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很多人都說要不是看在羅晉的面子上早都棄劇了,《鶴唳華亭》作為年度虐心大劇,很多人看著看著就實在無法忍受了,劇情實在是太虐了,尤其是太子蕭定權的很多行為讓人無法理解。
很多次的就差那麼一點點就可以化險為夷,但每次都是到了關鍵時刻出問題,明明風波已經過去,但卻又在馬上收尾的時候再起波瀾。
這裡面導致悲劇的因素有很多,但太子蕭定權無疑是最大的因素,圍繞著太子各種事情總是層出不窮,但作為太子本人卻屢教不改,如果是像張陸正傻兒子那樣智商情商雙低也就算了,可偏偏太子又是個非常聰明心思縝密的人,這樣的人為什麼每次做出來的事情總讓人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呢。
太子蕭定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所有行為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如此聰明的人卻屢屢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呢,讓我們穿越那紛繁的事情,繞道蕭定權的背後來觀察,看一看蕭定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1) 貴族蕭定權
蕭定權是個自負的貴族,這一點是看清楚蕭定權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面,蕭定權身上有著貴族的特質,加上本身又非常聰明,所以聰明加上貴族的身份,造就了一個自負的貴族,這種組合在皇權時代很容易造成致命的傷害。
為什麼要說蕭定權是個貴族呢?
很多時候我們單看一個人的評價,你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必須凡在能夠比較的坐標系下面,才能看到這個評價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班級的評語的是優秀,這個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要看你們班有多少人得了優秀,如果是大多數人都得了優秀,那你就是一個平庸的人,如果只有極少數的人得的是優秀,那你就真的是個優秀的人,對一個人的絕對評價不重要,看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才重要。
說蕭定權是貴族,也就意味著說其他人不是貴族,尤其是蕭定權的主要競爭對象,齊王及其中書令,完全就不是貴族。
什麼是貴族,貴族天生就有高傲的血,很多事情不屑於去做,心中充滿了做事的規矩和底線,這就是貴族,當貴族遇到流氓,那無疑貴族會敗的很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末的楚漢爭霸。
項羽是貴族,劉邦則是流氓出身,一個貴族跟一個流氓做最後的決鬥,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下限的劉邦,在充滿了貴族氣質的項羽面前,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呀,項羽的很多做大在劉邦看來就是傻瓜行為,但卻也正是貴族精神的體現。
太子蕭定權從小接受的是老師的傳統儒家教育,這樣的人長大之後,很大概率上會變成一個書呆子,這裡面的邏輯是太子將來是要繼承大統的,所以一個溫文爾雅的皇帝對國家才是最有力的,對於太子的教育歷來都是以未來皇帝的標準來制定的。
在儒家眼裡一個好皇帝就應該是儒家推崇的溫良恭儉讓,一個有著仁慈之心的人是儒家最完美的統治者,太子從小接受的就是這麼一套教育。
這個邏輯本來是沒有錯的,嫡長子繼承的儒家傳統本來也保障了這種教育的合理性,可問題就偏偏出在了這裡,對太子的教育是溫良恭儉讓,仁慈寬和,這些都沒錯,但是有一個前提錯了,這些都是一個好帝王的品質,太子現在還不是帝王。
有了這樣一層理解,你就很容易明白太子的很多行為,蕭定權被老師教的很多,仁愛之心寬和之心處處都能夠體現出來,可是這些對於一個危機四伏,到處都有無數上眼睛盯著東宮的時候,竟然是顯得那麼辣眼睛,在敵人對你兇殘的時候,你的仁慈實際上等同於傻瓜。
(2)任性的太子
太子很任性,這種任性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胡來,想要什麼就是什麼,太子蕭定權的人性是聰明腦瓜背後理性的任性,太子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太子想要的親情,這對於封建皇室來說,跟現在的孩子要天上的月亮差不多。
太子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能夠洞察人性,也能夠看到事情的本質,能夠提前做出判斷,完全理解皇室和官場那一套行事規則,無論是明的還是暗的,這才是最讓人心痛的地方,明明是一個智商在線的人,怎麼就接連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呢?
答案就在於太子太過任性,在他心裡他想要的是親情,是師生情,是一顆赤子之心,可是這些都太難了,中書令只想要權力,齊王只想要皇位,這些看起來難,但是規則非常明確,辦法也很多,甚至會得到皇帝的許可,在皇帝眼睛裡,鼓動手下爭權,也是統治的一種手段。
可是太子想要的東西太虛無縹緲了,加上聰明才智和一顆赤子之心,很多時候是那顆熾熱的心,衝昏了太子的頭腦,就比如顧思林事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太子「作死」的事情。
自古以來皇權與將權都是一堆非常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不以人品高低和關係好壞來決定,只要這兩種權力存在,他們天然就有矛盾,不可避免沒有雙贏,只有贏者通吃的結局。
大將軍是顧思林,是太子的舅舅,太子親自給他洗腳,並且深情的說,這裡沒有太子,只有你的外甥,我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夠平安,這種感情是真摯的想讓人落淚,一旦親情佔據了大腦,太子的智商也就基本上下線了。
太子已經忘了,自己的舅舅是什麼身份,是你的舅舅前提是他是你父親的小舅子,甚至還沒有舅舅這層關係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你父親的小舅子了,為什麼要說這個?
因為皇帝曾經和顧思林也很親,是很親很親的那種,當然是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他能依靠和信任的就是自己的小舅子,這種關係太子不可能不明白,但是現在的太子眼睛裡就只有自己的舅舅,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父親,從對自己的舅舅從喜歡變成討厭的原因。
皇帝自稱寡人,他還真的就是寡人,因為他不能相信任何人,皇帝最怕的就是下面的人聯合起來欺騙他,太子表現出如此強烈的與舅舅的親密關係,這才是皇上最忌憚的,這種微妙的關係太子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一旦牽涉到親情,太子便完全失去了智商。
皇帝要什麼,太子很清楚,可是太子卻依然拼命地為顧思林求情,在任何時候,你一個太子和邊關大將表現出如此親密的關係,這樣的結果只能讓皇上更加討厭你們,這一點自古都是這樣,太子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以為他的能力可以做到親情與皇室的兼顧,可以他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
人性的蕭定權想要親情,可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誰又不想要呢,皇帝也很想講親情,可是自古皇家最無情,你想要親情,結果就是你什麼都要不到,結果就是付出了一次比一次慘痛的代價。
(3)無悔的太子
鶴唳華亭的典故出自於陸機,說的是陸機因為涉及到八王之亂的謀反被處死,死之前說了一句,再想聽到華亭的鶴唳是沒有可能了,這跟李斯的黃門之狗如出一轍,都是在臨死之前回憶過去,感嘆想回到過去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已經不可能了,然後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孔子說,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你去追求你想追求的,最終就不會有什麼後悔的,這一點比現在的很多人都高明很多,太子蕭定權沒有後悔,他做的都是他想做的。
求仁得仁是個很重要的儒家命題,很多人都《鶴唳華亭》是個悲劇,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是一個圓滿的故事,一個關於赤子之心無悔追求的故事。
蕭定權有一顆仁愛的心,他所秉持的原則,要求他到了最後的危機關頭,必須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必須是社稷安危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爭權奪利不是太子的終極目標,所以當很多矛盾無法調和的時候,秉持自己的初心,就顯得非常重要。
作不了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得起天下,他的老師給他做了一個榜樣,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保護了自己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自己的學生蕭定權。
太子最終也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種求仁得仁的心態,決定了太子的一生是無怨無悔的,生活正是有了這種不以成敗為終極目標的人,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蕭定權沿著自己的路走了下去,結局在世俗意義上或許沒有那麼好,但是這對於一個飽受儒家傳統教育的太子來說,已經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求仁得仁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才是太子的終極意義,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最終走了心的結尾。
小結:對太子的培養是按照未來好皇帝的標準來制定的,但太子畢竟不是皇帝,所以才會有太子一系列看上去很愚蠢的行動,但最終太子堅守了自己的赤子之心,求仁得仁從來沒有後悔,不像那些追逐權力的人一樣,到了最後煙消雲散的時候,發出了好像回到當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