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雄霸草原的一代天驕——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2020-12-09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耶律阿保機(872—926年)遼國開國皇帝,史稱遼太祖。耶律撒剌的的長子,母蕭巖只斤。遼開國君主,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後梁貞明二年(916),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廟號太祖。

【歷史功過】

遼王朝的開國大帝耶律阿保機胸懷韜略、膽識過人,一生戎馬倥傯,開疆拓土,立體制,制文字,建皇都,定刑律,勵精圖治,奠定了遼王朝200餘載的基業,盡顯一代天驕之雄風。

耶律阿保機自幼聰敏,才智過人,經過多年的徵戰,把北方各族統一在自己的政權統治之下,建立起幅員廣闊的遼王朝。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推動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也為日後中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至今,俄語發音稱中國仍為「契丹」,可見其影響。

誠然,作為一個從部落聯盟向文明社會過渡階段的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國家,遼太祖及其繼承者發動的向外掠奪勞動力的戰爭,給周邊民族和華北漢地社會經濟以嚴重破壞。但他在政治、法律、經濟等制度上採用蕃漢分治的做法,給遼朝國內的契丹和漢族人民的生存、發展和融合,提供了一種能夠共同接受的統治形式,體現出足夠的政治頭腦,不但有效縮短了契丹境內社會演進和民族融合的磨合期,而且充分弱化了這一磨合過程中帶有血和火的陣痛感。 當然,耶律阿保機和遼朝的勃興除了契丹社會內部和他個人的因素,與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區的歷史大環境也是密切有關的。一度稱雄漠北統治契丹的突厥、回紇已經風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際中原政權衰微分裂,自顧不暇,都給遼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臺亮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倘若當時蒙古草原上已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倘若當時中原王朝之強盛統一仍如漢武帝、唐太宗之時,那麼,遼太祖和契丹也許會如流星一閃,就黯然失色。從這點說「有運數存焉」,倒也可以。

【名言名文】

求人之失,雖小而可恕,謂重如泰山;身行不義,雖入大惡,謂輕於鴻毛。——《遼史·太祖上》

【賞析】耶律阿保機是遼代英明有為的第一位君主,他平定諸弟之亂後對左右的人說了上述一番話,認為這群小人圖謀作亂,危害國家,只能是自取滅亡。其實這番話對現代的我們來說,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做人做事不能片面地只看他人之短,要「嚴以律己,待人宜寬,」他人有了過失,總要原諒寬恕,不應當嚴厲責備;但自己有了過錯,一定要嚴加改正,不可以託詞原諒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明理、有為之人。

【人物傳說】

耶律阿保機射龍

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員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出使金朝,不料卻被金人強行扣留了十餘年。回南宋之後,他著有《松漠紀聞》一書,其中有一篇記載了他在金朝所見所聞的關於龍骸之事。簡介如下:

遼朝太祖耶律阿保機曾住在西樓。(註:「西樓」是地名並不是一座樓,它是阿保機的創業之地,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一帶,後來成為遼朝前期的國都,改名上京。)當時耶律阿保機晚上睡在氈帳裡,一天早上起床時看見一條十幾丈長的黑龍在天空中蜿蜒盤旋。阿保機當即就向黑龍射了一箭。黑龍中箭後快速飛走了,最後墜落在黃龍府的西邊。「黃龍府」位於現在的吉林農安縣。西樓與黃龍府兩地相隔有一千五百多裡。

令人驚嘆的是,黑龍墜地之後就縮小了,大約只有幾尺長。黑龍的遺骸被遼收藏,金滅遼後又被收入金朝的內庫之中存放。契丹的丞相陳王悟室的長子源曾經見過黑龍的遺骸,據他說:龍的尾巴、肢體都完好,只是龍角已被人截去了。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射龍一事的可信度極高,絕非孤證,在《遼史·太祖本紀下》中也記載道:「神冊五年(西元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剌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庫」。

而且關於此事,北宋時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出使遼朝時也聽說過。他在《夢溪筆談》中寫到:「黑水之西有連山,謂之夜來山,極高峻。契丹墳墓皆在山之東南麓。近西有遠祖射龍廟,在山之上。有龍舌藏於廟中,其舌如劍」。沈括這裡說的遠祖就是指遼太祖。

南宗還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儒元好問,他在《續夷堅志》中也記述此事道:遼祖神冊五年三月,黑龍見拽剌山陽水。遼祖馳往,三月乃得至,而龍尚不去,遼祖射之而斃。龍一角,尾長而足短,身長五尺,舌長二寸有半。命藏之內庫。貞祐(西元1214年)南渡(指金宣宗遷都河南開封)尚在。

【生平大事】

胸懷大志,廢制稱帝

耶律阿保機出生於迭剌部霞瀨益石烈(契丹語,鄉)耶律彌裡(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契丹名阿保機,字啜裡只。出身迭剌部的顯貴家族。這個家族擁有世選本部夷離堇的特權。而且從七世祖開始就掌握了聯盟的軍權,地位僅次於聯盟首領。高祖耶律耨裡思、曾祖耶律薩剌德、祖耶律勻德實、父耶律撒剌的世為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夷裡堇(官名軍事首領),執掌軍事。

阿保機出生時,契丹的貴族階層正在為爭奪聯盟首領之位而打得不可開交。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被殺,父親和叔叔伯伯們也逃離出去,躲了起來。祖母對於這時出生的阿保機非常喜愛,但又擔心他被仇人加害。因此常將他藏在別處的帳內,不讓他見外人。

阿保機自幼聰敏,才智過人。長大成人後,身體魁梧健壯,胸懷大志,而且武功高強,《遼史》上說他「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值伯父釋魯掌權,深得信任,耶律億任遙輦氏痕德堇可汗的撻馬狨沙裡(扈衛官),組建侍衛親軍。憑藉這支精銳武裝,阿保機迅速崛起。率領撻馬部(扈衛隊)戰勝了近鄰諸小部,阿保機的伯父被殺後,阿保機繼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僅次於可汗,史稱「總知軍國事」,高於夷離堇,掌握聯盟的軍事和行政事務,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的職位,並擊潰以蒲古只為首耶律釋魯的部落豪強。相繼降小黃室韋,破越兀、兀古、六奚諸部,被國人譽為「阿主沙裡」(沙裡,契丹語「郎君」),唐昭宗天復元年(901),任本部夷離堇(軍事首領),專事徵伐,大破室韋、於厥及奚。進大迭烈府夷離堇。次年,領兵四十萬南下,討河東、代北(今山西北部),克九郡。三年(903),北攻女直,南取河東懷遠軍,略地薊北(今河北北部)。升于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部落聯盟的實際操縱者。905年,唐朝垂亡,他應晉王李克用之邀到雲州(今山西大同)相會,結為兄弟,約定共討梁王朱溫和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沒有踐約。

唐天祐三年(906)十二月,痕德堇可汗卒,遺命推選阿保機為汗。按照傳統制度,可汗之位要三年改選一次。阿保機的目標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樣建立終身制和世襲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滿三年時不肯交出大權,憑藉他的實力和威望繼續坐在可汗的寶座上,向皇帝的目標努力。次年(907),阿保機廢傳統選汗制,在心腹支持下,燔柴告天,即皇帝位,上尊號天皇帝。

放掉機會,改變方向

作戰時,人們都非常重視戰略條件,有的得天時,有的佔地利,有的求人和,三者有其一對作戰已算是很好的因素。耶律阿保機攻打黃河以北時也有這樣好的條件,但是他卻放棄了機會,改變了策略。

耶律阿保機稱帝之後,繼續擴張領土,這時漠北的遊牧部落和契丹比起來勢力都很小。東邊的渤海和高麗也已經衰落。南邊的李克用和剛建立後梁的朱溫長年對立交戰。這種形勢對阿保機開疆拓土非常有利,阿保機想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為此,他首先南下,但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阿保機非常想徵服黃河以北地區,而這時北方的軍閥們也想利用強大的契丹為自己撈取好處,這為阿保機進兵中原創造了良機。

新州(今河北涿鹿)將領盧文進不滿李存勖徵兵本部,用於進攻後梁,舉兵投降契丹。阿保機就領兵對中原發動了第一次戰爭,和盧文進一起攻打新州和幽州,最後擊敗周德威,並將幽州城圍攻了將近二百天。

後來,晉軍李嗣源的援兵到達,阿保機被迫撤兵,並讓盧文進常守平州,守住契丹南下的一個重要通道。

不久後,鎮州防禦使張文禮殺死節度使王鎔,向阿保機求救,請求一起對付李存勖。阿保機第二次南下中原,攻陷涿州後進兵圍困定州,和李存勖在沙河及望都(今河北望都)一帶交戰,這一次阿保機損失慘重,當時正趕上少見的大雪,下了十來天,地上的雪厚達數尺。契丹兵出徵都是自己準備糧食和草料,戰時讓隨軍的後勤人員四處掠奪供應,因此契丹兵馬難以應對持久戰,糧草奇缺,傷亡很大,阿保機只好撤兵。

兩次南下都損兵折將,無功而回,阿保機還是及時調整了戰略方向,改向西北和東北。打算先徵服北方的遊牧部落,攻下東北的渤海國,消除兩側的威脅之後再向南用兵,奪取河東及河北地區。

阿保機首先召開軍事大會,部署新的作戰計劃。然後親自徵討党項、阻卜等部落,向北到達了烏孤山(今肯特山),還曾抓獲回鶻都督畢離堇,回鶻烏主可汗只得派使臣納貢謝罪,阿保機的勢力最西到達了今阿爾泰山一帶,國土面積大大擴展了。

為向東發展勢力,阿保機又東徵渤海國。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區域性的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當時的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集中全部兵力攻下了渤海國的西部重鎮扶餘城(今吉林農安),然後又圍攻首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東京城),國王率領幾百名大臣開城投降,不久統一渤海全境,阿保機將渤海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並讓皇太子耶律倍任東丹王,管理東丹事務。就這樣,阿保機就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同時,阿保機又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置官府,實施實際管理,從而結束了唐末以來東北地區的分裂局面,重新實現了統一,這對促進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加強各族人民的交流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回師途中,耶律阿保機卻病死於扶餘城,終年五十五歲,諡號升天皇帝,廟號遼太祖。

【秘聞軼事】

一封信能滅國

契丹八部中,「耶律」是「迭刺」部的首領姓氏。公元872年,阿保機出生在一個「酋長世家」。

但他一出生,就面臨血腥的權力爭奪——祖父被暗殺了。倉促中,父親決定家人分開逃亡,避免一網就擒。襁褓中的阿保機,交給了祖母。最危險的一次,大隊騎兵追蹤而至,驚恐的祖母急中生智,把阿保機藏到另一個帳篷裡,才僥倖躲過一劫。

提心弔膽的逃亡中,耶律家族等來了轉機,阿保機的伯父釋魯被族人擁戴為決獄官,不久重獲「酋長」大權。伯父把年幼的阿保機接到身邊撫養。阿保機長成了草原上的翩翩少年,能挽300斤的大弓,也能決斷大事。

從阿保機身上,伯父看到了重振耶律家族的希望,他有意識地讓阿保機參與政務。奉伯父之命,阿保機完成了兩件大事——娶妻、出徵。公元892年,20歲的耶律阿保機,迎娶了14歲的述律平,這是富有的蕭氏家族小女兒。從此,開啟了遼國的一個政治傳統:統治者世世代代和蕭家聯姻。

述律平為阿保機的出徵帶來了充裕的後勤補給。公元906年,曾讓契丹宣誓歸附的大唐,到了覆亡的邊緣。阿保機決定出兵,目標是唐和契丹之間的部落——奚。

阿保機給奚的酋長寫了一封信,下筆懇切:「你我言語相通,實一國也」;接著,又謊稱契丹先輩是漢人所殺,博取奚人的同情。揉完了胸口,最後打上一拳,「我受命於天,撫下以德」,如果不服,將「兵連禍結」。

一封信連哄帶嚇,等契丹大軍殺到,奚人已無心戀戰。阿保機用最小的代價換來了勝利,聲望大振。伯父順勢讓他接替了迭刺部的首領之位。

契丹的「一國兩制」

漢人韓延徽,是契丹的功臣。

最初,韓延徽是定州軍閥劉仁恭的幕僚,受命出使契丹。談判一邊進行,劉仁恭一邊在邊界滋事,阿保機一怒之下,扣押了韓延徽。韓延徽面不改色,三言兩語,令阿保機驚訝於他的機敏。

自此,韓延徽成了阿保機的左右手。阿保機對他的信任,是罕見的。韓延徽的母親病危,他招呼也不打,連夜跑回了幽州老家。換了別的皇帝,就算不按「投敵罪」論處,也會疑心重重。可阿保機沒有,他耐心地等韓延徽回來,一如既往地委之重任。眼看契丹皇帝善待漢官,許多漢人文官相繼歸附。

在和韓延徽的交流中,阿保機意識到了中原的先進在乎制度。

公元916年,阿保機在西樓之地,祭起了青牛白馬旗,告示先祖:大契丹國成立。立國之後,就是創製。阿保機發現,國境越來越大,可西部草原上新徵服的奚族、室韋,不習慣耕種;投奔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怎麼辦呢?他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面官「以國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慣例;南面官「以漢制待漢人」,幾乎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翻版。一個皇權,兩套官制,並行不悖。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阿保機會到四個不同的地方居住,稱之為「四時捺缽」。表面上,這是「遊牧」之意,實際上,已是巡察制度。

飽讀中原詩書的阿保機還想到了一件事:每逢和中原各國交涉時,唯獨契丹沒有國書,十分尷尬,為什麼不創造自己的文字呢?他命人用300多個漢字作拼音字母,創造出了契丹文字。

妻子的政變

據《契丹國志》記載:述律平是「勇決多權變」,阿保機在前方打仗,述律平在後方「嘗預其謀」,可見述律平對阿保機來說不只是個賢內助那麼簡單,更擁有一般女性所少有的軍事才能,所以莞蓉才敢說述律後是「古代少數民族版女強人」。

契丹國步入了正軌,阿保機也是半百之年。他還剩一絲不安:誰來繼承皇位?

政治婚姻往往造就怨偶,但阿保機和述律平卻是一對難得的恩愛夫妻。述律平很有政治才幹,重用韓延徽,就是她力主阿保機做的決定。唯獨立儲問題,夫妻倆嚴重分歧。

阿保機曾讓三個兒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採薪。長子耶律倍,只選乾燥的柴禾,捆好再背回來;次子耶律德光,不管幹的溼的,抱回來再說;幼子耶律李胡,又怕冷又怕苦,胡亂撿一些,嫌累又扔了大半。阿保機對述律平說:「你看,大兒巧,二兒誠,小兒子則連談都不必談了。」

誠和巧,又該選誰呢?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在阿保機的心裡扎了根。這個念頭觸怒了契丹貴族。契丹人遊牧為生,風霜雪雨隨時來襲,可以依靠的只有身邊手足。兄終弟及,才是契丹人的正統。你想讓嫡長子世襲是吧?好,那我們就反對嫡長子。理由是,耶律倍雖有才,卻無軍功。

但讓阿保機真正頭疼的是,述律平不喜歡漢化很深的長子,她喜歡熱衷武力的耶律德光。阿保機不想自己家裡也弄出一個「玄武門」來,926年,他奪下渤海國,改名丹東,封長子為丹東王。讓嫡長子繼位的態度,至此已非常堅決。

但他低估了妻子的手腕。927年,阿保機暴病而亡,留下遺詔讓皇弟寅底石輔助耶律倍。一輩子夫妻情深的述律平,公然否認丈夫遺詔,聯合舊貴族,截殺寅底石,改立耶律德光為帝。

面對母親和弟弟的背叛,耶律倍悲憤出走幽州,只留下一首傳世詩作: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註:耶律倍攜帶全部收藏書籍渡海投奔後唐。)

一世英雄的阿保機,帶領他的族人從遼河走向了廣大的北方。但面對此詩,他是否也只能淚灑遼河了?

【名人評說】

《遼史》上說他「身長九尺,豐上銳下,目光射人,關弓三百斤」。 「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東徵西討,如折枯拉朽。」

【歷史遺蹟】

阿保機「受策」之地:龍化州

龍化州建於公元902年,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私城」,也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受策」為大聖大明天皇帝的地方。故它在遼代州城中地位較高,是遼代比較重要的州城。也可以說是遼代的早期都城。1975年文物普查時,在奈曼旗西北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交匯處,發現了一座規模較大的遼代古城,即西孟家段古城。根據一些相關的考古調查和文獻資料證實:西孟家段古城就是遼代龍化州故址。

古城位於通遼市奈曼旗平安地鄉西孟家段村村北,距該村約1公裡左右,地處老哈河河床及河南岸,當地人稱為「高麗城」。古城東北約1.5公裡是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匯合處。城址附近屬沙漠草原地貌。如今古城址已被老哈河衝毀了。只見在老哈河南岸耕地中,東西約2.5公裡的範圍內,遍布遼代殘磚斷瓦和遼代破碎陶瓷,間雜有已鏽蝕的鐵器碎塊。如今有關城址情況只能得知於當地人的講述。在1936一1937年間,河水上漲,老哈河河床北滾,曾衝出一段東西走向的城牆,城牆西端北轉,形成「L」形狀,是古城的西南角。從城牆西南角往東約250米處,河水又衝出一個城門洞,拱形,由青色方磚砌成。方磚邊長為2尺,門寬約15-16米。當時門洞被河水衝擊坍塌在河中,這當是城的南門。同時,在城附近,河水還衝出數甕銅錢,均為唐宋錢幣。據當地人回憶,當時連續幾天,人們在河中撈銅錢。可惜這些遺物今天已無法見到。

1970年修水利工程時,在城東側,距城西南角約1.5公裡處,發現一窖小塔,白灰燒成,高約10一30釐米。同年,在城南修水渠時,發現一段該城的下水道,用邊長約60釐米的方磚砌成,兩塊方磚南北對立,在立磚上面再棚一塊方磚,形成下水道,在下水道內側有黑泥鏽,下側為硬黑土。在這段下水道正西約2.5公裡處,挖出有同樣的下水道斷面,而且從走向來看,兩者很可能是相連的。在這兩段下水道之間,滿是遼代殘磚斷瓦和遼代破碎陶瓷,估計這是一條由城內通往城外的下水道。

在城南面,也有遼代遺址、遺物。在城南沙丘中,風剝出一塊柱礎石,正面雕花,背面被鑿做臼用,應是城內的建築遺物。在城周圍幾華裡內及孟家段水庫附近,散布有遼代遺址、遺物。這當是城外居民留下的痕跡。古城南牆及南門是老哈河北滾時衝出的,說明老哈河當時應在古城的南面。古城是在老哈河之北,西拉木倫河之南,地處二水合流處的三角地帶上。

該城址規模較大,遺物儘是遼代遺物,遼以後遺物不見。所以我們確認這是一座遼代古城址。而且是一座遼代重要的城址——龍化州故址。

因為潢河、土河二條河流,迤逶曲折,順流而下,恰似兩條巨龍,二水相會,恰似兩龍相合,在這裡建置州城命名龍化州是取由二龍相合演化出來的州城之意。所以在契丹族看來,龍化州地理位置獨特,故此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才設龍庭於此,也是太祖耶律阿保機受尊曰大聖大明天皇帝時選用此地的緣由。

遼太祖陵

遼太祖陵墓祖陵位於巴林左旗林東鎮,是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周圍古木參天,小溪潺潺,是一處清幽靜謐的所在。陵前山谷兩側山峰如闕,稱黑龍門。

遼太祖陵由陵區和奉陵邑祖州兩部分組成,陵區的山門巧妙地借用了天然的山谷,構思奇巧,十分獨特。原先的地面建築宏偉壯觀,後被毀,現僅存一些磚瓦碑石等。從其殘存的石雕上,可以看出遼國契丹文化的特點,古樸拙致,秀麗自然,是研究契丹歷史的重要資料。

【歷史啟示】

用漢人才,增強國勢

耶律阿保機不僅建立了遼王朝,他還很好地利用了有才氣的漢族重臣,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建立了同漢族政權之間的良好關係,他的這種做法在歷史上非常少見。

在我國古代東北遼河上遊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契丹族。據說,契丹的祖先是一個騎白馬的小夥子和一個騎青牛的姑娘,結婚成家以後,生下八個兒女,後來就發展成了八個部落。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多少能使人們了解到契丹早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大體輪廓。也就是說,契丹最早是由「白馬」和「青牛」兩個原始氏族組成的小部落,後來隨著人口逐漸增多,慢慢發展成八個部落,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契丹族「古八部」。

公元907年,契丹八部的首領們按照三年一大選的規矩,推舉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做八部可汗。也就是在這一年,割據河北的唐朝盧龍節度史劉仁恭家裡發生內亂,他的兒子劉守光把他關起來,自己做了燕王。劉守光非常害怕鄰近的晉國打過來,於是派參軍韓延徽出使契丹,請求保護。

當時,韓延徽見了阿保機行禮時只是拱了拱手。阿保機覺得他對自己很不恭敬,於是就問:「你為什麼不下跪?」

韓延徽說:「我們中原使者從來都沒有下跪的習慣。」

阿保機聽了這話非常不高興,他又想起了過去劉仁恭幾次發兵攻打契丹,擄掠人口和牲畜,氣就不打一處來,於是把韓延徽給關進了監獄。

阿保機的妻子述律氏知道了這件事,就對阿保機說:「你日日夜夜想使契丹強大起來,如今韓延徽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你不但不重用他,為何還要把他關進監獄呢?」阿保機覺得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就下令把韓延徽給放了出來。阿保機對韓延徽變得很客氣,還跑出老遠去迎接,握住韓延徽的手一再地道歉。韓延徽見阿保機的態度十分誠懇,便對阿保機說:「如今,藩鎮割據,中原地區的戰亂一直沒有停止過,鬧得老百姓叫苦連天。亂世出英雄,大王要是想幹一番事業,現在正是好時候啊。」

阿保機聽了,覺得正對自己的心思,於是又問了好多關於治國的問題,韓延徽都對答如流。阿保機對他很是敬佩,當時就拜韓延徽為上賓,還讓他做了自己的謀士。

韓延徽在契丹住了幾個月後,因十分想念他在中原的母親,偷偷地回了趟家。他在家裡住了幾天,把一切都料理好以後,又騎著馬返回契丹。有一個朋友攔住他說:「你私自跑回來,沒同阿保機打招呼,現在又要回去,那不是去送死嗎?」

韓延徽卻微微一笑,說:「我就好像是阿保機的眼睛和手,自從我離開契丹,他就如同一個瞎子、殘廢,現在我回去,就好像是他重見光明,兩隻手重新長出來,他高興還來不及呢,哪兒還會怪罪我呢?」

果然,阿保機聽說韓延徽回來了,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還給韓延徽起了一個契丹名字「匣列」,就是「又來了」的意思。

阿保機非常器重韓延徽,所以韓延徽對阿保機也很忠心。他給阿保機出主意,幫助他徵服了許多弱小部族,開闢了大片疆土。當時,有許多中原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流落到契丹。他們不適應東北地區漫長寒冷的冬季,也不習慣住帳篷,韓延徽就勸阿保機選一處地方,模仿中原的樣子,蓋一些房子,修幾條街道,使他們能安居樂業。阿保機聽後都一一照辦。從此,在契丹政權管轄的地區也出現了像中原地區那樣的小城鎮。後來,阿保機還把韓延徽提拔為宰相。

此外,他還重用了一個叫康默記的漢人,讓他專門處理契丹人和漢人之間的民事糾紛,使漢人和契丹人都相處得非常好。就這樣,在漢人的幫助下,契丹人逐漸掌握了農耕、冶煉技術,國勢也越來越強大。

相關焦點

  •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是契丹人還是回鶻人?
    然而追溯歷史,在契丹立國前的公元840年左右,當年稱雄漠北草原的回鶻汗國已經瓦解,回鶻人紛紛向西、向南遷徙,進入河西走廊的回鶻人又建立了甘州回鶻、進入新疆地區的建立了高昌回鶻,進入中亞的回鶻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回鶻屬於北方少數民族系列中的突厥系的一個分支,上溯來自丁零人,也是今天的維吾爾族的先世,是白種人。
  • 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射死的那條「龍」,到底是啥動物?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是中國契丹族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著名少數民族王朝——遼朝的締造者。根據史料記載,耶律阿保機自出生時起,便圍繞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其中,耶律阿保機和傳說中的龍,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據《遼史》記載,阿保機的出世是其母「夢日墮懷中」而生,出生後三個月便能行走,滿百日便能說話,凡事未卜先知,自稱左右好像有神人護衛。
  • 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古射殺的黑龍,到底是啥動物
    除此之外還有發生在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古境內,射殺過一條長約十幾丈的黑龍等!不過按照咱們普遍的認知,這個世界上除了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並沒有所謂「龍」這種生物存在的。畢竟咱們沒有人真正見到過,所以說這世界上真有龍的存在,的確讓人難以相信!
  • 一千年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射死的「真龍」,到底是啥動物
    這個問題總是被頻繁地提起,也不知道因此誕生過多少神秘事件,但是經過科學的解讀,要麼證據不足,要麼就是其他的動物腐爛後的遺體,然而在一千年前,卻也發生了一件被正史所記載的著名事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射龍。期間發生了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 楊六郎、耶律阿保機、蕭太后遼宋名人的故事起點
    在遼宋時期這裡是作為戰爭的主要戰場,不僅是遼宋博弈的陣地,更是留下了楊六郎、耶律阿保機、蕭太后等眾多遼宋名人的故事。西古堡是「三堡」之一,俗稱「寨堡」,位於暖泉鎮西南,古堡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擴建、續建於明末清初。此地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戲樓」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是古蔚州800莊堡中最為獨特,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例。
  • 公元920年,遼太祖在拽剌山射死的「黑龍」,究竟是什麼動物?
    據《遼史·太祖本紀》記載:「庚辰,有龍見於拉剌山陽水,上射獲之,以藏其骨。公元920年,遼太祖律阿保機射殺了一隻「龍」,那麼,這隻「龍」究竟是什麼動物?竟然是「見首不見尾」的神物,又為何會被耶律阿保機撞見,而且還被他所射死?據記載,920年,當耶律阿保機在帳篷中休息時,看見一條「黑龍」在盤旋,於是他拿起弓箭,準備將這條黑龍射死。黑龍似乎有些覺察,正要飛向天空,但最終還是沒能躲開耶律阿保機的這一箭,在1500裡外掉落。
  • 契丹之王耶律阿保機為後唐皇帝點讚,只因將阿保機二弟滿門抄斬!
    公元908年2月,一代梟雄李克用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任晉王。李存勖雖然牢記父親臨終的「三矢之仇」遺言,但從戰略現實出發,依然選擇同契丹維持友好關係。因為晉王轄地僅有河東、雁門、昭義和振武四鎮,要全力對付世仇——強大的後梁政權,決不能同時與契丹交惡、兩面樹敵。他按世交通家的慣例,特地派遣使者到契丹向父親的義弟耶律阿保機報喪。
  • 蕭思溫:三個女兒嫁給耶律皇族,完美的政治布局,終被刺殺而亡
    他們的首領耶律阿保機通過數年的努力赫然建立起雄霸草原的大帝國,而契丹民族只有兩個姓氏。一個姓耶律,皇族;另外一個姓蕭,後族。有遼一代除了遼世宗的皇后是漢人,其他的都是蕭氏。比如說我們經常提到的承天太后蕭燕燕,說起她不得不提到她的父親蕭思溫。三個女兒都嫁給了耶律皇族,精美的政治布局。
  • 縱橫北方草原數百年的契丹人,為何最後卻出現在雲南?
    這個曾經雄霸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為何最終銷聲匿跡了?一、部族興衰契丹起源於中國東北,最初分為8個互不統屬的部落,稱為「八部契丹」。907年,契丹迭剌部耶律氏的首領阿保機登上汗位。此前,契丹人遵照草原部族的傳統,各部每隔幾年就要舉行一次選舉,以重新確定汗位人選。
  • 古代契丹的耶律和蕭這兩個姓消失了,那他們的後代現在姓什麼
    直至遼代,在典籍記載中契丹人開始有耶律和蕭兩大姓氏,分別代表皇族和後族。耶律氏建國後自稱自己是黃帝後裔。耶律這個姓氏的由來,耶律應該是由迭刺部落名的音譯而來,所以耶律姓應是以部族名為姓而來的。而關於後族蕭姓的由來,史書中的記載卻各不相同。在《遼史》卷的《外戚表》序中認為,在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自汴京返回契丹,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為蕭翰,以從中國之俗。
  • 遼國歷史上最殘忍的一對皇室母子:斷腕皇后述律平和耶律李胡
    在阿保機為統一契丹東徵西討時,述律平或留守都城,或隨行軍中,或策劃於帷幄,或馳騁於沙場,是阿保機不可或缺的參謀與幫手。為此,阿保機把述律平比作漢相蕭何,賜蕭姓為述律家族姓氏,定蕭家世代為皇后,共享富貴。然而,這位深受遼太祖器重的皇后卻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
  • 連滅遼宋兩大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是真的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遼、金、宋三國的那些事兒!金滅遼滅宋之戰地圖「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相傳出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口,當年草原梟雄耶律阿保機為了大遼謀求吞併東方的渤海國,作為渤海國民族之一的女真自然不可能坐視國土淪喪,因此女真族出動了上萬名族人參與了對遼國的作戰!
  • 萬裡西徵、重建大遼——耶律大石和他的喀喇契丹王朝
    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但是不能明確其實際出身。因為太祖次子遼太宗耶律德光最終絕嗣,太祖幼子耶律牙裡果沒有記載有後裔存世,所以耶律大石只能是太祖長子人皇王(義宗)耶律倍或者太祖第三子章肅皇帝耶律李胡的後代。
  • 夢落繁華遼上京|一千年前的赤峰究竟發生過什麼?
    你知道遼王朝鼎盛繁榮時什麼樣嗎?遼國原名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遊之故,遂稱「遼」。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帶領契丹八部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徵戰,統一了草原各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效法中原,正式稱帝,國號為「契丹」,後改為「大遼」,建元神冊。草原上的雄鷹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而亙古不變的巴林草原也迎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 遼穆宗:真當我是睡王|柴榮、趙匡胤受迷惑改變先南後北的國策
    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夫婦 遼世宗即位後,繼承前輩的治國方略,繼續對中原用兵。但此時中原人民面對契丹貴族的殘暴統治與掠奪,反抗日漸強烈,遼軍內部也積聚不滿。四、叛亂及政權的鞏固遼穆宗在位的前10年,圍繞皇權的鬥爭異常尖銳。皇族宗室為爭搶皇位,不斷發生叛亂。遼國爭奪皇位的亂局由來已久,矛盾可以往上追溯到遼太祖的三個兒子:耶律倍(前太子)、耶律德光(遼太宗)、耶律李胡(太宗死後爭皇位失敗)間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