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74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前幾日朋友圈有位媽媽發了條說說;:「越大越不聽話,說了不能碰,偏要做... ...」
配圖是碎了滿地的馬克杯,有人留言到:「我家孩子也是的,說了不能做的事,做起來可帶勁了,還是小時候好帶。」
為什麼家長覺得孩子小時候好帶?
因為孩子在襁褓的時候你能隨意「控制」,然而孩子一旦有了自主活動能力與意識,那家長就開始頭疼了,意味著孩子有能力唱反調。
你不讓他看電視,他偏要看;
你不許他玩遊戲,他哭著吵著要玩。;
你不許他觸碰危險的物品,他偏要去碰。;
你不許他太晚睡覺,他偏偏要折騰到你崩潰才歇
... ...
怎麼樣,這些令各位家長「聞風喪膽」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而有些行為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生的。於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為父母口中的高頻詞,而被語言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會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為養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
實在忍不住最後都要大發脾氣,孩子怕打才聽從安排。可只能管一下子,第二天又是這樣。
到最後我們發現這個真相:大人越禁止,孩子越想要。
1
家長的禁止
它更像是一種引誘!
很多家長糾結為什麼我命令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他要還做?
我們來做個小實驗:現在你可以給自己的腿下個禁止動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種特別想動的衝動?看看你能堅持多長時間,期間有哪些感受?(像極了當年站軍姿時,內心躁動的自己)
通過這個實驗大家應該可以體驗到禁止創造出的反作用力,禁止本身就是控制的一種表現,而人是自然而然地想要突破限制。
顯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實它更像是一種引誘。
家長們一定要清楚,你一次次禁止孩子做某件事,其實這是一種強烈的暗示,在心理學上,這是典型的強化動作。
舉個慄子,
「你不要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快去寫作業。」;
「寶貝乖,我們寫完作業就去玩,好不好」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隨意說的話其實都是在暗示玩遊戲比寫作業好,很多家長卻幾乎每天都在強化這一件事情。
正印證了那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另外,禁止會激發好奇心,促使人滿足心理價值。
前段時間,聽說一套西方人寫的心理學類書曾經是禁書,中文版發行了,我一聽禁書,立刻激發了好奇心,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想要一睹為快的願望。於是,急不可耐地當天就下了單,滿足了好奇心,創造了一種超越閱讀普通書籍的心理價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天生好奇的兒童呢?
禁止往往傳遞了一個潛在信息,即人的本性是喜歡的,但是,出於不同的考慮,要禁止。
最終,這些禁止都像是在引誘我們做嘗試。
2
也許孩子只是
想要引起你的關注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被得到關注,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曾經有個媽媽來諮詢,自己孩子經常在學校打架,說了一萬次不能打架還是不聽話,問他原因總是低著頭什麼也不說,這位媽媽當時很著急,過了一會一位男士匆忙地走了進來,歉意的對我笑了笑,轉頭對孩子說「又怎麼了?是不是又打架了?」
後來通過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後才得知,原來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時都很忙,幾乎沒有時間關注孩子,所以,明知道打架是被禁止不對的,但是當他發現一旦自己打架後父母就會放下所有事情來到自己身邊時,他選擇一直去做。
他只想和爸爸媽媽多待一會。
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對你一直禁止做的事非要去做時,先自查一下是不是缺少對孩子的關注了。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弱小的一方,而他們又極其渴望得到父母的平等待遇,得到父母的認同。
我們家長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這個你不行,不能做?」
記得前幾天有一個大件快遞在菜鳥驛站,帶著娃一起去拿。孩子非要自己抱著箱子回家,因為擔心傷到孩子,也就不允許他坐,結果他抱著箱子死也不動,大聲說著我可以。
同樣是反抗禁止,原因卻有很多,只有搞清楚真正原因,我們才能解決問題。
3
找到孩子的真實需求
才能引導他做出爸媽想要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時,家長不要抓著不放,一味地逼著孩子去改,要求他聽話。
不妨先搞清楚產生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
正如上面的例子,也許是因為孩子想要你的陪伴,也許是想要得到你的認可,也許只是好奇心...
如果只是禁止,沒有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也沒有讓孩子明白你的心意,那孩子肯定不會聽你的。
但,家長也要注意如果孩子年紀太小,他們未必能說清楚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所以陪伴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與小孩溝通,努力了解他們的感受,幫助孩子說清他們的觀點和訴求,並且把道理用最簡單的語言講清楚,孩子們就極可能順著你的指引,到達爸媽想要他們到達的境地。
4
接納與理解
有心理分析師說孩子要經歷幾次真正的「叛離」,才能真正長大。
為什麼說孩子小的時候好帶。因為孩子會聽父母的安排,這符合父母的期待。
但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行為期望不可能總是能保持一致。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由我們帶來這個世上,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能代表他們。
等孩子有了自己想法後,自我意識覺醒後,就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走。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理解,而不是忽視和禁止。
孩子愛哭鬧,說「不許哭」很容易,孩子嚇一嚇,也許會聽話,但可以在內心多反問幾遍:
是因為被忽視了嗎?
還是自理能力不夠?
被忽視了,就多關懷。
害怕與別人相處,就越多給點鼓勵。
自理能力或學習能力不夠,那就多進行引導加訓練。
擁有一個接納理解自己的父母,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
5
多給正面引導,而不是負面暗示
想要禁止孩子某個行為的時候,說「不」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至少它應該是我們最後的選擇。
正面管教中強調,在家庭教育中,要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他錯誤的行為。
所以,我們可以將不可以這麼做,改為可以怎麼做。
因為你說不行、不許的時候,孩子也許就聽到了後面的詞,而那個不字被自動過濾了。
不許打人,可以變成,動手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可以用嘴說。
用正確的行為去代替錯誤的,就是要嘗試著把「不」語言轉化為正面語言。
沒有人天生就是做父母的,很多人也都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我們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不得不直面育兒路上的坎坷,不得不升級自己的認知,設法學會更好地與孩子相處。
所以,教育真的需要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