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描述一個事實,新聞系畢業還不行,得中文系神話專業畢業。
遺憾我不是神話專業畢業的。
儘量把上海鼠年第一個日光碟,按照傳播規律,和普通公眾興趣,表述如下:
均價11.19萬元的160套碧雲尊邸在開盤24小時內全部成交,成為2020年上海第一個日光碟。
交付了26.88億元保證金之後,448組客戶圍獵160套1800-7600萬元豪宅,上周排隊認籌的,果然都是真身。
昨晨選房頭15分鐘內,3個上海人,1個浙江人,1個河南人下單,看中的都是3000萬以上產品,頭5套成交房源總價2.5億元。選碧雲豪宅,真是快過挑菜。
排隊認籌1800萬以上豪宅曾發生肢體衝突。開發商提醒,該住宅直銷絕無中介,如有此類情況請立即報警。
好吧,今日房產觀察既不想炒作樓市,也不是發軟文的地方。只想看樓市八卦的讀者,看到這裡可以打住了,網絡上去搜搜看「神話專業」作者的細節披露吧。
以下的個案調研比較嚴肅,閱讀乏味,讀者慎入。
碧雲的豪宅誰在買
從排隊照片看,購房人群普遍比較年輕。
從案場分析看,對本區域十分熟悉的人群,比例很高。
我嘗試通過公開資訊,做一點補充分析。
在總共448組認籌客戶中,上海本地籍客戶有146組,連同12家上海註冊企業,支持碧雲豪宅日光的本地力量,佔有35.7%的權重。土著上海人實力首屈一指。
那麼剩下的力量最有實力的購買人群來自哪裡呢?
數據告訴我們,有56組客戶來自浙江,50組客戶來自江蘇。上海果真就是長三角龍頭城市,與上世紀20-50年代的移民歷史一致,浙江和江蘇兩個鄰省,因為地理接近、語言相通,目前成為移民上海的主力。
偏偏,江浙兩省都是GDP大省,以民營經濟繁榮著稱,還與上海有千絲萬縷的親緣,在這座城市買一套好住宅,這不就是長三角一體化本來的面目嗎?
大家一定會問,拿了600萬認籌金去排隊的客戶,還有些誰?
我告訴你,你想得到的全國各個省份,除了西藏沒發現,其他全部都有了,新疆、寧夏、吉林、黑龍江、海南、貴州、廣東、湖北、湖南、山西、陝西都有,比如河南籍的客戶有11組,四川籍的客戶有9組。
提醒大家的是,在上海買房的異地人士,必須在上海交過5年以上的社保,這麼高的門檻,還有這麼多買豪宅合格人士,上海灘真的是臥虎藏龍啊。
這個事實,也提醒所有上海人,上海已經是全國人民的上海,不要試圖再用狹隘的地域觀念,去推理一些事情。拿著外地的身份證,卻已經久居上海,擁有上海的買房資格,擁有足夠多的財富。所以,這些人安家碧雲,是合理的。
為何不便宜還日光
我們轉一個維度。上海這個日光碟是不是定價太便宜了?坦白說,上海業內諸多資深專家都覺得均價11.19萬元/平米,不是一個低估的預售價。
我曾經和著名的博主顧夢書女士打了一個賭,說未必這個案子會日光。此前兩個呼聲很高的濱江樓盤,在認籌客戶遠遠高於可售套數的情況下,不是都沒有日光嗎?
就在該項目一路之隔,純正碧雲社區但是被其他開發商開發的兩個項目--維詩凱亞、世茂湖濱,都有品相相當良好的低密度二手房,單價大致在8.5萬元/平米左右,這個價錢要比新盤整整低25%,為啥一定要買新盤呢?
但是結果證明我錯了。在上海,新盤就是賣得比二手房好。因為上海永未建成,所以上海開發商始終在導入一系列國際大宅的範式。正是這些不斷更新的範式,吸引了追求更高、更新的新一代上海人。
既然房住不炒,房票珍貴,還不差錢,幹嘛要忍受更早建成小區的二手房呢?
這意味著在上海市場價格體系更進一步放開之後,豪宅買家,有很大可能,為新作品的一草一木和所謂嶄新的感覺,支付遠比估值更多的價格。
奢侈品,LV如是,愛馬仕如是。豪宅也許亦如是。
那麼,猜著預售審批價造產品,也許就是不對的。碧雲經驗證明,要對著市場需求造產品。
強烈建議稀缺地段的好地,在拍賣的時候,就明確申明未來不設銷售限價。這本來就不是基礎民生產品,和民生錯誤捆綁的結果,是促使開發商對不住這一方土地啊。
樓市缺老外正常嗎
在碧雲豪宅的購買人群中,我只看到9個持護照認籌者,也許真正的老外,只有一家人。不管是1還是9,面對448而言,都只佔極小的百分比。
如果這個情況發生在其他區域,都還算正常,但是這個認購者結構發生在碧雲,多少還是有點遺憾的。
因為碧雲,雲集著最多的跨國企業高管,雲集著最多的國際學校。一個紅綠燈都長得有點像外國,一個家樂福滿眼老外的地方,多年沒有一丁點供應量,好不容易出了一個產品,卻基本沒有太多外籍人士下手,這件事情,與開發商無關,卻值得我們思考。
我只知道所謂的國際都市,至少有5%以上的國際居民,倫敦、紐約、巴黎、香港都是這樣的。至少在當地最成熟的地段,眾多國際人士下手買住宅是常態。
上海是奔向國際城市方向嗎?
上海的老外哪裡去了?
上海要不要吸引老外買房安家?
為啥上海的豪宅單價在走高,而租給老外的豪宅卻租金在下滑呢?
評論員只掌握有限的公開信息,把問題留給更多聰明的讀者去思考吧。
碧雲尊邸首日選房,160套只剩5套
點「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