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熬過來了,
分娩之痛也熬過來了,
但很多產婦卻敗在了坐月子這一關上。
產後元氣大傷,坐月子是女性這一生中最脆弱的時刻,必須有家人在旁陪伴照顧,除了保障飲食之外,也要能傾訴心中苦悶才行。
然而,諸多婆媳矛盾、月子仇、月子病,都是在這短短一個月內形成或加劇的,帶來的痛苦終生難忘。
雖說如今坐月子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也需要承受輿論和心理方面的壓力。
小袁前段時間剛生產完,從醫院回家坐月子不到3天時間,就和婆婆有了矛盾。
眾所周知,坐月子期間產婦的飲食要儘量保持口味清淡,虛弱的腸胃還不能承擔太過重口味的食物,唯有如此才有助於身體恢復和母乳營養。
婆婆做菜的口味一直比較重,即便小袁在坐月子也毫無顧忌。她好幾次跟婆婆說:能不能炒菜放鹽前先單獨盛出一小碗,可只有一次記得,其餘時候都是忘了後直接加水稀釋一下。
而且,早餐和晚餐丈夫在家,還能吃得好點,午餐婆婆通常就是隨便糊弄一下。
小袁實在忍不下去,便給親媽打電話說要回娘家坐月子,父母那麼疼自己,肯定會過來接的,誰知得到的回覆是這樣的:
哪有回娘家坐月子的呀?讓親媽伺候月子會被笑話的,街坊鄰居肯定會問:你家姑娘是不是沒婆婆伺候,還是跟婆婆不對付被攆回家了?算了吧,吃飯鹹點就鹹點,忍忍出了月子再說。
小袁是獨生女,她原本以為娘家和婆家沒什麼親疏之別,不想會有今天這一步,親媽竟然認為在娘家坐月子是種丟人行徑。
事實上,「坐月子」也是有鄙視鏈的,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只是次序發生了變化而已。
這是傳統文化、新式思想以及輿論等多方面共同影響導致的,即將分娩、坐月子的準媽媽一定要有所了解,提前安排好,才能避免坐月子期間發生不快。
傳統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輕易不能回娘家。
產後同樣如此,通常都在婆家坐月子,由婆婆伺候,娘家人只是過來道個喜、探望一下。
而且這個日期也有講究,一般都是孩子出生後的12天,婆家還會特地擺下酒席招待。
唯有婆婆不在的情況,親媽才可以伺候女兒坐月子。
這是由於過去一個家庭中人丁興旺、子女頗多,若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坐月子,勢必會引起嫂子或弟媳的抱怨,於家族和諧不利。
如今社會的包容度變高,女性在社會、職場和家庭中的地位也提高不少,坐月子的選擇更多,但人們心裡仍然存在一條鄙視鏈。
為了省心、專業,如今很多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都會選擇給產婦定月子中心或請月嫂,另一方面也能穩定家庭關係。
而對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親媽+婆婆一起伺候月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通常這種情況下兩人還各有分工,親媽負責照顧女兒的飲食和寶寶,婆婆則負責家務。這樣能最大程度上減少麻煩,大家都不至於太累,但也要提前商議好,避免發生矛盾。
親媽或婆婆單獨伺候月子,仍然是最常見的現象。
不過從大概率上來說,產婦都更願意親媽照顧自己,一來是生活習性相近,二來對自己更貼心。
這種情況下,親媽肯定會累一些,婆家如果懂得感激,尤其是產婦的丈夫,會讓家庭更加和諧。
以上這條鄙視鏈,你在或者曾經在哪一層呢?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坐月子到底是親媽照顧還是婆婆照顧,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
比如有的親媽和婆婆一起伺候月子,結果婆家不搭手,到最後親媽是出錢又出力,心裡多少會有些不滿,只是為了女兒的婚姻幸福強忍下來。
像這種情況,婆家的做法就有失分寸了。
新生命的到來是件喜事,雙方老人也都希望兒女婚姻幸福,既然婆家和娘家一起伺候月子,就要積極配合、協商好,這樣雙方都開心。
不管哪種坐月子的方式,只要產婦舒適就好,在能接受的範圍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END—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