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甜美,恰似自律又有愛的你
Kimmy乜乜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是羅爾德·達爾的一部經典兒童文學作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家境貧寒,名叫查理的小男孩,與巧克力工廠主人威利·旺卡先生之間的故事。
在查理生活的小鎮上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工廠非常神秘,大門緊鎖,從來沒有人從大門進出過。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發出告示,他將邀請五位幸運的孩子參觀巧克力工廠,全世界購買旺卡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前提是得到藏在包裝紙裡的金獎券。查理就成為了一位幸運兒。參觀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每個參觀者都感到了無限著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在此過程中,五個孩子經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最早接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源於它的同名電影。電影中誘人的巧克力河流、可愛的小矮人、充滿魔力的巧克力工廠當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時隔多年之後,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原著時,除了兒時充滿童趣的回憶外,更加吸引我的則是源於書本的文字和情感表達。
兒童文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趣味性。用孩子們喜歡的語言去描述有趣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就是這樣一本經典讀物。整本書在描寫環境,刻畫不同人物外形、語言、動作上,讓我覺得格外出彩!
比如書的開頭在介紹查理的家庭環境時,並不是單一的用「貧窮」來形容,而是通過多角度描寫,來襯託出環境的貧苦。比如「這一家六個大人和一個叫查理·巴克特的孩子,全家住在一個大市鎮邊上的一棟小木屋裡。」(通過居住條件描寫)
「清湯寡水的捲心菜湯」「他們都巴望著星期日到來,因為這一天他們吃的東西雖然和平時吃的一模一樣,但每個人可以再添一點兒。」「從早到晚都有一種肚子空空的感覺。」(通過飲食條件描寫)「這四位老人家都已年過九十。他們皺縮得像李子幹,皮包骨頭像骷髏。」(通過人物外形描寫)
通過這一系列的描寫,既讓我們能更加準確地體會到主人公查理的家庭情況,又能為後文的故事發展埋下伏筆,更加襯託出查理的單純以及對家庭濃濃的愛,使得情感得以升華。
在閱讀這本書時,第一次讓我發笑的就是作者對第一個拿到金獎券的小男孩兒奧古斯塔斯·格盧普的描寫。文中這樣說到:「照片上是個九歲男孩,胖得像用強力打氣筒打足了氣一樣。他渾身都是鼓出來的鬆軟肥肉,臉像一個大麵團,上面有兩隻小葡萄乾似的貪婪眼睛窺視著外面的世界。」
作者通過誇張、比喻手法的運用,將這個貪吃的小胖子形象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既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又精準地刻畫了人物形象。「鼓出」「貪婪」「窺視」,這些詞語準確地描繪出小男孩兒體態的臃腫以及他對巧克力的無比喜愛。這一段文字,堪稱人物描寫的範本。
這本書看似是少兒文學,但是書中對於自制力的描寫以及家人之間親情的守護,對於成年人也是生動的一課。
查理之所以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源於他遵守規矩,並且對於自己的行為能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巧克力是孩子們都愛吃的甜食,為了贏得金獎券,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為他們的孩子成箱購買巧克力。就像奧古斯塔斯·格盧普和維魯卡·索爾特一樣。正是因為家庭條件太好,這兩個孩子也被寵溺的為我獨尊。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一個因為貪吃掉進了巧克力河,被吸進了玻璃管裡;另一個則因為不遵守規矩,擅自進入果仁車間,伸手去抓一隻小松鼠,結果被受過訓練的小松鼠們,拖到了垃圾滑槽裡。
故事中,每一個挑戰規則,試圖肆意滿足自己的願望而破壞工廠秩序的孩子,都接受了相應的懲罰。只有查理,規規矩矩地跟隨著旺卡先生參觀工廠,認真地聆聽他對每一處介紹。小查理即便看到讓他興奮、好奇的事物,也都嚴格按照旺卡先生的要求,不亂動、不亂摸、不亂嘗。或許規則教育就是羅爾德先生想向大家講述的道理。
查理沒有陷進誘惑的漩渦,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而當旺卡先生說要把查理帶走,把全部的財產包括巧克力工廠都給查理,但是查理將永遠也看不到家人時,查理毅然選擇了親情,選擇了和貧苦的家人們在一起。查理說:「我不能拋棄自己的家人,即使給我再多的巧克力也沒用。」
愛是永恆,是任何物質、地位、權利都無法換來的財富,這或許是羅爾德先生想分享的另一個真諦。
Family's Love
書的結語部分,寫著羅爾德·達爾的一句話:「要是你心靈美的話,這種美就會像陽光一樣在你的臉上閃耀,你看上去便總是那麼可愛。」
希望以後,我能多讀些他的其他作品,多從不同類型的書中汲取營養,努力做一個始終可愛的人。
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