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遊,介於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面積2467平方公裡。大埔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7年,大埔縣轄14個鎮,另轄3個鄉級單位。 縣政府駐湖寮鎮。截至2015年,大埔縣總人口57.19萬人,常住人口38.18萬人。大埔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兼有蒙古、回、壯、滿、瑤、土家、黎族等23個少數民族的少量居民。
大埔縣建置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年),1949年屬興梅專區,1965年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大埔縣水上運輸有梅江、汀江和韓江流經縣境,境內有梅大高速,梅坎鐵路。大埔縣有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坪山千畝梯田、中山公園、三河古城牆、茶陽古城、百侯名鎮旅遊區、韓江源、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田家炳故居、李光耀故居、張弼士故居旅遊區等景點。
大埔縣全境通行客家方言, 客家風情濃鬱,被譽為「客家香格裡拉」, 被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範圍 。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世界長壽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大埔縣先後榮獲「中國青花瓷之鄉」、「中國蜜柚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稱號,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蜜柚示範縣」和「2011、2014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 、「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西巖烏龍茶和大埔蜜柚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17年,大埔縣地區生產總值90億元。2019年獲「世界長壽鄉」稱號。
位於大埔縣西部的三河壩,平凡的小鎮,因為三條河在這裡交匯而發生命運轉折,流經福建的汀江與流經梅州的梅江與梅潭河在這裡共同匯成韓江,一路向南,經潮汕注入大海,豐富的水運資源,讓這座位於廣東東北部的偏遠小城成為歷史,上南遷,漢人流轉或定居的中樞地域。
伴隨著魏晉時代的戰亂與動蕩,中原漢人開始了大規模的南遷,其中一批移民沿著汀江到達了今天的大埔,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王朝為安置這些中原移民,以韓江上遊的5個流民營為基礎設置義招縣,有「招募北方移民」之意,這是大埔歷史上第一個寫明,承載著客家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的歷史,自此這片土地與客家這個族群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大埔綿延的群山之中,客家人建起圍屋土樓用,厚重的高牆圈起一路的風雨滄桑,這座已有400多年歷史的花鄂樓,是典型的土木結構的圓形客家圍屋,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路,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巖石板組成讓這座建築成為極具防禦性的堡壘,讓客家人在這片荒僻曠遠,盜賊叢生的嶺南山區,得以生存發展。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為了管理這片土地,析饒平的清遠等地重新制縣,因行政駐地設在大埔村,因此定名「大埔」民國版大埔縣誌記載,俗乎有水一道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果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無字蓋其「圃」也,意思是大埔村多貧困旱地,因此得名,縣因村而得名。
此後大埔開始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開發,大埔的客家民系也在這一時期初步成型,客家人在大埔的萬山之中尋找到寶貴的耕地資源,在這裡開基立業創建家園,憑藉帶來的北方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將這片土地從瘴氣瀰漫茫茫蒼蒼的荒蕪之地,建設成為土樓林立,肥田沃野,物阜民康的粵東名城。
大埔人追尋幸福家園的腳步從未停止過,自清代嘉慶以來,因土地資源無法滿足於經濟發展,大埔人開始大批漂洋過海出外謀生,再一次在遷徙中創造生機。
這座中西結合式客家建築名叫「海源隆」,外形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築的,歐式風格內部則是雕欄畫棟的中式建築是馬來西亞行商楊潮榮於1917年興建,後來成為大埔人與海外親友之間捎信帶物的郵局,如今這裡被打造成僑批檔案展覽館,成為大埔僑鄉文化的見證。
從平原到高山,從大陸到海洋一代代大埔人,不畏艱險,在行走中尋找幸福的棲息地,大埔的歷史也由此而變得富有動感韻味與豐富色彩。
視頻來源:CCTV10
圖片來源;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