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詩人中,最會標榜自己能喝酒的,李白說自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和他在我們心目中「詩仙」的形象倒也契合,畢竟人家是詩歌史上最風騷浪蕩的浪漫主義大詩
人,而且人家喝進去的是酒,吐出來的是詩,不會喝酒,成何體統?
李白喝酒上癮,無時無刻不在喝酒。現存詩歌上千首,提到酒的大約有200多首,可以說,李白不在喝酒,就在去喝酒的路上。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賞。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
李白得意時要喝酒,失意時更要喝酒;孤單一個人時得喝酒,去宴會當然也得喝酒;懷人時喝酒,重逢時也喝酒;拜訪別人要喝酒,別人拜訪他也要喝酒。
愛喝酒的人,做夢都想交一個李白這樣的好朋友,一言不合喝喝喝,在酒樓喝喝喝,在家裡喝喝喝,在宮廷喝喝喝,在妓院喝喝喝。
《舊唐書》記載,李白最後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可見,酒就是李白的命,一頓不喝渾身就痒痒。但李白到底能喝多少酒?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但有個人知道,誰?杜甫!杜甫是李白的瘋狂小粉絲,一輩子都愛慕著這位「詩仙」偶像,曾經二人同過床,蓋過同一床被子,基情滿滿。他曾經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提到當時浪跡在詩歌藝術圈的八個偶像級人物的酒量,李白當然赫然在列。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可見,李白一頓酒場完畢,喝一鬥酒不成問題,不但沒問題,而且還能提筆寫詩,一寫還能寫百篇之多,皇帝召見也沒用。瘋狂小粉絲必然用詞略顯浮誇,但「酒中仙」的美譽給了李白,李白肯定也有兩把刷子。姑且,拿一鬥來說事吧,按現在的算法,一鬥酒在大唐朝到底有多少呢?
根據史料記載:「隋開皇以古鬥(經過反覆推算,古鬥之量值近200毫升/升)三升為一升,鬥有大、小之別,唐亦分大、小石制,通用大石制,乃襲開皇制,為古制之三倍。故隋開皇量與唐量每升約為600毫升。」
說人話,就是唐朝量器單位的鬥,有大鬥、小鬥之分,大鬥一鬥相當於現在的6000毫升,小鬥一鬥相當於現在的2000毫升。
咱姑且先拿小鬥來說吧,李白一頓喝一鬥,2000毫升,600毫升的啤酒,3瓶多,才4斤左右的水,很明顯不對大詩仙的脾氣。
按李白這風騷的尿性,有大鬥當然不用小鬥,一頓喝一鬥,一鬥6000毫升,也才10瓶啤酒的量,12斤水。想一下,也不過如此嘛!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小學生,估計也能幹翻李白!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性問題,李白當時喝的是啥酒呢?如果是現在這樣的白酒,像二鍋頭、五糧液啥的,李白要是能喝12斤,那絕對牛逼到上天,全地球60億人民都得服!關鍵就是在唐朝,李白是不可能喝到現在這樣動輒50度的白酒的。
唐朝的時候,釀酒技術還是傳統的壓榨釀酒法,拿穀物糧食或果類等自然發酵,由於酵母菌在酒精濃度達到20%後,很難繼續發酵,所以釀造酒的酒精度大約是在0度至18度之間。也就是說,李白所在的大唐朝,壓根就沒有超過20度的酒,15度以上的也少之又少。
那時候,人們主要喝的酒有這麼幾樣,綠酒、米酒、葡萄酒、菊花酒,還有發酵後只壓榨不蒸餾的清酒,這些酒論酒精濃度,和現在我們對瓶吹的啤酒,其實沒兩樣。
而現在我們喝的白酒叫蒸餾酒,這種技術公認是元朝的時候才引進到我國的,而且剛來的時候,這種白酒也不是上流社會喜歡喝的東西。
當時它的學名叫阿剌吉或哈剌基,是根據阿拉伯語araq而來,因為是用蒸餾技術釀製而成,和以前大家喝的酒相比,酒精濃度高了好多倍,導致早期有記載說它「有大毒」、「飲之則令人透液而死」,所以,當時很少有人喝這玩意。
當時,它還有一個很不雅觀的名字,叫「臭酒」。經常喝的人不是體力勞動者,就是道上混的黑社會,很多河工、苦力,為了禦寒消乏,幹活之前,經常來個二兩。再有就是土匪黑社會,殺人搶劫強姦之前,酒壯慫人膽,也會來個半斤,趁著酒勁,幹它一票。
那麼,問題來了!
李白成天牛逼吹上天,大聲吆喝著「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原來喝得酒還沒勁酒度數高,這牛逼吹得也太單薄。
按李白一頓酒一鬥算下來,大鬥12斤,小鬥4斤,度數10來度,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單挑對瓶吹,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更別說腆著滾圓肚皮的北方大漢了!
這讓滿嘴跑火車的李白情何以堪?求此時李白的心理陰影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