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龍陵是「山的國度、雨的海洋」。為研究雨的形成以及降雨過程,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登臨全縣降雨量最多的雪山之巔實地觀看。雪山是龍陵的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人跡罕至,臨近山頂更無路所沿,大多行程都是在向著最高峰的方向穿林過箐。徐徐緩行於森林樹木之下,頭頂遮天蔽日的大樹,腳踩落葉盈尺的腐土,烈日當空,光線還是灰暗,涼風習習,自然有陰森恐怖之感。
我戰戰兢兢地穿越於一段陡峭的山坡上,腳前那些殘枝敗葉間,忽然閃出潔白如銀的點點光芒。先是一愣,再定睛一看,是幾朵細碎的小花,一朵朵歪著小頭,花剛好處於盛放期,從莖幹到花蕾整株晶瑩剔透,勾人心魂,美麗極了。它們不像菌類,更不是普通的花草,一叢6朵,株高3至7釐米,莖幹直徑0.6至1釐米。我連忙拿出相機來記錄這從未見過的小精靈。
此行之後,這些細碎的小花始終縈繞著我的思緒,我先後將照片發給多位朋友詢問「是什麼東西?」,都以「太好看了,但不知其名」而告終。我看其單朵花型極像天麻花,但是,天麻花是成串的,這花都是單朵的,不成串,天麻花的晶瑩剔透也不如此花,而此花的花期也比天麻花推遲了兩個多月。又想,高山寒冷花期會推遲,猜測著會不會是未發育完全的野生天麻花呢?
不久,整理相機照片,覺得既然是「無名小花」,自然照片無用,可又覺得花朵實在太美麗可愛不忍刪除,便戀戀不捨地留存了一張。時至10月中旬,好友餘義火忽然告訴我:「網上見過了,這是幽靈蘭」,我連忙上網查詢比對,果然如是。知其名後,我又查閱了很多資料,隨著對其認識的不斷加深,我們都很想擇時登山再將其尋。
幽靈蘭,學名水晶蘭,別稱夢蘭花、水蘭草,屬於真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鹿蹄草科,水晶蘭屬,有「美麗之精靈、脆弱無城府」之「花語」。
這麼說,水晶蘭既不是蘭花也不是蕈類,它屬於鹿蹄草科植物。它全身沒有葉綠素,從不進行光合作用,是靠著腐爛的植物來獲得養分,因此也被稱為「死亡之花」。它的花朵在陰暗潮溼的地區顯出晶瑩潔白的身影,有若水晶狀的菸鬥,微微下垂的花朵單生於植株的頂端,在幽暗處發出誘人的白色亮光,引人駐足欣賞,是傳說中「來自陰間的植物」。它獨特的習性和神奇的外形,使其在武俠傳奇中常以「幽靈之花」的形象出現。它要麼被神化成能夠起死回生的仙草,要麼被視為具有靈異力量、可以無形中致人斃命的邪物,甚至它的幽香也被描寫得令人毛骨悚然,難怪它被人們稱作「幽靈草」「夢蘭花」。其實,水晶蘭既沒有回天的魔力,也不會傷人致命。
由於水晶蘭屬於寄生植物,它的種子異常微小,幾乎沒有任何營養物質,且根部完全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上,這種生物特性使得水晶蘭只適宜於山林間陰涼潮溼、多腐殖質的特定氣候環境,依靠特殊的菌體方能生存。因此,水晶蘭並不適合人工栽培,想要一睹水晶蘭的芳容,還得去自然山林為妙。專家提醒人們:若在野外看到這種植物時,一定要注意保護,不要隨意採摘。
今年五月,被幽靈蘭照片吸引的好友餘義火邀我同去雪山探訪幽靈蘭之芳容。我雖然對再遇見這種「神出鬼沒」的東西不抱希望,但也依然欣然前往。老天不負有心人,在距離去年發現點100多米處,依然是遮天蔽日的大樹下,依然是落葉盈尺的腐土上,遇見了仰慕已久、思念一年的幽靈蘭。這叢幽靈蘭比去年那叢更多,達21株,植株更粗實旺盛,正處花苞期(時間應該比去年早了一個多月),株高3至9釐米,莖幹直徑0.7至1.5釐米。發現它時,花塘腐葉黑壤已有明顯被禽類搜啄過的新鮮痕跡,大半數植株東倒西歪,個別植株被外力損傷,出現萎蔫斑點,估計是鳥類將其誤當食物搜啄破壞過,加之近幾日這兒沒有雨水浸洗,幽靈蘭晶瑩剔透潔淨玉白的面容也不如去年。我倆仔細觀察留影,對歪斜植株進行小心扶正培土,然後作別。也不知那柔弱的身軀是否還能成活?也不知它是否還會再遭禽類的侵襲?也不知它是否還能茁壯成長?幻想著既然在這兒能相遇,去年初見之地也當還有遇。
再到去年發現地時,卻望穿秋眼也未曾再見。是否是時間未到還沒長出來?還是剛才那株就是去年那株像雞樅一樣搬的「新家」呢?諸多疑問縈繞於心,真靈驗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句話,以及幽靈蘭來無影去無蹤的神奇的「幽靈特性」。
幽靈蘭的高貴雅潔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國人認識,《屈原·離騷》裡就有「時暖暖其將罷兮,結幽蘭以延佇」的詩句,意思是:天色昏暗,一天將要過去,我與空谷幽蘭結伴,秉持直立挺拔、出淤泥而不染的個性。他想表達的可能是,我雖然漸漸變老了,但是一生也像幽蘭一樣的清雅與高潔。
幽靈蘭是潔淨高雅的植物,雪山的神聖才能滋生幽靈蘭。而我兩次進入這座神山都有意外驚喜,這次不僅如願以償遇見了幽靈蘭,還邂逅了碩果纍纍、直徑達40多釐米,難得一見的巨樹苦黃蓮(學名:十大功勞);也遇見了正值鮮花怒放期,滿樹如蝴蝶翩翩翻飛的眼斑貝母蘭(石斛類)。諸多珍稀植物的同時呈現,特別是幽靈蘭這種對環境要求極高的植物的出現,既是對龍陵野生植物保護成績的肯定,又為進一步研究龍陵植物多樣性提供了素材。
本刊特約撰稿人 李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