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將秒殺羿龍!Intel Atom全面回顧

2020-12-24 泡泡網

性能將秒殺羿龍!Intel Atom全面回顧

2012年04月09日 00:19作者:郭攀編輯:郭攀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泡泡網CPU頻道4月9日 不知道網友是否還記得去年7月份的一篇報導《新Atom要逆天!三年後性能超PhenomII》,當時小編看到Intel Atom SoC晶片開發部總經理Bill Leszinske的這種「狂妄」言論時並沒有太過在意,因為硬體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三年之內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最近頻頻傳出的「Intel將借Atom處理器推出Medfield智慧型手機」以及「Intel要在將來推四核八線程Atom」的消息則讓小編不得不重新審視下看似不起眼的Atom系列了,因此小編決定翻翻故紙堆,與大家一起分享Intel Atom自誕生以來的變化。

起源

    Intel Atom於2008年4月發布,不過實際上Atom處理器或者說類似處理器可以追溯到1995年,當時Intel計劃利用P5 Pentium架構開發低功耗的處理器,但是後來被擱置了。等到2008年,Intel基於Bonnell架構再次發力低功耗處理器,發布了首代Atom,中文名稱則是「凌動」。

定位

    Atom發布之初的目標並不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而是2008年就已經火爆的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動網際網路設備),Intel要用Atom來對抗在這塊市場的兩大勁敵——威盛和ARM。另外Atom還擔起了更新超便攜筆記本的任務,以取代老舊的Pentium-M。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們可以開始追憶下那些年的Atom處理器了。

第一代Atom

    第一代Atom發布於2008年4月,一舉成為Intel歷史上體積最小(晶片面積不足25平方毫米)和功耗最低(最高功耗僅為2.4W)的處理器,產品基於新的微處理器架構Bonnell(同時期的桌面處理器架構為Westmere微架構),採用45nm工藝,集成4700萬電晶體,L2緩存為512KB,能支持SSE3/SSSE3指令集,支持VT虛擬化技術(Intel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EDB防病毒(Execute Disable Bit)和高級散熱管理技術(Intel Advanced Thermal Manager)。

Bonnell微架構

ATOM處理器核心內部結構圖

    第一代Atom採用了Intel全新設計的Bonnell微架構,採用順序執行(in-order execution)設計,儘管相比亂序執行,前者的計算效率較低,但是如此一來,Atom可以節省大量的電晶體,降低了晶片的功耗和成本,加入的超線程技術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晶片計算效率的不足。

i945GC/i945GSE晶片組

    第一代Atom搭配的晶片組採用雙晶片設計,北橋為較老的945GC修改版——i945GC和i945GSE,支持DDR2-400/533單通道內存,集成GMA 945集顯(關於Intel集顯技術發展史可參考文章:從集顯到核顯!Intel的顯卡技術發展史),可以支持DX9 Shader Model 3.0和硬體視頻解碼引擎,在播放MPEG-2,MPEG-4AVC,WMV/VC-1視頻格式時可以降低CPU佔用,南橋則採用ICH7-M。

    在2008年12月,NVIDIA發布了可搭配Intel Atom處理器的ION平臺(中文名稱為「翼揚」),該平臺的顯卡採用NVIDIA自家的Geforce 9400M顯卡,晶片組則採用MCP7A/MCP79,功耗為14W比i945GSE的5.5W略高,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ION平臺並未得到大範圍推廣。

首批產品

    首批Atom分為代號「Silverthorne」和「Diamondville」的兩個系列,前者主要面向MID等智能掌上設備,型號有Z500/510、520、530、540等,後者面向上網本市場(Netbooks),代表型號有Atom N270/280等。兩大系列均採用單核心設計,不過其中Atom Z520及之後的型號開始支持超線程技術。

第二代Atom

    第一代Atom儘管功耗控制出色,而且售價也相比以往桌面晶片大幅降低,但是這是建立在犧牲性能的基礎上的,不只CPU性能偏弱,從晶片組到集成顯卡都不能讓人滿意。2009年第四季度,Intel推出了第二代Atom——Pine Trail平臺。

    與第一代Atom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二代Atom也就是Pineview處理器平臺改用雙晶片設計,上代的北橋i945GSE被集成到了CPU內部,也就是說內存控制器也開始被集成到CPU內部,這樣的改動大幅降低了內存的延遲,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這一順序執行架構的計算效率。採用雙晶片設計後,新Atom平臺的晶片面積減少了60%-70%。

    晶片組部分則採用NM10 Express,它仍相當於原來的南橋ICH7-M,仍負責原來的I/O輸出等功能,晶片封裝面積為17mm X 17mm,熱設計功耗為2W。

單核版Pineview處理器內部結構圖

    Pineview處理器集成GMA3150顯卡(相當於GMA X3100的升級版),核心頻率從原來的133MHz提升到了200MHz,此外,得益於內存控制器的改進——Pineview處理器內置的內存控制器為DDR2-533/667單通道控制器,集成顯卡可以利用到更高頻率的內存。與此同時,Intel將上網本平臺的解析度從原來的1024 X 600提升到了1366 X 768,而顯示器的最高尺寸仍然為10.2吋。

第一代和第二代Atom處理器規格對比

    第二代Atom處理器仍然分為兩個系列,N系列首批產品只有Atom N450,第二個系列則面向入門級桌面臺式機市場(Nettops),產品有Atom D410/D510,具體規格參見上表。之後,Intel在2010年第三季度推出了支持DDR3內存的Atom N455和Atom N475。

    關於第三代Atom處理器平臺——Cedar Trail則在去年頻遭推遲,一度傳言被推遲到2011年四季度,不過好在產品還是趕在三季度9月28日發布。

Intel Atom處理器路線圖

    第三代Atom基於Saltwell微架構,繼續採用雙晶片設計,繼續搭配NM10 Express晶片組,支持SSE2、SSE3、SSSE3指令集,內存控制器繼續提升——變為DDR3-800/1066單通道控制器,圖形晶片則由上代的GMA 3150變為GMA 3650(PowerVR SGX545),支持DirectX 10.1,核心頻率進一步提升到650MHz。

    Intel Cedar Trail Atom處理器採用最新的32nm工藝,TDP被控制在10W,內置支持DX10.1的物理顯示核心,其中桌面版最低端的Atom D2500採用單核設計,不支持超線程,默認主頻為1.86GHz,內置GMA 3600,核心頻率為400MHz,擁有1MB二級緩存。最高端的D2700則採用雙核四條線程設計,默認主頻提升到了2.13GHz,成為第一款主頻突破2GHz的Atom處理器,內置GMA 3650顯示核心,核心頻率為650MHz。

    儘管Intel在桌面市場佔據大多數份額,但是在手機等移動計算市場卻屢入困境,面對ARM的咄咄攻勢,Intel終於還擊了——殺手鐧就是基於新一代Atom的Medfield。

    其實在Medfield平臺之前,Intel推出了Moorestown平臺,Moorestown平臺包括一顆代號Lincroft的Atom Z600系列處理器,代號Langwell的MP20晶片組,可選代號Briertown的MISC混合信號晶片。其中,Atom Z600處理器有兩種規格,對應智慧型手機的型號最高頻率1.5GHz,對應平板機的系列最高1.8GHz,內置的圖形核心為PowerVR SGX 535。

基於Android 3.x Honeycomb作業系統的Medfield測試成績

    不過Mooretown平臺並未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機市場引起重大改變,因此下一代的Medifield平臺中,Intel吸取了教訓。Medifield平臺將處理器和晶片組整合為一顆代號Penwell的高集成度SoC片上系統晶片,Penwell SoC處理器的尺寸為144平方毫米,相比上代減少了一半,所採用的Atom處理器的頻率為1.80GHz或1.86GHz,除了處理器核心,這顆單晶片平臺還包括圖形核心、視頻解碼核心、內存控制器、顯示輸出控制器、音頻加速模塊、攝像頭控制器、存儲控制器以及各種輸入輸出模塊等眾多組件,內置的圖形核心性能也比Mooretown提升了4倍

   

    從前面透露的測試成績來看,在計算性能上,基於X86架構的新一代Atom無可匹敵,但美中不足的是Atom晶片的功耗一直都相對較高,2.6W的功耗相比幾百毫瓦的ARM處理器高出不少,這嚴重影響了Medfield手機的續航,不過好在2.6W只是測試樣機的功耗,據Intel透露正式版功耗將會有所降低。

總結

    Intel Atom處理器自發布以來就以獨特的身份影響著IT產業格局的變化,如今它從上網本轉移到了平板機和智慧型手機市場,究竟這顆小小的晶片能再引起什麼樣的變化呢?■<

相關焦點

  • intel懟AMD筆記本拔電性能的背後
    經過他們測試之後,終於找到了AMD筆記本CPU的毛病,就是在拔電的狀態下,純粹使用電池,AMD的CPU性能大降,反而不如intel的CPU性能好。也就是說,在使用筆記本電池供電的情況下,intel的CPU性能降低不多,而AMD的CPU性能降低很多,能說明什麼問題呢?背後又隱藏了怎樣的秘密?
  • AMD 09新旗艦 DDR3平臺羿龍II X4 955國內首發詳測
    720黑盒版、X3 710等,其中AM2+接口的羿龍II X4 940黑盒版、羿龍II X3 720黑盒版已經在我們網站做了詳細評測,現在AM3+接口的新旗艦羿龍II X4 955也即將發布,驅動之家評測室也搶在第一時間拿到了這款產品,並做了詳盡評測,下面就讓我們一揭AMD羿龍II X4 955的性能面紗吧。
  • AMD四核平臺最高 羿龍II四核965報920
    在中高端處理器市場,基於Sandy Bridge架構設計的酷睿i5-2300處理器銷量火爆,不過1200元的售價並不是所有的用戶都能接受,相對而言,同定位的羿龍II X4 965的零售價格就要厚道的多,其性能同樣可以滿足主流用戶的需要。
  • 昔日頂級四核勇闖4G實測_AMD 羿龍II X4 965(黑盒...
    ,玩家可以藉助普通的風冷散熱將3.4GHz的默認頻率提升到4GHz。該測試將在Windows 7 Ultimate下進行。在測試當中,默認頻率的羿龍II四核處理器較酷睿i5的表現稍有不及,不過在最終超頻至4GHz頻率的狀態下,其渲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領先了對手一個身位。● 視頻編碼能力測試-暴風轉碼  接下來我們將採用暴風轉碼這款常用的視頻編輯軟體進行測試。
  • 看U選主板:AMD羿龍II X4 965主板怎麼選
    這一期我們選擇是被捧在「最強性價比四核」神壇上的羿龍II X4 965,這款CPU和經典的X4 955差不多,只是頻率更高性能更強,當然,價格也略貴一點,不考慮已經退市的話,想買二手X4 955的用戶也可以參考本文挑選主板。
  • 驗證intel 8086K性能,高頻率、雙通道內存錦上添花
    入手intel 8086K處理器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裝機貼也和大家分享過。作為家裡的主力機一直用得很順手,無論是簡單的辦公,還是複雜的圖形處理以及3D遊戲都能勝任。當初入手這顆CPU主要就是看中了它具有特殊的意義,而且具備不俗的超頻潛力。我的這顆8086K可以在默認參數下超頻到全核4.8GHz,如果悉心調校相信還有不少的提升空間。
  • intel十代酷睿桌面版CPU性能終極曝光,i5-10400成性價比之王
    種種跡象表明intel的第十代酷睿Comet Lake-S桌面級CPU將會於本月底發布,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此次發布會之前外界勢必會曝出種種關於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的詳細信息,比如說今天依依醬為大家帶來的這一份關於intel十代酷睿桌面版CPU性能的基準測試。
  • Intel Atom竟然要外包
    Intel擁有極為龐大、豐富的半導體產能,正在準備向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客戶全面開放代工,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Intel竟然還要同時把部分產品外包其它代工廠進行生產。在近日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Intel CEO科再奇披露了Atom移動產品線的未來規劃,期間透露了兩個新的代號。
  • 深扒AMD處理器輝煌史:曾數次吊打Intel
    借著銳龍靠岸的旋律,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銳龍饕餮之開胃菜,回顧下AMD CPU歷史帶有「龍」字的產品系列。如性能比例圖,遭重的初代羿龍性能就不能打贏Intel的,更因自身問題而發揮不出性能不僅如此,由於製程較競爭對手落後,使得耗電量較高、性能也較低,只有B3版本勉強可以與對手Intel Core 2處理器65nm版本競爭
  • AM3重炮旗艦 羿龍II四核955超詳細首測_AMD 羿龍II X4 945(盒)_CPU...
    相較於前代產品,羿龍II處理器的改變不僅僅在於採用了全新45nm工藝,同時架構的更新、優秀的兼容性及對DDR3內存的良好支持都更進一步的為其刻畫出了耀眼光芒。處理器依然表現優秀,無論是整數運算還是浮點運算,羿龍II四核955黑盒版都有大福德提升。
  • AMD vs intel
    三 CPU的性能參數有哪些? 發送「20150718」了解。這是一張國外專業硬體網站在2015年上半年對46款cpu做測試的綜合性能測試結果,實際上還有很多項測試,整體的對比我們關心最後的綜合性能結果和能耗,能耗的也是這樣一張很長的圖就不貼了,其他各專項結果有興趣的可以在 http://www.tomshardware.com
  • 一場Intel與AMD的生死博弈-酷睿2,處理器,Intel,AMD...
    當時的intel被迫做出重大修正,微架構上拋棄了對主頻飆升有利的超長流水線設計,引入大量來自Pentium PRO和Pentium M的技術,但並不是僅僅在Yonah的微架構上增加一些新功能或者解碼器那麼簡單(在十年前盛傳酷睿2僅僅是Yonah的增強版)。是時候來回顧一下酷睿2帶來的震撼了。
  • fix atom/swap command的詳解
    發郵件問了國內外的幾位老師,Luo老師給了提了相關建議,並幫我詢問第Yang老師程序的具體事情,得到回覆我才知道atom/swap命令的作用。真心感謝兩位老師,祝他們科研順利。作者:覃衣成連結:https://zhuanlan.zhihu.com/p/135347868來源:知乎fix ID group-ID atom/swap N X seed T keyword valuesID, group-ID, atom/swap, seed:不介紹了N:每N步啟動一次該fix(invoke this fix every N steps
  • intel WIFI6領軍者的故事
    就像手機處理器晶片一樣,數值越大,意味著標準越新、性能越好。很多人將 5G 和 WIFI 6樹立成競爭對手,認為 5G 會淘汰 WIFI,其實類似的言論從 4G 時代便早已流傳。不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之間更像是互補的夥伴,兩者應用的場景不同—— 一個是家庭/公司等室內環境、另外一個則是戶外。WIFI是行動網路的室內覆蓋補充,也承擔著大流量的下載。
  • intel下一代Iris Xe GPU再曝光,1.3 GHz、768個內核或成標配!
    intel第11代酷睿Tiger Lake CPU將搭配Xe架構GPU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多條即將用於Tiger Lake CPU的intel Iris Xe Graphics晶片信息。
  • intel出示了結果
    intel早已開始發表全新的第11代酷睿處理器,與往日一樣,此次的CPU先發的當然是在輕薄筆記本銷售市場,intel表明和前代CPU相比較,這一代人CPU無論是CPU還是GPU特性上均有巨大的提升 。11月20日,intel特邀眾媒體線上上開展了這場主題風格為「實際移動性能測試」(即輕薄筆記本特性)的交流會。
  • 性能強勁的英特爾全互聯PC隨時隨地高效辦公、釋放創意和保持在線
    請參考其他信息及性能測試(包括結合其他產品使用時的運行性能)以對目標產品進行全面評估。更多信息敬請登陸http://www.intel.cn/content/www/cn/zh/benchmarks/benchmark.html。英特爾技術的特性和優勢取決於系統配置,並需要藉助硬體、軟體或服務來實現。實際性能會因您使用的具體系統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intel CPU後綴英文字母含義,簡單科普一下,想知道的趕緊看過來
    在intel處理器中,我們常見的處理器型號後綴名為F、K、S、T、X等,其中K後綴名最為常見,代表支持超頻;X後綴代表高性能處理器,而T代表超低電壓,F則代無核心顯卡。intel CPU後綴下面我就以intel CPU為例,簡單的科普一下這些後綴英文字母的意思,希望能夠給大家對CPU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 Intel Atom再進化:Clover Trail+技術詳解
    從數據上看,單線程CPU性能和Medfield應該沒有太大差別,但在進行多線程/重負載工作時CT+應該有不小的性能提升。Z2580以最高頻率運行時將可以達到和蘋果A5X差不多的Shader性能,和iPhone 5的A6 SoC也能與之一戰。Intel宣稱GLBenchmark 2.5 Egypt HD offscreen的成績在30FPS左右,已經接近Qualcomm Adreno 32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