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性單親」面面觀)
聽到紐西蘭總理約翰·基決定辭去總理職務的消息時,我正開著車飛奔在去上班的路上,他的演說很簡單,沒有那些空洞的政客說詞,有的只是一個男人真誠想為了親情選擇回歸的願望。
和約翰·基的回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身邊的很多父親們。他們忙於工作,忙於社交,除了拿錢回家外,幾乎沒什麼時間顧及家庭和孩子,更別說孩子的教育和學習了。
現在我們很多家庭都處於一種「假性單親」的狀態,看似家庭完整,父母健全,但是父親總是遠離家庭陪伴,忙於工作社交,孩子的成長過程多是母親陪伴教育。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很多孩子的性格塑造,能力提升受到了很大影響。一個和母親相處久了的孩子,意志容易薄弱,動手能力較差,做事缺乏毅力,不太敢冒險,自我控制力弱,情緒容易不穩定,一些男孩行為上會缺少陽剛之氣,做事拖拖拉拉。一些女孩又會表現的過於柔弱,缺少獨立意識。
家庭教育本來已經如此缺失了,可是男女老師比例失調的學校教育更是給男孩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阻力。當孩子在學校中接受女教師的教育,在家中又接受以母親為主的教育,孩子的性格、觀點、處事方式可能變得女性化,這對男孩而言顯然不利。
關注家庭教育、性別教育的心理學博士李文道先生,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拯救男孩》的書。和拯救男孩同等重要的其實還有對女孩的拯救,父愛缺失的女孩會更容易早熟,青春期會提前到來,會出現早戀等。
父親的角色是力量型的,家庭中父親角色的存在可以帶給孩子榜樣的力量,會讓孩子在一個相對安全篤定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對孩子的管教,父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孩子眼中的父親是集法律、約束力、威嚴、權力於一身的超人,他會指給孩子通向世界的路。可遺憾的是,很多父親都以各種理由遠離家庭責任,有的父親會說:「我這麼忙,不陪伴你們還不是為了在外賺錢」,有的父親說:「照顧孩子本來就是媽媽的事」,有些父親說:「我不懂教育孩子這事,交給學校吧」等,這些理由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見慣,因此也引發了許多夫妻關係緊張,親子關係疏離等問題。最終你會發現,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缺席的父親,就一定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之後,就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父親缺席,母親補位,隨之而來,女性天然的焦慮感就會傳遞給孩子,之後孩子就會在很多行為上表現出失控的狀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男孩在發展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親的角色行為,從而使自己形成具有鮮明性別特徵的行為」,可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之深。孩子,尤其是男孩對父親的需求是最強烈的,有父親的孩子,他在面對競爭時,敢於勇敢衝上去,在面對一件事情的困難時,會選擇堅持。有一個這樣的案例分享給大家:有個孩子喜歡跑馬拉松,因為只是喜愛,所以每次也只是參與而已,並不要求自己一定堅持到終點。但是有一次父親給他說:「孩子,今年你如果可以跑完全馬,我在終點處和你合照留念,這是兩個男子漢之間的約定」,父親的話給了兒子堅持的理由。最終,兒子真跑完了全馬。這個小故事說明了父親的力量和信念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可是如果父愛缺失就會讓這種力量缺失,力量缺失就會讓孩子堅持的動力缺失。長此以往,孩子的意志力不可能好起來。
在家促會給一些家長講孩子的成長時,來聽課的大都是媽媽,唯一只有一位爸爸到場,現場採訪這位爸爸,他說:」我想多關注一下孩子的成長「,不管這位爸爸是否身處要職,是否家財萬貫,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爸爸才是自己人生的財富。在我的身邊,有一些朋友家庭,孩子的教育主要由父親承擔,母親負責給孩子愛和關懷,所以,他們的孩子長得性格陽光,人格健全,熱愛運動。
反觀身邊,媽寶式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都是母親教育的結果。這樣的孩子,既缺少意志力,也沒主見,他們未來在職業中獨當一面的難度很大。在我最近開發的《職業生涯的心理分析》課程中,專門就這樣的孩子有一個章節來分析,這類孩子,除非後期關鍵階段能做好自我修復,才有可能重新蛻變,實現騰飛。否則,他的個性會影響到他的職業、家庭,甚至一生。作為家長們,為什麼非要讓孩子未來那麼難,那麼痛呢?如果我們可以早一些介入陪伴,孩子以後就會少一些重新修復的痛,這樣的陪伴,多值得呀。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我們都不該缺席孩子的成長。 J071
插圖 王金輝 H120
(原標題:「假性單親」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