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昭 採訪對象供圖 (下同) 俞智瀚是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於2018年9月參軍入伍。此時,他正在抗洪一線。「月亮快睡吧,洪水快退吧!」這一天,俞智瀚的父親將這句話落在朋友圈的最後,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兒子的背影。記者從復旦獲悉,與俞智瀚父親有著同樣惦念的,還有另外六個家庭。他們的孩子均是復旦學子,又同是部隊戰士,是家裡的寶貝,又在安徽巢湖抗洪搶險一線,與戰友們一起守護著成千上萬個家庭。七名復旦學子身披戎裝,正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前往巢湖前,俞智瀚只跟父母隱約提過一句「可能要去抗洪」。因這一句話,他的父母對所有抗洪報導都格外關注。看到兒子出鏡的視頻只是一次偶然,兩人被救生衣上的話吸引,緊接著看到了兒子的名字。俞智瀚母親一下子哭了出來,「為他自豪,又為他擔憂。」 視頻裡的俞智瀚只露出背影,橘色的救生衣上寫著「月亮不睡我不睡,洪水不退我不回!」這位年輕的「老」兵說,在距離退伍不到二個月的時間裡,能夠站在抗洪搶險一線,是他「一輩子的榮耀」。首戰胡光村、突擊三河段、加固巢湖堤、星夜劉河壩、決勝同大圩,他與戰友們風雨無阻、日夜兼程,與時間賽跑、與洪魔較量。
圖說:俞智瀚的橘色救生衣上寫著「月亮不睡我不睡,洪水不退我不回!」 7月25日晚十點半,巢湖水位告急,急需加固大堤。俞智瀚與兩位戰友衝入泥濘地,徹夜填裝泥袋200餘袋,冒雨把重達36公斤的彩條布抗在身上,往返距離累計達3000餘米。 「眼裡只有大堤,心裡只有任務。」時光稍縱即逝,穿著軍裝的每一刻對他而言都彌足珍貴,俞智瀚立志站好每一班崗,完成好每次任務,時刻給這身軍裝爭光添彩。 核科學與技術系2017級本科生劉代能所在的隊伍,是第一批馳援安徽巢湖地域的抗洪搶險部隊。經歷八個多小時車程,7月23日凌晨一點半,隊伍逼近危險的巢湖大壩。當時,雨水已漫至與大壩持平,大壩外側已出現塌方。 不能讓塌方處再擴大!劉代能和戰友們迅速穿過橋洞,摸黑走到大壩近處,排成一條流水線,「嘿咻嘿咻」裝沙袋,「嘿咻嘿咻」扛沙袋,「嘿咻嘿咻」壘沙袋,直到天破曉。軍裝被汗水浸透,全身上下針扎般酸痛。 「沙袋沉重,也要咬牙抗住,因為堤壩背後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人民子弟兵的肩膀硬,扛得住」,「世界還在與病魔戰鬥,武漢保衛戰結束不久,我們國家又投入到抗洪的戰鬥中。」劉代能如此說道,「惟願山河安好,人民無恙。」 數學科學學院2015級本科生張志遠和戰友抬著水泥袋,在泥濘的山坡上艱難行進。這段三百餘米的路程,他已不記得往返過幾次。 這時是晚上九點多,雨停了,滿天繁星,張志遠和戰友剛剛完成大壩維護任務不久,突然接到通知,前去緊急支援友鄰單位。 路被堵塞,合計幾噸重的鋼管與水泥袋,只能依靠人力一趟趟運送至需要的位置。連續奮戰一晝夜,汗如雨下,張志遠緊緊憋著一口氣,絲毫不敢鬆勁。任務完成時,已是凌晨四點。他仰頭望向閃著柔和餘光的繁星,突然想起一年前那個即將完成學業卻仍感迷惘的自己。 「在我迷茫的時候,是部隊這顆最亮的星,給我指引了方向,讓我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很幸運我的青春有穿軍裝的樣子。」張志遠的眼裡映著星光。 此時,在另一個抗洪前線——儘管正值盛夏,浸在近一人深的河水中,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昭的身體仍是不自覺地顫抖。他的身前是愈漲愈高的洪水,身後是眼看堤壩也將難以保護的村莊。 駁船在水中打下木樁後,王昭與戰友需要將鋼管插入其中,再用鐵絲橫綁一根,固定成十字,最後將沙袋壘起一層又一層,以加固堤壩。幾公裡長的大壩,舉目望去都是橙色的海洋,不遠處,獵獵紅旗迎風作響。冷水浸透的軍裝貼在身上,王昭心裡卻很暖。 「未穿這身衣服時我們是學子,穿上這身軍裝我們就是戰士。」王昭說。
圖說:右三為大氣科學與海洋系2017級本科生王耕宇 前些日子,大氣科學與海洋系2017級本科生王耕宇的心情有些低落,隊伍裡參加抗洪任務的名單公示了,上面卻沒有他。於是他三番五次向指導員請戰,終於在名額增加時第一個報上了名。 抵達賑災區的第二天清晨,王耕宇和戰友們登上大壩,在背水面固定滑坡。大壩的近處是一個村莊,村裡的黨員們主動上前,幫助填裝沙袋。「老鄉們年紀都不小,我就招呼戰友過去幫忙裝沙,接過老鄉的鍬後就開始挖。」 腰部肌肉酸痛無比也要保持速度,回過神來才發現手指關節處都已磨爛,王耕宇卻很慶幸:「幸好沒有影響搶險工作。」他和戰友們在大壩和安置區兩頭輾轉,幫老百姓轉移物資時遇見一位老人。老人止住他們幫忙拾掇的動作,眼中閃著淚光,連聲念叨著:「我知道你們受的苦,我心疼你們啊。」 藥學院2017級本科生馬禎成始終記著那個暴雨天。雨從天上潑下來,重重地砸在身上,每走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勁兒。那天,他所在的11人小組,需要對環巢湖大道上近70米的道路進行加固。 「看到肆虐的洪水淹沒了老百姓的家,我會想起自己的家人。」馬禎成已有兩年沒回過家,近一星期沒能打通家裡的電話。家鄉是否也遭遇了洪水?家人們都平安嗎?想到這裡,他更加賣力地搬起沙石袋,他相信,定也有許多人在日夜不息地守護他的家鄉。 那個暴雨天,從上午八點到下午四點,除午飯半小時外,馬禎成與戰友們一刻也沒有休息。 次日,起床號響起後,他遲遲不見戰友起來,連忙上前查看,發現戰友腰部完全失去知覺,在幫助下才能站起來,活動好久才能勉強彎腰。即便如此,戰友仍拒絕休息,堅持繼續去加固大堤。 「我們都是平凡人。」馬禎成說,「可能正是因為堅持,才使我們的工作看上去不平凡。」 建軍節當天,中國語言文學系2015級本科生汪子健以「系傳手藝」向橙衣執甲的所有戰友致敬。他用文字記錄下戰士們在洪水面前的點點滴滴。 不久前,一聲號令,他所在的隊伍長趨八百裡,奔赴已成「懸湖」的巢湖地域遂行抗洪搶險任務。他與戰友奮戰在烈日和暴雨下,填沙袋、固圩堤、運物資,風裡來雨裡去,摸爬滾打一身泥。「是戰鬥員,也是記錄員。」汪子健有個獨特的戰位,「我有幸成為連隊的眼睛。」 汪子健寫下:「當這些迷人的印象在我筆下匯聚成文字,我們的奮鬥也以一種浪漫的形式得以安放。」「我很開心,以這種方式和大家戰鬥在一起。」 復旦大學供稿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整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