯捷潘諾娃卻以一部30萬字的跨文體小說《記憶記憶》提供了另一種思路:記憶不可追尋,以及,饒過記憶。
  • 「文化記憶」理論的形成和建構
    研究小組建立之初,便召開兩次學術會議討論口傳和書寫。人們當時對「書寫文化」與「記憶文化」加以區分,認為前一種文化藉助文字和文本運作,而後一種則靠記憶和口傳運作。經過兩次學術討論,我們得出結論,文字與記憶不僅不是相對的,而且密切相關。文字不是記憶的對立物,而是記憶的媒介。因此,我們試圖尋找一個能夠涵蓋口傳和書面傳統的概念,最後決定使用「文化記憶」這一概念。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2)再認是否迅速和準確,受許多因素的影響:①間隔時間(長、差);②材料的性質和數量(難、多、差);③原有經驗的鞏固程度(泛化、差);④原有事物與重新出現時的相似程度(低、差);⑤思維活動的積極性(積極幫助再認);⑥個性特徵(場獨立與場依存)。2.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他認為一個人的記憶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特別定製,而是產生於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個人只能在集體的、社會的框架內進行回憶。
  • 複習:記憶遺忘曲線
    遺忘,是人的天性,為了與遺忘對抗,我們才需要複習。問題是,什麼時候覆習效果最好呢? 既然複習是為了對抗遺忘,就不得不說一下遺忘曲線了。 關於記憶遺忘曲線遺忘是學習的天敵,好在遺忘是有規律的。 閒話稍敘人類自開化之初繁衍至今已不知經歷過多少代人,做為大眾一員,我們遇到的問題幾乎都不是什麼新問題。我們的許多問題先輩們早就思考過了,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研究,早就給出了成熟的解決方案,這大概就是智慧的傳承。
  • 關於記憶的遺忘曲線
    下面我們對這兩種記憶方式都分析一下。 一提到用機械記憶的方式來背誦單詞,很多人都會說起「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艾賓浩斯正是用對比各種記憶條件下的「記憶保留」的手段,來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測量遺忘隨時間變化的程度,通過統計和計算,給出了至今被世界公認的遺忘曲線數學公式:b=100k/((logt)c+k)其中b是記憶保留(即上圖遺忘曲線的縱坐標值),t是時間(即上圖橫坐標),k和c是兩個常數;對於他自己的情況以及這次試驗的材料的特點,k=1.48, c=1.25。
  • 人民日報:拯救記憶場所 建構文化認同(組圖)
    這些記憶場所可以是物質的或象徵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例如舉行儀式/慶祝活動/公證契約的場所、聖賢祠、公墓、集市、碼頭、學校、有特殊意義的樹木、有故事的池塘等。  近來,歐洲各國非常關注國家與民族層面上的記憶場所,但同時對普通群體層面的記憶場所缺乏關注,一些地區、城市為了吸引資金與遊客或製造「創新產業」與就業機會,絢麗的藍圖或標準化的商業模式取代了地方性的特色場所。
  •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艾賓浩斯在關於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複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複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複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也是費力不討好的。
  • 遺忘曲線出賣大腦記憶規律,3招斬獲良好記憶效果
    因為我們忽視了記憶最重要的因素:記憶的牢固度問題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人類大腦遺忘的規律,並把這個些規律描繪成一條「遺忘曲線」。我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大腦記憶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
  • 塞巴爾德:用記憶塑造生命,戰勝遺忘的毀滅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塞巴爾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回答可以有無數種,最謹慎的一種猜想是,他會為我們帶來更多記憶。就像他的小說所明示的,塞巴爾德痴迷於歷史,以及歷史的消逝。過往的人、事件和建築物(空間),都無法不在時間的緩慢侵蝕中消失或接近消失,人們於是適時地開始了遺忘,以便更好地生活,塞巴爾德的父親曾在納粹軍隊服役,面對提問時他就總對塞巴爾德說「我不記得了」,而這似乎反倒成為塞巴爾德糾纏過往、並試圖尋回過往之記憶的動力,對他來說:「記憶,即便你壓抑它,它還是會回到你身邊,並塑造你的生命。沒有記憶,不會有任何寫作。」
  • 華師大跨學科工作坊:文化創傷、公共記憶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代表性的比如歷史學對歐洲中世紀共同體的死亡追悼的社會史研究,以霍布斯鮑姆的「傳統的發明」和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概念為代表的近代民族國家集體記憶建構過程為焦點的民族主義起源的研究,以及《記憶之場》的編者皮埃爾·諾拉為代表的通過對集體記憶的表象「記憶之場」的分析,揭示一個社會集團如何表象自身過去的研究。此外,還有大量將個人生活體驗挖掘整理作為同時代史的史料利用的口述歷史研究等。
  • 夜與霧:為了忘卻的記憶
    因此,《夜與霧》達到了雷乃的目的,避免了戰爭紀念片的局限,這類影片的目的性、沒有疑問的含義、即時產生的意義,是其既追尋歷史又將之與過去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產生的結果。相反,影片的開放式結構,以及並非刻意製造的緊張氣氛,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反思的空間。
  • 「嬰兒記憶遺忘」?海馬體新細胞或可清除先前記憶
    海馬體中新生成的神經元似乎對記憶造成了違反常理的影響。圖片來源:Jason Snyder 對於任何想留住記憶的人來說,一組新的腦細胞可能是他們最不需要的東西。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區域)中新生成的神經元能「逐出」先前習得的信息。該研究為弄清人難以回憶起童年記憶的原因提供了線索。
  • 學習方法趣談之記憶策略
    關於記憶,有哪些規律呢?一、艾賓浩斯認為,記憶的過程就是戰勝遺忘的過程,而遺忘是有規律的:在識記後短期內遺忘較多,在過了較長時間間隔後,記憶保持的分量減少了,遺忘的發展也較慢了。二、前攝效應--先學習的材料對後學習的材料的識記和回憶起幹擾作用稱為前攝抑制。後攝效應--後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的保持和回憶起幹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 記憶是基於當下的建構
    記憶內涵,是指「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記憶是人類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發展的奠基石。記憶外延,按照內容分作五種,形象記憶、情景記憶、情緒記憶、語義記憶、動作記憶。按照是否意識到分作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記憶又分作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可以簡單理解為身體記憶和大腦記憶,或者是體驗和知識,比如學遊泳和學知識。被家暴者容易忘記不了,在於軀體記憶,心理傷害記得深刻。記憶還分作三種,瞬時記憶1秒之內,短時記憶1秒和1分之內,長時記憶一分鐘以上。記憶曲線先快後慢的遺忘,成績好的孩子及時複習,先寫作業再玩。
  • 孩子總是遺忘,《記憶法則》幫你,搭建記憶宮殿實現超強記憶
    孩子在小的時候正是開心玩耍的時候,他們不能很好的坐下來去記憶一些東西,並且孩子在不培養記憶力的狀態下每位孩子的記憶東西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只有經過了有效地引導孩子的記憶力才會剛好。如果孩子在接受教育以後還總是容易遺忘的話,家長可以試試「記憶宮殿法」,幫助孩子更好的記憶。
  •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記憶的遺忘是有規律性的
    他為實驗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變量測量方法,解決了對高級心理過程進行量化的問題,發明了一種測量學習和記憶效果的節省法。他建立了第一個與高級的心理過程有關的函數關係,即遺忘曲線。遺忘曲線今天也起作用。記憶研究過程記憶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高級心理過程。舊聯想主義者只從結果中推斷原因,而沒有提供科學的證據。艾賓浩斯突破了馮德認為實驗方法不能用來研究諸如記憶等高級心理過程的禁地。
  • 記憶曲線——遺忘曲線—到底是什麼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了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中豎軸表示記憶程度(用來表示機械記憶的保持程度),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機械學習實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