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恐怖/驚悚類題材一直是一個雷區。
再加上國內沒有完善的電影分級制度,哪怕是引進國外的片子,數量質量也大打折扣。
近幾年能在熒幕上看到且質量可以的,也只有兩部:《忌日快樂》和《寂靜之地》。
不過,現在是三部了——
《密室逃生》
這部由美國索尼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製片成本僅為900萬美元,現在已經獲得了3500萬美元票房,是北美的票房黑馬。
作為小成本驚悚片,居然也在豆瓣上拿到7.4的評分,這個成績非常不錯了。
雖然演員們都不是歐美熟臉,但主創組合堪稱王中王。
導演亞當·羅比特爾,與風頭正盛的溫子仁是好哥兒們,兩人都是靠拍恐怖片起家,在營造驚悚氣氛方面有獨到之處。
溫子仁的成名作《電鋸驚魂》就有他的出演呦。
製片人則是好萊塢王牌製片人尼爾·H·莫瑞茲,經過他手的作品,一概通通指向一個地方——腎上腺。
如《速度與激情》、《極限特工》、《越獄》。
《密室逃生》北美的分級是PG-13,也就是說只要不是13歲以下的熊孩子就都能看。
沒有大片的血漿,沒有滾動的內臟,也沒有時不時探出頭嚇死人不償命的各類鬼怪,但這100分鐘依舊能讓你的神經經歷一次過山車。
好high呦,感覺人生都達到了高潮。
大家都知道,所謂密室逃脫,就是玩家要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尋找到足夠多的線索,利用推理等手段來逃離困境。
從遊戲到電影,《密室逃生》使用了相類似的情節設計,總而言之,就是要找到鑰匙打開那扇「該死的門」。
影片一開場,就足夠刺激。
一個滿臉傷痕,還瘸了一條腿的男人被困在一間密室裡,周圍的牆面像積木倒塌般不斷砸下。
在這種緊要關頭,小哥依然智商全程在線,一頓操作猛如虎,密碼找到了,也輸進去了,但是門沒開。
眼看著不斷收縮的牆面就要把小哥擠成肉餅了——接著鏡頭一轉,回到了幾天前。
嘖嘖嘖,這個懸念手法玩的真是666。
幾天前,在米諾斯大樓的接待室裡,密室逃脫的遊戲即將展開。
參加這次密室逃生的一共有6個人,分別是:
天才物理少女Zoey,退伍女兵Amanda,黑富帥兼金融精英Joson,頹廢超市理貨員Ben,鬍子大叔Mike,以及密室逃脫遊戲資深玩家Danny。
他們無一例外,全都是被親近的人邀請來參加這個遊戲,同時,贏的人獎金是一萬美元。
如果玩個遊戲說不定能拿一萬美元,老子能玩到他破產——抱著這種「玩玩」的心理,主角們一開始並沒有把這個遊戲當回事。
遇到困難要提示,再不行就棄權不就好了?電腦裡都是這麼玩的!
但沒過多久,他們就意識到,這次是來真的。
待的房間愈來愈熱,溫度迅速飆升,你說是微波爐也好,烤箱也罷,反正不是人待的地方,再晚一秒就要成人肉叉燒包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甚至直接冒出了一團團的火焰。
不對,這不是做叉燒包的步驟,這是火化的步驟啊各位!
好了,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這哪是玩遊戲,這是在玩命啊!
而主角們要順利走出這一關,必須得儘快找夠線索、破譯密碼。至於結果如何,為了保證小夥伴們的觀影體驗,這裡就不劇透了。
烈焰密室才只是開頭,接下來還有寒冰密室、顛倒密室、病房密室、迷幻密室、計時密室。
每一關都是限時解謎,難度係數還越來越高,稍有不慎就小命嗚呼。
這裡必須說說電影密室機關設計之巧妙。
之前提到的六大密室(烈焰、寒冰、顛倒、病房、迷幻、計時),無論是觀感還是多樣性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同類作品,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寒冰密室,零下30度的氣溫,只有一件羽絨服用來輪流取暖,腳下的冰面隨時隨地都有破裂的可能。
顛倒密室,這裡的所有東西都是顛倒的(牛頓他老人家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裡面的東西非常多,隨手一件就可能是解謎的關鍵。
房間裡大聲循環播放著Petula Clark的《Downtown》,每放完一遍,玩家站立的天花板就會掉落一塊,一個不小心,那就是粉身碎骨。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設計場景在經典驚悚片《心慌方》也出現過。
病房密室,這個仿佛就是恐怖片的標配,詭異陰暗的風格與《電鋸驚魂》非常相似。
迷幻密室,牆面是扭曲的黑白紋,成功營造了一種失真的迷幻感。
這部片子的美術設計可能吃飯時多加了不止一個雞腿,太給力了。
最後的計時密室更刺激,牆壁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收縮,讓人想起西班牙同類作品《極限空間》。
隨著密碼門一扇扇被打開,玩家的挑選規則也浮出水面,原來這6個用生命玩遊戲的人,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幸運。
他們都是災難發生時,唯一的倖存者。
比如Zoey是飛機失事,Ben是車禍,Danny是煤氣中毒,而這場遊戲的目的,就是找出那個擁有最大幸運的人。
甚至,所有的機關,都是根據他們的軟肋設計的。每一個場景裡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都顯示著有人正在監視他們。
導演羅比特爾說:「這部電影是關於解謎的,那麼我就讓這些角色本身也變成一個個謎題。」
「災難倖存者」、「創傷後應激障障礙」(PTSD),這兩點在影片進程中不斷不被提及,每一個人物的過往經歷,他們曾經遭受過的創傷,都被一一用閃回鏡頭拉到過去。
人物形象由此逐步豐富了起來,他們不再是遊戲裡符號般的存在,而是充滿各種情緒的活生生的人類,使觀眾產生代入感,影片效果更加出彩。
密室電影脫胎於密室小說,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一般都有著同樣的落腳點——人類的自相殘殺。
由此一來,密室逃脫類作品就成了人性的放大鏡,《心慌方》、《電鋸驚魂》、《八面埋伏》等作品就是先例。
《密室逃生》也不例外。
早早想退出的卻為了同伴犧牲了自己,開始和善有愛的最後卻獨善其身。在密室裡,得志的,落魄的都回到了同一起點——活下去。
而這部影片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密室設計者從一開始就設定了「只有一個贏家」,一步步將一個團隊拆散,讓這6個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能主動犧牲或者自相殘殺。
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謎題電影類似,密室類題材的影片在吸引觀眾上先天就有一種優勢,而《密室求生》將這種優勢發揮到了最大值。
無論是密室場景的美術設計,機關線索的布置,人物形象的充實等方面,都花費了極大的心血。
100分鐘的片長牢牢將觀眾鎖在故事裡,跟隨著主角們一同經歷險境,一同尋找線索,營造出了超一流的沉浸體驗。
想要知道誰才是那個「幸運兒」,不劇透自己去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