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中,對於跨文化相關理論的考查主要出現在筆試考試應用能力、綜合能力以及面試的中文問答部分,所以對跨文化相關理論的考查是一個絕對的重點。今天小編老師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跨文化交際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文化休克,小編老師將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介紹文化休克。
一 基本情況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由於過去熟悉的文化規則在新的環境中不再適用,這種變化帶來的文化衝突和不適應使人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對於「休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一個醫學名詞,是指一種喪失意識的表現。「文化休克」取了「休克」二字,也就在說明文化適應者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可能會由於文化差異、文化衝突等原因引起文化不適應從而出現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不適應。
文化休克主要發生在旅居海外的人群當中。這裡要說明一下為什麼主要發生在旅居海外的人群中,因為旅居者在海外的生活時間長,能接觸到異文化的各個方面,他們能夠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不一樣。但是一般的旅遊者是不一樣的,外出旅遊時間相對較短,而且是以一個好奇、發現新世界的心態去旅遊,接觸的面相對狹窄,甚至說接觸到的只是異文化中好的一面,所以一般的旅遊者不太會發生文化休克。當然,如果某個旅遊者真的很不幸,一到某個國家就發生了各種各樣不好的事情,那他可能馬上就會出現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發生的時間一般為第四到第六個月,出現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沮喪階段。
這個時間只是相關教材的說明。對於文化休克發生的時間,小編老師認為是因人而異的。這取決於文化適應者自身的文化適應能力,如語言能力、對異文化的期望值、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本身對異文化的接納、理解能力等。
二 文化休克的表現
感到無助和孤獨;
想念家人和朋友;
煩躁或焦慮;
害怕被欺騙、搶劫或傷害;
強迫性地關注衛生和個人的健康;
過度地認同自己原有的文化;
迴避與他人接觸;
對目的文化採取敵視態度;
身體感到疼痛或不適等
這些都是文化休克的一些具體表現。以上這些表現,是從輕微的文化休克逐漸過渡到嚴重的文化休克。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在一個不同文化中生活時,是否出現過以上的表現,或者說你的表現到了哪一步?
小編老師的一個波蘭學生。她來中國正式開始學漢語前,和家人一起來中國旅遊過幾次,這幾次旅遊讓她對中國、漢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2016年她自己一個人自費來中國學漢語,為期一年。前期她寄宿在一個阿姨家(據說是她爸爸的生意夥伴的媽媽),中國的阿姨為了表示對她的熱烈歡迎,每天都為她準備了大魚大肉,但是,波蘭學生吃素。中國阿姨為了表示自己對波蘭學生的照顧,時時刻刻叮囑她要早點回家,但是來自歐洲的波蘭學生喜歡自由啊。終於在學習漢語第二周的課上,波蘭學生哭了,跟小編老師說這裡的生活和她在波蘭的生活不一樣,她很孤獨、沒有朋友、想回家。大家想想,她的文化休克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對有很多原因,例如:溝通不暢、生活方式的差異、文化的差異、社交方式的改變等原因。
後來在小編老師的漢語課上,小編老師改變了上課的形式。課上在教漢語的同時融合了很多中國有意思的事情,也按照她的興趣點來教學,給她推薦了一些可以交朋友的網站(不是相親網站呀)。還教會她使用了淘寶和支付寶,很快她的注意力也就發生了轉移,所以她文化休克的表現就到了這裡。
當然,文化休克是可以預防的,提前通過各種途徑儘可能多地了解不一樣的文化,做好心理準備,學會目的國的語言等方式都是可以預防的。
以上就是文化休克的相關內容,最後小編老師給大家留兩個問題,兒童容易發生文化休克嗎?什麼叫返鄉休克?
學習「證書考試培訓課程」,可諮詢於老師(微信:yjx150129,1342611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