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探索如何寫作,因為這是我的工作,而我的基礎並不好。
起初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以為寫好文章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所以要把中國古代的典籍都學一遍。也許這樣做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項目的周期太長,很可能因為毅力不夠而無法自圓其說。好歹我算是大略看完了。不過對我寫作的幫助並不大。其他方面的收穫還是有的。
於是又換了一種更急功近利的方法,直接學習範文的寫作。孔子老人家說過,要叩其兩端而取其中,我這也算是其中一種吧。
我覺得第二種方法的收穫會更大,也更容易操作。因為寫作固定格式的文章,並非取決於個人素養的深厚程度,而更多取決於對材料的收集和處理。
有時候很難想像,萬字長文怎麼才能寫出來,尤其是報章上的文章,寫這麼長,有人看嗎?同樣的一個話題,明明可以1000字說明白。同樣的話題,已經翻來覆去說過好多遍了,還能怎麼寫出新意?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把最近的一篇萬字文章學習了一遍。學完之後發現,要寫出這樣的文章,關鍵還在於言之有物。
要做到言之有物,就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最簡單的包括一些重要人物、專家學者、媒體報導的觀點和重要言論。
這是第一步。光有素材還不能叫言之有物,第二步就是把這些素材串起來。這是目前我還沒弄明白的一個步驟。這麼多素材,如何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它們用出來?文章的邏輯很重要。這個邏輯,是言之有物的最重要的部分。擺道理,講事實。這個邏輯,就屬於擺道理的部分,起承轉合,幾個部分都不能少。
在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起的部分就是破題。承的部分主要介紹概念由來,轉的部分分析對兩國關係的影響,對全球格局的影響兩個部分,合的部分主要是講出路和解決方案,包括最後一部分小結。
有了這個大邏輯,才能言之有物,是真正要論證清楚一個問題。接下來就是對素材的準確運用,尤其要注意夾敘夾議,要把每個素材的用意點出來。除了把素材運用好,讓一篇文章提神的還有修辭方式,讓文章更提氣。
學習別人的文章,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會簡單很多。真的自己來寫這樣一篇文章,還是會很難。要學會寫作,可以從照貓畫虎開始學,多思考,勤練習。
想到很重要的一點。聽一位資深前輩說,經常有編輯找他寫一段文字,說這樣的短文,您應該2隨手就能寫好。但這位前輩聽了總是很惶恐。他認為,任何的文字都很難寫,都很慎重,很敬畏,希望時間越寬裕越好,這樣才能有好的構思,好的行文。而且文字越短越見功力。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如果寫得不好,多花點時間總是可以的。
這篇流水帳就是沒花時間,所以只能寫成這樣。僅當是練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