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辛棄疾#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
他的「寶馬雕車」載著無數文人墨客找到了心中的歸宿;他的「弓角長劍」撫慰了太多戍守邊關將士;他的「驚鵲鳴蟬」在為很多遊子鑄就了停泊的港灣。
然而,這首《鷓鴣天》卻讓豪邁豁達的辛棄疾自己深陷愁苦,估計您應該聽得也相對少一些。
《鷓鴣天》宋代:辛棄疾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歸休去,去歸休。不成人總要封侯?浮雲出處元無定,得似浮雲也自由。
辛棄疾給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慷慨大氣、豪邁豁達的,但是在這首《鷓鴣天》當中他卻被愁苦追著樓上樓下跑,讓人讀來忍俊不禁又心生憐惜。
他出生的時候中原地區已經淪陷,隨著漸漸長大,看著故土家園被金兵蹂躪,辛棄疾憤而從軍,發誓要從金兵手中奪回丟失的家園。
因此,辛棄疾21歲的時候就參軍入伍,英勇作戰。雖然他志向遠大,一輩子都在力主抗金,多次上書請求作戰。
奈何當朝統治者軟弱無力,權貴大臣貪圖享樂、醉生夢死,官場黑暗複雜、勾心鬥角,這些現象逐漸澆滅了辛棄疾的一腔熱血,光復河山的抱負也漸漸失去了實現的可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辛棄疾寫下了這首《鷓鴣天》,或許是一種自我安慰、又或是一種自我鼓勵、亦或是一種自我放逐。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首飽含深情的優秀詞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這首詞開篇就饒有趣味。辛棄疾原本想著自己獨上高樓欣賞美景,藉此舒心開懷、擺脫憂愁,誰知道憂愁根本甩不掉,而且還跟他上樓了。這是一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讓「憂愁」這種情緒也具有了主動性,別開生面,與之前描寫憂愁的詩詞相比更勝一籌。
辛棄疾接下來寫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帶來的巨大變化。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統一而奔走,中華大地留下了讓他的足跡,奈何很多地方都已經面目全非,被侵略者踐踏得支離破碎。
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們也是愁容滿面,流離失所。辛棄疾看著親朋好友逐漸老去的面龐、兩鬢斑白的頭髮,不禁悲從中來,這種水生火熱、漂泊異鄉的生活究竟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但是辛棄疾卻不僅僅是在為世事變遷而感嘆,他也在為自己的前途而糾結。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遍了世態炎涼,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了。到底是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呢?還是繼續為國效命、保衛河山呢?
或許並非是每個人都要封侯拜將吧!這是豪邁的辛棄疾鮮有人知的一面,他也會自我懷疑、他也會自我放逐、他也會遲疑退縮。
看著天上自由自在的白雲,隨遇而安,辛棄疾羨慕不已,感嘆如果自己也能夠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該有多好啊!這是一位背負了太多國讎家恨的文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辛棄疾累了!我們心疼了!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呼號,但是他的一生也都在嚮往山水田園,這才是真正的辛棄疾,一個有抱負、有傲骨、有追求的文人和忠臣!
不可否認,這首詞當中也有消極避世的思想,但是一個豪邁的文人難道就不能有些許自我安慰的空間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辛棄疾身心俱疲、獨上高樓、撫今追昔之時,我會覺得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的精神也更值得我們敬仰!
你覺得這首詞寫得怎麼樣呢?如果你也喜歡這首詞、喜歡辛棄疾,歡迎關注,留言討論分享,期待您的指教哦!
兩位才子用詩詞向尼姑表白,都寫出了千古名篇,結局卻截然不同
甄宓:豔冠三國,傾倒四雄,下場悽慘,用8首詩讀懂她的傳奇人生
李白26歲寫《靜夜思》,他同時寫的《秋夕旅懷》更經典卻鮮有人知
她是科舉女狀元,18歲丈夫去世,以情詩徵服情郎,下場卻疑雲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